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是怎么造出来的(组图)

文章来源:文博圈  

秦公铜簋  春秋 上海博物馆藏(文博圈 摄)

制作一件青铜器共分几步?

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专家学者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先周居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陕西省扶风、岐山县一带,有着“青铜之乡”的美誉,其中在扶风县法门镇,有一个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在这里,学者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试图探索和复原古代青铜器的生产铸造工艺。

笔者有幸来此参观学习,下面就来看看一件殷商时期的柱足圆鼎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的。

铸铜陶范,商代早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河南郑州南关外出土,长23厘米,宽24厘米|

第一步:备料

古代青铜器制作通常采用范铸法,也叫模范法,所以要想铸造青铜器,得先制作模范。从考古出土资料来看有陶范、石范、金属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最为常见。

洗泥:给泥洗洗澡

泥土要精选当地无杂质黄土,粗细相间,色泽均匀,然后经研磨、过筛、浸泡取悬浮液、沉淀、晾干等步骤,这样洗出来的泥细滑软道,手感极佳,便于雕刻细腻纹饰。

将精选的泥、沙、水等材料经适当比例混合以备使用。

刮制泥胎

第二步:制模

模范模范,需先有模后有范,模与范是阳与阴的关系,一凸一凹。

首先,从制模开始。

用制作好的刮板在泥料上刮削出一个鼎的泥胎,阴干后取其三分之一放置在120°夹角的木板中,安置半圆形的两足,将两足之间三角形区域用泥填平以便于顺利脱范,这样模便组合拼对完成,阴干后即可使用。

PS:如果需要批量生产,可以将此模翻制两次烧成陶模定型,那样夯制外范时更加经久耐用,提高效率。

夯范

夯制好的外范

第三步:做范

制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外范,制范是整个工艺当中相当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器物的外表面长成啥样,好不好看。

夯范:将模固定好,表面撒上一层黑烟灰做脱模剂,填入泥料层层夯实,脱模后修整,阴干即可。

三块范对合就是完整的一个空腔,就可以进行一个鼎的浇铸,这就是青铜器制作的三合范铸造。(除此之外依据制作器物的不同还有单合范、双合范、多合范等)

纹饰雕刻

范面上雕刻的各类纹饰

青铜兽面纹(铜罍,商中期,陕西城固出土)

纹饰的制作

青铜器上往往有精美的纹饰。纹饰是如何制作的呢?这通常是在范面上进行的,首先起稿,然后画线、挖主纹、压底纹、贴泥条等,都是细作活。

需要注意的是,刻出来的纹饰与浇铸出来、体现在器物上的纹饰是反的,凸起处在器物上就相应的是凹面。

制作外壁铭文

铭文的制作

青铜器往往有一字千金之称,由此可见青铜铭文的珍贵,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及研究价值。铭文的制作常采取贴泥条的方式,器物外壁铭文,需在范面粘贴反字泥条,铸后得到阴纹正字。

如何将细软的泥条紧紧贴在范面上不至断裂脱落,方寸之间考验的是手工匠人的细心、耐心和匠心,所以这一字千金的美誉对青铜器来说当之无愧。

铭文制作好后,放置阴干数日,待表面有了一定的强度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逨钟,西周中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鼓部两侧与钲部中央铸铭文15行128字|  

  芯盒的制作

第四步:制芯

光有外范不行,那样浇铸出来是一个实心鼎,因此我们还需要制作泥芯。

取三块阴干好的泥范进行合范,因为泥范在阴干的过程中会有变形,通常无法很好的对合,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整。随后将擀好的泥片均匀贴在范面上,泥片的厚度即为将来青铜器的壁厚,这时将三块范面对合,一个芯盒即制作完毕。

泥芯的制作

这种鼎的芯分腹内芯和腹外芯两个,所以要用一个芯盒制作出两个芯,也就是一盒两芯。

首先将芯盒固定好,往里加泥料并不断夯实。当芯料夯至鼎腹部位时,需要在表面撒上一层草木灰以起到隔离两芯的作用,也可垫一层器底厚度的泥片,这样可直接得到两芯之间的壁厚,也就是器底厚度。

接着夯泥料至口沿处,这时需将事先准备好的耳模安置在口沿处,接着夯制,直至夯满芯盒。贴泥制芯既得到壁厚,也产生了泥芯,可谓一举两得。

泥芯的制作

打开外范,去掉耳模,即得两个完整的泥芯,将范面的泥片去除,这时范和芯之间就会形成型腔。

腹外芯和腹内芯

泥芯的表面需进行修整,如想在器物内壁留下铭文,这时候就可以在腹内芯上贴泥条了。

制作内壁铭文

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鼎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

第五步:浇铸

焙烧:

阴干后的泥范和泥芯需要进行焙烧形成陶质的范与芯方可使用。

窑温:1100℃以上;时间:约40小时

合范(范芯对合成套,空隙处即为铜水流经的地方)

合范:

将冷却后的陶范与芯对合,如有变形再次修整。

浇铸:

将对合好后的范与芯埋在湿沙土中固定,用坩埚将融化的合金液体(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倒入型腔内。

PS:为啥青铜容器往往是倒着浇铸呢?

倒立浇铸有很多好处,既方便合范,由于压力的关系也会使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充型饱满,纹饰清晰,同时底部浇冒口形成的披缝也更容易清理。

  ▲铜鼎,西周,滕州博物馆馆藏

|底部的浇冒口痕迹|

第六步:打磨修整

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去掉内芯,得毛坯铸件。对毛坯件进行打磨修整,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披缝,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即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我们看到,一套范、芯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每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青铜铸件打磨前后(含锡量15%)

PS:咋一看这青铜器的颜色和我们博物馆里见的咋不一样呢?

青铜器刚铸造完就是这个颜色,因为表面的铜在高温下氧化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种青灰色。经打磨抛光后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青铜器的颜色,而是非常漂亮的金黄色。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器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表面已发生氧化锈蚀,才呈现蓝斑绿锈。所以“青铜”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商周时代青铜被称为“金”或者“吉金”。

青铜器制作流程图

看到这里可以想见一件青铜器的制作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在古代青铜的制作堪称国家工程,举全国的能工巧匠倾心打造,金木水火土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享誉世界的中国青铜艺术珍品。

当然在等级观念甚严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也只有上层贵族有资格享用,寻常百姓家日常使用更多的可能还是陶器等用品。

需要指出的是,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不一而足,这里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时代不同,器物不同,器型不同,古人的制作工艺会有所变化,甚至很多的工艺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参透。

  ▲莲鹤方壶,春秋,河南博物院馆藏

|采用分铸、焊接等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

青铜器到底是不是按照此种方法铸造的?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很多细节学界还在探讨和争鸣之中,但手动模拟实验为我们提供一条探索古人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笔者在周原博物馆参观学习时所见,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文中部分照片及数据为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青铜器鉴赏

方鼎,商早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三联甗,商晚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匽候”青铜盂 , 西周早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博圈  摄)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班簋,西周中期,首都博物馆馆藏

豆,战国,故宫博物院馆藏(松石镶嵌)

吴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文博圈 摄)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苒若

最新推荐

徐悲鸿的十二生肖游进社区|东望府把百年水墨种在无锡会客厅

山水江南,锡城生辉,5月1日,「栖居艺术里」美的置业×和美术馆艺术社区共创计划沪苏站在东城·美的东望府隐奢会所隆重启幕,这场艺术盛宴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水墨大师作品展,集齐吴昌硕《四季花卉四屏》、徐悲鸿《十二生肖》、齐白石《花卉四屏》、黄宾虹《写宋元明诗意山水册》、朱耷《山水花鸟册》等传世作品,首次...7天前

小红书“春日开新小会”媒体日抢先剧透

4月18日,上海西岸·中環,小红书宝藏新品“春日开新小会”媒体日悄然拉开序幕。这是一场颠覆传统形式的出品活动——以“开新”为切口——开启新体验、新灵感、新生活方式,通过艺术、科技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好用、高审美、情绪共鸣、趋势引领”为选品标准,小红书致力于挖掘能真正融入日常的创新产品,并让用户...16天前

2025ChinaJoy洛裳华服·新秀大赛华北赛区首批预选赛圆满落幕

传统与青春交织,华服盛宴闪耀华北。2025年4月4日至5日,2025ChinaJoy洛裳华服·新秀大赛华北赛区首批预选赛在河北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及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商业环廊寻环XLOOP两地同步举行。本次预选赛吸引了来自石家庄、雄安等华北地区数百名选手参与,通过华服展示、仪态演绎、才艺比拼等环节,展现...18天前

百威×上海滩:非遗技艺“编织”东方新生,国际品牌助推中式美学全球绽放

随着中国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饱含中国文化精髓的节日在世界舞台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可。2025年新春,适逢首个“非遗中国年”,百威携手奢侈品牌上海滩,推出「百威蛇年蜕变新生限量款」。这一跨界合作以宋代苏绣、唐代东阳竹编、南宋盘花扣三大非遗技艺为创作根基,通过啤酒瓶身外...20天前

思勤高娃献画祝贺“红墙经典读书会启动仪式暨杨宪金图书阅享会”

北京讯,红墙经典读书会正式启动,开启书香西苑文化之旅。2025年3月28日,花香水绿,春日正浓,北京天雅古玩城十层善品堂国学院内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气息,“红墙经典读书会启动仪式暨书香西苑——杨宪金编著图书展示、阅享会”在此隆重举行。红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先贤的民族...2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