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故纳新——论孙过庭《书谱》"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辩证智慧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人写经残卷上,那些工整的楷书与飞动的草书奇妙共存,恰似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主张的视觉化呈现。这句看似简短的八字箴言,实则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核心密码。当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时,他既承袭了汉魏风骨,又以个人化的笔墨重构了书法语言的表达维度;当米芾在《蜀素帖》中纵情挥洒时,他既延续了晋唐法度,又开创出"八面出锋"的新境。这种传统与创新的永恒张力,正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给予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一、时空坐标中的辩证平衡

"古不乖时"的深层内涵远超出简单的复古主张。赵孟頫力倡"用笔千古不易",却在《胆巴碑》中将晋人韵致与唐人法度熔铸为元代特有的典雅书风。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证明真正的"师古"不是机械复制古法,而是通过历史基因的重组实现艺术生命的延续。正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所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种对传统的活化运用,使古典精神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今不同弊"的批判维度在明代书坛得到充分验证。当台阁体演变为千人一面的馆阁书风时,徐渭以狂草打破僵化程式,其《草书诗卷》中跌宕起伏的线条,既是对形式主义的反叛,也是对书法本真精神的回归。这种突破时弊的勇气,与孙过庭批评"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伪创新形成跨时空呼应,揭示出艺术创新的本质在于破除陈规而非标新立异。

古与今的对话机制在清代碑学运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包世臣提出"北碑南帖"论,并非简单否定帖学传统,而是通过激活碑刻中的雄强之气,为萎靡的书坛注入新的活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这种辩证思维推向极致,既批判"院体"的甜俗,又警惕"野狐禅"的荒率,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寻找书法发展的中道。

 二、历史实践中的智慧闪光

王羲之变法创新的启示在于:他将章草的波磔化为今草的映带,将隶书的横势转为纵势,这种变革始终建立在对钟繇、张芝等前贤笔法的深刻理解之上。《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的变化,既是对古法的精熟掌握,更是对当下情感的自由抒写。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智慧,完美诠释了"古不乖时"的真谛。

颜真卿对抗时风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在初唐崇王书风盛行之际,他独创"屋漏痕"笔法,在《祭侄文稿》中将悲愤情感倾注笔端,创造出超越法度的"无法之法"。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异,而是源于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知。朱长文《续书断》评其"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正说明真正突破时弊的创新必然扎根传统沃土。

董其昌的"生熟之辨"理论构建起独特的传承体系。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字须熟后生",强调在精熟传统后的突破创新。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既有米芾的跳宕,又含晋人的散淡,形成"淡墨探花"的独特书风,为"古不乖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三、当代书坛的镜鉴价值

展厅时代的形式异化暴露出"今堕时弊"的新危机。当书法创作沦为视觉奇观的比拼,当"丑书"以反传统自居却陷入新的模式化,书坛实际上重复着孙过庭批判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谬误。当代某知名教授的乱书实验虽具突破意义,但若失去与传统的内在联系,则可能沦为无根之木。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存在多种可能。比如"学院派"创作,通过主题先行的方式赋予书法新的叙事功能。这些探索的价值不在于成败,而在验证"古不乖时"命题的当代适用性。

未来书法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鉴古创今"的思维能力。中国美院书法专业设置的"古典精临"与"现代创作"双轨课程,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通过理解《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临帖观,学生既能深入传统内核,又能发展个性语言,在古今对话中培育真正的创造力。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之后"特展中,王铎丈二匹的狂草与井上有一的墨象作品隔空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振,恰好印证了孙过庭辩证思想的永恒价值。当代书法的发展既不能沉溺于复古主义的迷梦,也不能迷失在创新焦虑的雾霭中。唯有秉持"古不乖时"的智慧,坚守"今不同弊"的清醒,方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走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书学新路。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就是中国书法历经千年而永葆生机的终极密码。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山歌的约会彩云的情书——秘境之约文旅驿站之“云游记”2

让山风来吧让山雨侵蚀岁月的鬓角让山风来吧让山歌填满月光的山谷让山风来吧轻轻…………撩开你的衣角让最美的野花在狂风中盛开………………开始语:其实一直不太愿意以专业学术的角度去记录研究旅途一路走来的风景和事件,而更愿意以诗人或作家的视角去捕捉那生命旅程中让人感动的惊喜与微光......从2月15日离开北...6天前

艺术个案研究 | 吴成伟:“艺术与生命” |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6天前

象中藏变, 墨外言心—论师恩钊山水画新境探微

在当代山水画不断分化演进的艺术图景中,师恩钊先生北派山水的“象外之境”以“变”为旨归,继承传统山水之精神风骨,亦不拘泥于成法窠臼。在笔墨语言、构图逻辑与观念架构的多重维度上,他不断自我生成、自我超越,其艺术实践从不流于复古式的摹仿,而是一种对山水画本体结构与时代文化张力的深层回应。一、神秘疆域:精神...7天前

山歌的约会彩云的情书——秘境之约文旅驿站之“云游记”1

请转过身来吧,在晚霞来临之前,让山风解开你的盖头 。请转过身来吧,让我屏住呼吸去触摸你,触摸你…………在即将燃烧的春日夕阳中,轻轻拭去你……金色的眼泪开始语:其实一直不太愿意以专业学术的角度去记录研究旅途一路走来的风景和事件,而更愿意以诗人或作家的视角去捕捉那生命旅程中让人感动的惊喜与微光........9天前

于谦书法艺术浅谈—— 以《题公中塔图并赞语》为切入点

于谦(1398 - 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人。他一生为国为民,靖难之役中抵御外敌,在 “土木堡之变” 后力挽狂澜,保卫北京城,被后世尊崇为民族英雄。然而,在书法领域,于谦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题公中塔图并赞语》作为其为数不多的传世书迹,如同蒙尘明珠,亟待学界深入挖掘。其被收录于《三希堂...1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