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美术教育转型:光考速写素描是不够的(组图)

美术教育转型:光考速写素描是不够的(组图)

2018-01-04 09:4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陆林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624

“杏林撷英”展览中学生作品

高等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讲,不仅仅是技艺学习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学生被文化的过程,一个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的过程,一个学生心质生长并成熟的过程。

另一方面研究生院美术系高度重视重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艺术研究创作与人文学科的关联性建构,重视文化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以美术史、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构筑通向人文思想领域的通道,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情怀及人文精神之养成。也使美术教育从狭窄的专业中走出,而指向人文素质的铸造。让学生在精湛的手艺之上获得心质的坚实与丰盈,在心手相印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目前还尚未进行实验艺术及综合绘画等科目设置,这是一种冷静与稳健的姿态,当然也可能会被说成保守或固执。我们必须会看到以计算机网络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数字时代已然到来,这不仅仅是一场科技领域的变革,也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审美体现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艺术与科技的整合产生了多样的艺术形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像景观与视觉文化。当今可以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已远远超越了经典的纯艺术的范畴。新媒体与其明显的专业技术含量及其以步骤划分的程序性教学已经逐渐在各大美院中开展起来。数字图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和工具,广泛地收入各个艺术和设计门类,极大的拓展了这些门类的专业领域。

在全球化视野下反观本土历史、现实及当代文化,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及探向精神深度的洞察力。眼力,不是被动的视觉接受,而是要学会突破视觉能力和审美之性训练,提高双眼的洞悉能力,通过认知而分析视觉对象而洞穿世界的本质,既要养成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也要学会归纳建构视觉秩序的能力,发展可延展的创新性,让美术创造承载出时代气息、气质与文化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手艺、心质、眼力、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是完成了个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一全面发展所养成的高校美术学生都还只是一个个潜在的人才,这一潜在人才的价值实现,必须要通过他们向当代中国社会提供智力劳动才能兑现。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本科教育以展览作为抓手

上海美术学院在努力探索全流程的艺术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为原则,以作品、人、影响力三位一体的艺术产出为目标导向,打造吸纳国内外艺术创作和教育人才的平台,构建从人才发现、素养教育、作品创作、市场运作、影响力提升的全流程艺术教学模式。

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以展览作为我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促进的抓手,以展促建、以展促改、以展促评。我们全年举行了七种类型课程展,包括教学案例展、毕业作品展、优秀作品展、年度优秀作品展、系部年度展、专业主题展,教学展示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展览,对我们的教学、创作能力以及教学成果,进行了一种横向的比较和检查,并通过这样的举措来促进我们的教改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们基本上是以工作室的方式开展。工作室的类型包括基于问题导入的研究型工作室,基于市场导入的实践型工作室和基于流派导入的大师型工作室。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室实行不同的功能目标绩效及核心竞争力的考核。今年1年我们已经全职引进了4位国际的艺术家、教育者和国际重大协会的领导人来参与美术学院,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

同时我们也和企业进行了合作,特别是和宝武集团成立了国际艺术城的发展研究院,和上海设计院建立了联合设计工作室,让研究生以实际项目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接触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 

艺术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自主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法。自主式是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我创新。同时,我们提倡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与互补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跨专业的交流与互动。研究式是以课题式的教学内容切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

人才培养源和人才策源地的建设。上海美术学院围绕创意服务21世纪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的主线,对接上海作为世界核心都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相关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培养经典传承、文化创意、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艺术生产力为需求的创作型人才面对的是设计、公共艺术、美术创作及创意产业等领域。根据艺术本体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一研究型人才面对的是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美术考古等领域。根据艺术事业发展的需求,需要管理型人才,面对的是艺术市场、美术机构、政策咨询、文化出版、公共文化等领域。凝练相关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二次转化”的核心理念,将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小循环,有机地融入到都市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城市更新的大循环中。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