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故纳新——论孙过庭《书谱》"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辩证智慧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人写经残卷上,那些工整的楷书与飞动的草书奇妙共存,恰似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主张的视觉化呈现。这句看似简短的八字箴言,实则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核心密码。当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时,他既承袭了汉魏风骨,又以个人化的笔墨重构了书法语言的表达维度;当米芾在《蜀素帖》中纵情挥洒时,他既延续了晋唐法度,又开创出"八面出锋"的新境。这种传统与创新的永恒张力,正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给予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一、时空坐标中的辩证平衡

"古不乖时"的深层内涵远超出简单的复古主张。赵孟頫力倡"用笔千古不易",却在《胆巴碑》中将晋人韵致与唐人法度熔铸为元代特有的典雅书风。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证明真正的"师古"不是机械复制古法,而是通过历史基因的重组实现艺术生命的延续。正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所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种对传统的活化运用,使古典精神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今不同弊"的批判维度在明代书坛得到充分验证。当台阁体演变为千人一面的馆阁书风时,徐渭以狂草打破僵化程式,其《草书诗卷》中跌宕起伏的线条,既是对形式主义的反叛,也是对书法本真精神的回归。这种突破时弊的勇气,与孙过庭批评"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伪创新形成跨时空呼应,揭示出艺术创新的本质在于破除陈规而非标新立异。

古与今的对话机制在清代碑学运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包世臣提出"北碑南帖"论,并非简单否定帖学传统,而是通过激活碑刻中的雄强之气,为萎靡的书坛注入新的活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这种辩证思维推向极致,既批判"院体"的甜俗,又警惕"野狐禅"的荒率,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寻找书法发展的中道。

 二、历史实践中的智慧闪光

王羲之变法创新的启示在于:他将章草的波磔化为今草的映带,将隶书的横势转为纵势,这种变革始终建立在对钟繇、张芝等前贤笔法的深刻理解之上。《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的变化,既是对古法的精熟掌握,更是对当下情感的自由抒写。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智慧,完美诠释了"古不乖时"的真谛。

颜真卿对抗时风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在初唐崇王书风盛行之际,他独创"屋漏痕"笔法,在《祭侄文稿》中将悲愤情感倾注笔端,创造出超越法度的"无法之法"。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异,而是源于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知。朱长文《续书断》评其"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正说明真正突破时弊的创新必然扎根传统沃土。

董其昌的"生熟之辨"理论构建起独特的传承体系。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字须熟后生",强调在精熟传统后的突破创新。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既有米芾的跳宕,又含晋人的散淡,形成"淡墨探花"的独特书风,为"古不乖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三、当代书坛的镜鉴价值

展厅时代的形式异化暴露出"今堕时弊"的新危机。当书法创作沦为视觉奇观的比拼,当"丑书"以反传统自居却陷入新的模式化,书坛实际上重复着孙过庭批判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谬误。当代某知名教授的乱书实验虽具突破意义,但若失去与传统的内在联系,则可能沦为无根之木。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存在多种可能。比如"学院派"创作,通过主题先行的方式赋予书法新的叙事功能。这些探索的价值不在于成败,而在验证"古不乖时"命题的当代适用性。

未来书法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鉴古创今"的思维能力。中国美院书法专业设置的"古典精临"与"现代创作"双轨课程,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通过理解《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临帖观,学生既能深入传统内核,又能发展个性语言,在古今对话中培育真正的创造力。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之后"特展中,王铎丈二匹的狂草与井上有一的墨象作品隔空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振,恰好印证了孙过庭辩证思想的永恒价值。当代书法的发展既不能沉溺于复古主义的迷梦,也不能迷失在创新焦虑的雾霭中。唯有秉持"古不乖时"的智慧,坚守"今不同弊"的清醒,方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走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书学新路。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就是中国书法历经千年而永葆生机的终极密码。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让馆藏“活”起来,成为城市文化“心脏” ——专访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胡亚利

美术馆是面向公众的重要文化窗口,收藏艺术品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出优质展览与推进学术研究,更在于记录时代风貌、促进文化交流,并履行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教育职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作品进行长期保存、定期展出、学术研究、宣传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藏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样是山东美术馆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山东...2天前

衣冠·笔墨·史魂——品读何公洲《图说中国古代衣冠史》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星河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担当与艺术创新熠熠生辉。何公洲先生的《图说中国古代衣冠史》(即《中国衣冠图》)便是这样一部融历史考据、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皇皇巨制。这幅原作长达二百余米的画卷,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对中华服饰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部以视觉语言书写的文明史诗,它以独特...3天前

积雪凝寒与尺素传情:王羲之《积雪凝寒帖》的历史语境与书艺境界

引言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彪炳史册的《十七帖》中,《积雪凝寒帖》以其深沉的时空感喟与精湛的笔墨语言,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此帖是王羲之晚年与旧友、益州刺史周抚的通信,信中既谈及“五十年中所无”的极端严寒,又抒发与友人分别二十六载的“悠悠”之怀,时空交织,情辞并茂。其书法艺术,被明代鉴藏家安世凤赞为...3天前

《国之瑰宝》非遗文化传承代言人——朱彬

在岁月长河的奔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口传心授的技艺瑰宝,更是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然而,在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击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与消逝的危机。——国之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家”,以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化身传统文...5天前

物礼与书意:王羲之《丝布衣帖》中的物质馈赠与书法表达

引言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作为其草书尺牍的集大成者,历来是书法史研究的焦点。其中诸帖,或论仕隐,或询药石,或叙离情,内容各异,书风亦随之变幻,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士人精神世界。《丝布衣帖》在其中显得尤为特殊:其文辞简至极处,仅“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十二字,记录了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衣物馈...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