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问题在于“美术”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美术教育的问题是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决不是一篇小文章可说得清的,所以,只想说说概念问题。

清末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们纷纷从欧美东洋学成归来,引进西方技术、西方文化、西方政体,继而借用推翻清帝王朝的政治、军事势力,以希望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建立民主社会。他们先是打倒孔家店,向中国文化发难。在全面否定中国文化的运动中,中国的画首当其冲。画学的教育自然也是在劫难逃。

“美术”这个词即是那一时期的产物。《辞源》中无此词,《辞海》中这样解释:“亦称‘造型艺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以别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过去,中国人不说“美术”这两个字。或者说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说。“美”在理学的范畴,是思想的内容,是形而上的;“术”在中国是被看得比较浅层的事,是形而下的。“五四”运动时期发明的类似于“美术”这样的词很多,有些是比较准确的,有很多却是很不准确,但是我们一直使用了下来,并习以为常,如把用文字写作叫“文学”,把声律琴歌归为“音乐”等就比较准确。但是,笼统地把中国的过去叫“传统”、把对景作画叫“写生”,把画学、营造、工艺制作统归为“美术”等等就非常不准确,且遗患无穷。

中国的画,自六朝形成体系,经隋唐到宋元早已步入了化文入理、直指人心的文人画层面,其品格之高、意趣之求、修造之径都远非技术层面可言之事。在宋元之后,画学就是一丰厚的学科。“画”的含义要比“美”的含义准确、深入、充实得多。古代的中国,“画”就是一个明确的学科概念。它可以是“画饼充饥”,可以是“形神毕现”,也可以是“江山如画”……等等,却很少会说到“美”。倒是论人会说到“美色”,吃食会说到“美味”。画却很少会拿“美”字去谈,因为“画”在美的含义之上,美不足以论画。

在中国的画学范畴中,笔、墨、神、形也好,理、意、趣、法也罢,画的下沿,即便是最下沿,也只到“法”而到不了“术”。中国讲“术”的时候多在数术、巫术、方术、武术、魔术、技术等手艺层面。“数”在中国没有上升到“理”,而停留在了“术”上。文和史生成了中国的“理”和“法”,这与西方文化有根本的区别。所以,用“美”和“术”来说中国的“画”都是不准确的,“美术”一词也无法涵盖中国的画学。尤其是宋元之后,中国的画是在“诗文之上立品”,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能够集中反映悠久优秀的中国文化,是成为中国文化表率的一个学科和文化表述方式。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盘西化要取代中国化的时期,那时的革命家们所发明的“美术”一词,并把中国的“画学”放在“美术”这一范畴之中,让中国的画降格。其意图就是要以西方的文化观念为手段达到弱化中国的“画学”,直至取消中国的“画学”理念,使我们没有办法用中国式的语言来谈中国的“画”,最后达到改造和取消中国画的目的。现如今,我们有必要在重新审视用了近百年的“美术”这一错误概念的基础上找回中国原本的“画学”体系,建立新的中国画学系统。

 

接下来,我们再看中国的“画”,它注重的是“意”和“趣”,追求的是内心里的“真性情”,依据的是“理”和“法”,营造的是“画”和“境”。“理”、“意”、“趣”、“法”成了中国画的几个重要部分。这样一来,画学的学习门径也就基本清晰了,要先明画理,再熟悉画法,然后在修人修文的基础上去寻找绘画的意趣。翻看中国的绘画史可以明白,宋元之后的好画家,基本上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好文人、好书家、好诗人。学问人品兼善是画好画的基础。学习绘画成了形而上的修持之道。而不是在“术”上讨其“技”。近代将画学改为“美术”实际上是将中国的画学降了格,失道而弃其术了。也难怪近代以来的美术教育不重视立品、立格、修文、修人的教化,而只是在“术”和“技”上歧途艰行。并且,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文化课分数可以低到几乎不限的程度,这种悲惨状况自然应归罪于所谓有专业性的“美术”之上了。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近代所谓“美术教育”中教授的“术”吧。中国的画,虽然在魏晋已形成体系,但是在隋唐之前,绘画的语汇系统还不尽完善。基本上还以描法和染法为主干。绘画的理念也重点在“存形莫善于画”、“使民知神奸”、“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这种社会功用方面。所以,在唐代以前中国的人物画最发达,成就了中国的人物画。从画史中也能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的一流画家都是人物画家。宋代的李公麟、明代的陈洪绶可以说是收尾的人物画家了,而且其造诣也远不及唐以前的人物画家,在他们那个年代也绝非一流可言。唐以后,中国的人物画就开始衰退没落了。因此可以说,唐之前中国人物画的辉煌是因其社会功用成就的。

五代、宋之后绘画语汇的逐步发展,皴法、擦法、点法、写法等语汇的成熟丰富,山水、花鸟画等绘画题材的广泛拓展,画家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金石、书法、诗词等与绘画完美的融合,使中国的画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绘画语汇逻辑系统。画家又多选择了最适合于绘画形式表现的山水、花鸟等题材。画家只需熟练地掌握绘画的语汇,就能具体、准确、畅达、淋漓尽致地表述其个人观念、认识和性情。他们像中国的文人运用文字一样随心所欲的运用着绘画语汇创造绘画。可是,近代以来的所谓美术教育,放弃了中国已有的绘画语汇学习模式,而套用西画的训练方法,从石膏、静物对景作画的状物摹形训练开始企图进入中国绘画的殿堂,那不是缘木求鱼吗?因为学习中国画的初期只需熟练掌握绘画的基础语汇即可,在那些基本语汇中包含着中国画的基础要求和经典样式。它不仅是语汇的学习,也是品格的培养,而并非如西方的古典写实画风那样要看物实对、摹形寻法。

总之,将中国的画学归类为“美术”无疑降低了中国画品格,同时丢掉了中国人对画的基本认识。而近代以来所谓的“美术教育”不仅葬送了中国的画学系统,同时也使国人失去了对画的基本评判和欣赏标准。造成了我们的绝大多数人以为中国的画与西方的画只是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而非绘画观念的不一和文化背景的根本差异。近百年来,类似于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谬误很多,恳望国人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将其清理一遍,以利于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最新推荐

四川美术学院“学脉华章”:于艺术长河中,共筑民族共同体绮梦

在四川美术学院“学脉华章”展览上,一幅名为《梨园管理》的版画作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是吕林在196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学校教师向记者们介绍道,“作品不仅展现了藏族同胞运用科学方法管理果园的劳动场景,更是当时版画民族化探索的重要实践。”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在“工”字房前合影。5月23日,...34天前

北京有了工艺美术技师学院!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4月8日,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正式揭牌。作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今后将重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端技能人才,满足首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学什么?开设四大专业集群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0年的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82天前

朱心齐:以专业艺术视野,推动教育与公益的深度融合

在艺术与教育的交汇点上,朱心齐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独到的教育理念,开创性地设立了一系列项目,包括“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心齐艺术工作室”及“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旨在通过专业指导与实践平台,提升公众艺术素养,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铺设专业道路,展现了艺术与教育结合的新高度。国际艺术交流项目:拓宽艺术视野...209天前

江苏2025美术类省统考首日再现“艺考不易”,“一顶帽子”让众多考生大形“秃头”

11月30日,江苏2025美术类省统考开考,首日进行的是速写和素描两科的测试。今年是江苏艺考改革落地实施的第二年,“艺考不易”的大背景下,美术类省统考对考生的遴选也越来越“见真章”,速写考题中的“一顶帽子”,让众多考生大形“秃头”。“戴帽男青年”想要画好不容易30日上午12:00,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209天前

中顺洁柔再次深化校企合作版图,与天津美院达成战略合作

近日,中顺洁柔宣布与天津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天美”)达成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了其在艺术与设计创新领域探索的版图,共同绘制生活美学的新篇章。据了解,自今年3月起,中顺洁柔便开启了与国内顶尖美术学府的战略合作之旅,先后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及西安美术学院建立了深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成功构建起生活用纸...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