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抽象艺术(组图)

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抽象艺术(组图)

2022-06-21 10:57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林寿宇

以理性的美学逻辑打破抽象的传统

相比刁德谦的极具开创性以及赵无极和朱德群的热情奔放,193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贵族世家的林寿宇,则是以一丝不苟的理性,打破了绘画、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线,塑造出清晰而绝对的美学逻辑而迅速“出圈”——专业从事绘画后不久,他便获得金贝尔斐斯画廊(Gimpel Fils)的赏识,同年成为画廊的代表艺术家,并于当代艺术学会举办个展。

1964年,他成为第一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华裔艺术家。自此,林氏在国际间取得一席之位:他曾荣获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现代雕塑展”首奖;1967年,入选匹兹堡卡耐基国际美术展,与弗朗西斯·培根一同获颁“威廉佛瑞纪念收藏奖”。

林寿宇(1933-2011年)

林寿宇(1933-2011年)

纵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林寿宇,他在英国所从事的极限绘画创作,均传达出近似中国古典文人画中“空”“无”的极简美学意境,其艺术成就不仅享誉国际艺坛,也对台湾20世纪80年代创作几何抽象形式的艺术家产生深刻影响。

林寿宇在60年代享誉欧洲的“绘画浮雕”系列,是他在修读建筑学时所养成的一套理性逻辑思维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绘画以视觉经验为基本的透视法,利用绘画作成浮雕的方式,让画面产生光线及阴影变化而产生的。此中精品《绘画浮雕》是通过在画布上铺垫白色的世界,后贴上铝板,矩形浅灰上,覆上了正方型深灰,再到更大的白色矩形,完成一个以直线组成的构图。三个层次独立而完整,几何构图经精确数学计算,比例完美,又抓住了肌理、光感与空间的对比——此结构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兼具工业感和时代感的包豪斯风格相似,但又突显了艺术家面对“极简主义”所采取的数学式精准以及内省态度,这即是林寿宇艺术实践的核心。

林寿宇(1933-2011) 绘画浮雕

1964 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28×76 cm

签名:LIN 1964(画背);RICHARD LIN 1964(龙骨)

发表: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

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 2010,图版第131页 

展出: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

2010年5月15日至9月26日,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 

来源:

原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亚洲私人收藏 

RMB: 1,400,000-2,000,000

值得一提的是,林寿宇是60年代将铝运用在绘画中的“垂范者”,这也成为其“绘画浮雕”系列早期最常用的媒材之一。正因如此具有开创性和重要性,在60年代中后期,林寿宇甚至曾以“铝板浮雕”命名作品。《绘画浮雕》则完整反映了林寿宇60年代中期对铝材的探索性运用——借由两种不同色调和质感的铝片,令画面的三维层次被更显著地扩展并加深;在美学上,画面形成的反射性的深灰色方形,是艺术家对“蚀”概念的呈现——画布上大片的白色之上的深色也在“无”中强烈的“有”,同样是艺术家立足于绝对主义美学,并揉合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老庄思想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概念,为中国传统自然观赋予一种“后现代”的意识表现。正如林寿宇在访谈中所说:“创作它自己会走到那里,它自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不能逼它,自然地两个正方形会出现。”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