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一小区内圆柱体建筑疑似墩台?专家:是明代建筑可能性很大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展圣洁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一社区内隐藏着一座墩台状建筑,引起广泛关注,有民间学者判断很可能为明代的军事设施。4月22日,新京报记者进行实地探访,发现该建筑中有很多疑似明代青砖,老年居民表示小时候这个建筑就已经存在。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其为明代建筑的可能性很大。

墩台的砖石结构。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当地居民:以前墩台上有土坡

记者在海淀区清河三街附近走访发现,小区里很多居民都知道这个墩台的存在。80多岁的马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清河街居民,在她的印象里,小时候这个墩台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周围的房子慢慢盖起来,马女士基本没再去过。“那天我女儿发了一张照片给我,说墩台塌了,有条裂缝,我还纳闷,墩台多少年没塌过,怎么突然就塌了。”

从侧面可以看到墩台里的青砖和条石。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以前墩台上面有个大土坡,堆得很高,比房子都高,我们都会爬到上面玩儿,上面还长了一些枣树。后来,上面的土被运走、推平了,现在就只剩下墩台,据说是打仗用的烽火台,一放火就能发信号。”马女士说,“除了这个墩台,附近还有一个类似的墩台。”

旁边一居民补充道,之前有人来鉴定过这个墩台,但没有鉴定出什么结果,听说这次又重新开始了对该文物的鉴定。

被风化的石头,表皮很脆。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随后,新京报记者在阳光南里小区的东侧发现了该建筑,其四周已经被楼房及平房包围。 从一处小口走近可以发现,该建筑为圆柱体,最下面有红砖包砌的护坡,上面是条石和青砖,有白灰。青砖的大小尺寸不一,条石下面的青砖比条石上面的青砖明显要大,石头表面有明显的风化痕迹,十分脆弱,可见年代已十分久远。

墩台的最上面为土丘,可以看到一些树木从土里长出,上面部分已经被砍伐,能看到一些横截面,还有一些树木从侧面的砖石、土堆缝里长出,直径都在10厘米左右。

墩台上面的土丘。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专家:是明代建筑的可能性很大

据悉,墩台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称烽火台为墩台。墩台是报警设施,它与边墙、营堡等组成军事防御体系。墩台以烽火、烟气传递军情,一般来说,白天燃烟,夜间放火。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墩台有的修建在长城边,有的建在长城墙体上,还有的修建在长城墙体内侧很远的地方。

此前,有专家指出,清河墩台是明代军事设施的可能性较大。记者咨询多位长城专家,均表示仅凭其残存的现状难以判断其用途,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为明代建筑的可能性很大。

在专家指导下,记者在现场用尺子对墩台裸露出来的青砖进行小心测量,发现大的青砖长约46厘米、宽约20厘米、厚度约10厘米。小一些的青砖尺寸较多,长度在38、35、31厘米不等,宽度在15、18厘米不等。

新京报记者用钢尺测量构件尺寸。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肯定是文物。从砖的尺寸来看,是明代建筑的可能性很大。”一位长城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明代的砖并不是只有一种尺寸,也有好多种尺寸。”

他同时表示,在考证过程中,当地居民的记忆也很重要。“比如,居民描述的建筑形制、高度、直径等,对于判断该建筑的用途有很大帮助,毕竟很多事在文献里没有记载。”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会长汤羽扬向记者表示,是否是明代的军事建筑,还需要结合同一时期的其他物证进行判断。“如果是烽火台,多为连续的,或许相隔很远,但要能呼应。”

墩台周围有不少居民楼。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民间学者:愿清河古墩台有个好归宿

资料显示,清河位于海淀区的东部,与海淀镇、青龙桥镇并称“海淀三镇”,是古代通往长城居庸关到内蒙古的必经重镇,素有“京北第一门户”之称,是京北交通大道的咽喉。穿镇而过的古代大道称为“清河街”。

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河古城遗址就位于清河镇朱房村以西,京包铁路以东,属古城西南角城墙遗存。它依河而建,由黄土筑成。按秦汉之制修葺,相传这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建起的一座守城。

长期致力于清河地方史研究、年已七旬的杜泽宁公开介绍,在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旧房改造工作中,被挤压在原清河镇北三街平房区的清河古墩台终于露出真容,正是由于平房的包裹,才使这一明代遗存得以保存至今。目前,遗址东侧滑落的土石已对民房构成威胁,遇极端天气存在安全隐患。

杜泽宁在个人撰写的《京北畿甸清河镇》中记述:“原古道西(今阳光南里小区附近)旧有墩台一座,地表有青砖分布,为圆形土丘,属于明代烟墩遗迹,与双泉堡南的二里庄墩台烽火相传,旧为清河地标建筑。20世纪90年代,曾在墩台遗基立地理高程坐标。”

他表示:“在北京近郊,这样的烽火墩台已经非常少见,能够在清河看到古墩台遗迹实属难得。现在国家正在搞文物四普调查,但愿清河古墩台有个好归宿。”

记者探访还发现,墩台靠近楼房的一侧下边有大面积的裸露土堆,没有像西南角一样整齐的砖砌护坡,上面的石块和土很不稳固,楼房一层的居民用铁板和塑料布进行了防护。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三天近4000万人次游客 这个假期“文博游”太火了

“五一”假期,人们在博物馆和古迹遗址中,感悟历史,汲取中华文化滋养。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文博机构每天人流络绎不绝。据统计,全国一级博物馆连续三天都达到接待上限。在浙江余杭良渚古城的数智体验馆,50米数字长卷在眼前铺开,人物和场景栩栩如生,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2天前

看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系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4月21日,“文化中国行”来到南通博物苑,专访了南通博物苑书记、主任杜嘉乐,深入了解这座博物馆的特色。濠南别业外景为何取名“苑”而不是“馆”?说到名字,南通博物苑为何是“苑”而非“馆”呢?杜嘉乐介绍,“苑”...12天前

以茶会友,茶和天下:在传承中创造

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麻利最近的艺术努力将丰富的中国文化与更广泛的全球艺术和文化交流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她的表演,特别是在中国省级贸易代表主办的活动中,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文化外交的关键一环。 通过细致入微的茶道媒介,再加上她对诗歌和陶瓷的深入了解,麻利有效地利用这些平台,加深了国际上对中国文...15天前

河州蛋雕上的精妙世界

光波杨星国在制作蛋雕作品李萍 严海萍 包蕾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刻刀起落间,蛋雕艺术像河州牡丹与“花儿”一样纷繁盛开、娇艳绽放。古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南朝《荆楚岁时记》里的“镂鸡子……古之豪家食,称画卵”,唐代白居易《和春深》里的“玲珑镂鸡子,宛转彩毬花”,这些记载中的“镂鸡子”就是现在的蛋雕。杨...16天前

河北肃宁手艺人指尖再现“点石成金”

4月18日,王琳华创作的石绘作品《双鹊对立》。杨进涛 摄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43岁的王琳华潜心石绘10余年,在她的手里,一块块其貌不扬、形状各异的石头,经过灵动地勾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活灵活现的昆虫、秀美的山水景观“跃然石上”。王琳华说,石绘技艺要经过选石、读石,洗石、构思、创作、打磨、上色等数十道...1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