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农家篱下物 今成雅士圃中珠 一一我的榆树盆景创作心得(组图)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图片

图1  山林雅趣  榆树  胡春方作

榆树,普通得就像我们的街坊邻居,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大江南北,随遇而安。然而,就是这农家篱下不起眼的植物,到了盆景人手中,就成了高大上的盆景艺术品,奇特苍老,神韵天然,优雅精致,脱胎换骨。

不得不说,借助天工造物之美,又融入人的艺术理念和思想感情的盆景艺术,有着神奇的魅力。

榆树是广受喜爱的盆景用材,特别是野外生长的榆树老桩,历经岁月沧桑、雷劈虫蚀以及人为的刀劈斧凿,逐渐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奇异姿态。或盘根错节,苍劲古朴,或化腐朽为神奇,枯干新枝,无论哪一类,都是天赐的制作盆景良材。

榆树盆景的造型,第一步不是艺术构思,而是善于发现和选择独具特色的树桩。然后才是针对树桩的形状酝酿构思,进行艺术造型,将自然状态塑造成艺术形态。

1993年,我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个奇形怪状的榆桩。此桩古老奇特,嶙峋多皱,有山川形貌而且神韵自然,美中不足的是主干不流畅,腰细顶仰,不符合制作常规作品的要求。但盆景艺术创作向来讲究因材施艺,针对此桩的特点反复审视,我发现它其实是制作“独木成林”的良好素材。构想确定后,便开始进行布局构图。根据此桩的具体形状划分定位,并处理好全局布景中所要的树木,处理好彼此之间主次、大小、高低、粗细等辨证关系。艺术构思是作者思想酝酿阶段,感情与思想是艺术内涵的重要因素,它必须与美学原则相结合,还要借助娴熟的技巧付诸实施,这才是盆景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正如禅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境一般。

我将作品命名为《山林雅趣》,着力于意象创作。根据榆树不定芽萌发力强的特点,进行一系列促芽、选芽、定枝、布势、矫形,修正等操作,使作品日臻完善。2001年这件作品在第五届中国盆景艺术展览评比中(苏州虎丘山公园)深受好评。盆景艺术大师张志刚观赏后,在2002年《花木盆景》杂志第二期发表了《山林雅趣》小析一文,他说:“那嶙峋多皱的‘山峦’,简直可以乱真,若不细看,很难发现它是一个具有山川形貌和自然神韵的活榆兜。景中的核心一一三十余株高耸笔挺、正气凛然的参天大树皆由此而生。‘山’因树而活,树因‘石’而存。大小各异的榆树依借山势卓然而立,自然得体。主树位居中央,上出重霄;从树众星捧月,遥相呼应。统一而不失变化,雄健而不乏清秀。层峦耸翠,枯荣交辉,山峭路远,树高林深,好一派繁茂的山林景致。陶醉中,使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图片

图2  绿云披拂  榔榆  胡春方作

作品《绿云披拂》始作于2003年。原桩生长在农家田园边。审视后感觉枝干杂乱,主次不分明,但有改造的空间,因为桩体雄健霸气,有古树风姿。得到主人同意后,我将其采挖回来,酝酿构思截桩。从繁杂的枝干中我选出五干用于景观造型。其余全部截掉,同时疏理好根系,处理好切口,埋土培育(注意:榆树栽培切不能浇定根水,否则难以成活。泥土湿度以捏在手中成团、放开后也不散为好)。待成活后,即按蓝图进行艺术创作,直至作品成型。欣赏《绿云披拂》,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村头那棵大树——悠悠岁月,春秋代序,多少世事更替,多少悲欢离合,古树以不屈的姿态向往蓝天,趴下了还要努力站起来,立得更高,更富神采。它那一丛绿,点亮了多少人的眼睛,滋养了多少人的心灵,看破了世间多少风云变幻……陶醉中,偶想起诗人巫高清先生的一首诗:“果然绰约世间无,披拂绿云开画图。原是农家篱下物,此成雅士圃中珠。萷蔘想见精神在,棽丽信知冬夏殊。别样风姿名四诲,教人谁不羡榔榆。”

一个小小的盆钵中,既有天然生成而人造不出来的自然植株,又有人能创作而天不能生成的艺术造型,盆景把天工与人工融为一体,使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水乳交融,完美无瑕。偌大的艺术王国,没有任何其他艺术门类能够把自然美与艺术美如此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把植物的生命力与人造的艺术生命力融于一体。这种结合与融汇,形成了盆景动人情思的强大魅力。树木盆景既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这给我们提出了双重的任务—— 一方面是一个哺育者,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以保证植株的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创作者,冥思苦想进行艺术构思,运用一切手段,努力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养护的工作日积月累,创作的任务也日新月异,既养护又创作,培养了我们对盆景的双重情感:一是赋予盆景美的激情,一是日积月累的关心爱护之情。这双重感情的交融,形成了我们对盆景的强烈爱心,亦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深厚情怀。 

图片

图3  玉种蓝田  榔榆  胡春方作


责任编辑:娜兰

最新推荐

骨木镶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骨木镶嵌源自鄞州,在当地有一句古话“雕雕嵌嵌,同师傅下山”这句说明了骨木镶嵌技艺与木雕原来是同一师傅出山,基本技艺相同。文化 历史追溯鄞州的骨木镶嵌历史,还得从浙东河姆渡文化说起。浙东的沿海丘陵又是江南水乡,气温潮湿和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数千年来,木结构建筑、漆器、木雕、骨制品的遗存十分丰富,鄞东鄞西...278天前

五谷粮食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种子画一种触手可及的历史与文化五谷粮食画,又叫种子画。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五谷粮食画是中华古老的一门传统民间工艺,色彩自然,层次分明,立...278天前

何以尊贵——何以中国

在中国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件中国西周早期的国宝级镇馆之宝——何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1年前

锦灰堆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起于元,盛于清末。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的历史锦灰堆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1年前

蜀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据说便已教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以示区别。文化/传承蜀锦早期的蜀锦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