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舍就能得,你要不能舍,就不能得。舍得、舍得,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
在外界,陈丽华的名字总是与“中国第一女首富”相联系着。陈丽华的商界身份是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但是她有着一长串令人眩目的头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满学会荣誉会长,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荣誉人文博士,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
如今,陈丽华已把富华集团的绝大部分房地产业务交给儿子赵勇打理,自己则专注于紫檀艺术文化的研究。整日沉浸其中,其乐融融。
但陈丽华最为公众所熟知的身份则是其中国最顶级的成功人士会所——长安俱乐部的创始人。
舍得之间成就大家
陈丽华出身于满族正黄旗世家,那拉氏后裔。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生计所迫,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她便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现在,每每谈起以前的生活,陈丽华总说:“贫穷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上世纪70年代,在亲戚的帮助下,陈丽华移居香港。1978年,她创办香港富华企业公司。在香港,陈丽华用做家具生意赚来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几个回合下来,便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就在陈丽华积累原始资本的同时,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深怀故乡情结的陈丽华,觉得自己可能更适合在内地发展,于是就从香港“班师回京”。这个战略转移,不但让陈丽华实现了根回北京,成就事业的理想,而且还让她成功地躲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谈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在北京,陈丽华一到就出手不凡,拿到了临近天安门广场长安街边上的一块地皮,并投巨资,将其打造成了北京城内第一家五星级高档私人商业会所——长安俱乐部。
如今,长安俱乐部已成为中国顶级的会员制俱乐部,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经叔平长期担任理事会主席,李嘉诚、郑裕彤、郭炳湘、周小川等华人富豪或政府高官都是其名誉理事。
但其建设发展的历程,对于陈丽华来说,却并非一帆风顺。工程还没开始,陈丽华就不断被人泼凉水。“当时我一说要做长安俱乐部,很多朋友都说,丽华你可做不了。”
确实,陈丽华当时只考虑了长安街这条街的寸土寸金,却没有过多考虑到施工的难度。“先是在举办亚运会前不能开工,亚运会结束了,还是不让开工。开不了工,这块地等于白拿。当时我资金有限,这又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亚运会结束又一年多了,有关部门还是不让开工。”
在回忆起当初的艰难时,陈丽华的儿子赵勇也说,“当时我们都非常犹豫,因为这是第一个项目,投入多、压力大。但是我感觉她(妈妈)当时有这个坚定性,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干好。而且她说这是第一个项目,决不能让人说咱们不讲信用。”
最后,在陈丽华拿到地的第四年,长安俱乐部终于开工建设了。“最后我看手续办成了,夜里11点多,我自己晚上带着4辆汽车的人开始干,我拿着铁锹,就开始铲,铲了半车,把我冷的。这件事让我在房地产学了很多耐力,不能是我的资金就什么都不顾。每件事都要按政府的要求,要不咱就别干。这一课我时刻都不能忘记。”
建设的过程也不简单。因为紧邻长安街,白天货车不能出入,只能晚上运输。陈丽华和儿子赵勇一起上阵,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作为投资人,你必须要亲自去参与,要有把血变成汗流出去的精神,不吃苦就会被各种障碍绊倒。”陈丽华说。
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长安俱乐部终于交付使用了,但又一道新的难题出现了。装修完之后,富华集团请了美国会所管理公司CCA来进行管理,但签了合约后,对方却对富华的装修全盘否定。为了这件事,赵勇非常痛苦,开始还不敢讲。但最后母亲决定说,既然干,就要干最好的;拆掉是短期的伤痛和损失,但从长远来说,俱乐部改造完之后,会是成功的。
应该说,在如今京城众多的高档会所当中,今天的长安俱乐部依旧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不能不归功于陈丽华当年的眼光和决断。“你就得舍。能舍就能得,你要不能舍,就不能得。舍得、舍得,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
简单的“舍得”两个字解开了长安俱乐部成功的奥秘。在这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又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项目。富华集团投资5亿元兴建了丽苑公寓,它是北京第一家引入5星级酒店服务的公寓。
追求财富回归,情系紫檀文化
在投资地产大获成功身价煊赫之后,陈丽华转而祭起了传统文化牌。在陈丽华看来,她生平最大的“投资”是对“活的国宝”——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她说:“财富回归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陈丽华耗资2亿元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其中除了她收藏的百余件明清家具外,其他千余件都是二十多年来在她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珍稀紫檀精品。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赞叹道:“中国紫檀博物馆之紫檀精品雕作技艺高超,使传统技术终于后继有人,而不至湮没无闻,实为文化之大幸!”
为了建成这个博物馆,陈丽华专门请了故宫的古建专家作技术指导,但要赢得专家的认同并不容易。“1990年,我向亚运会捐赠了一扇紫檀屏风,请了故宫的4位国家级的研究员。见面后我把手伸出去跟他们握手,他们连看也不看我,谁都不同我握手,让我面子上很难看。等到他们看了我的作品,我听见他们说了一句:真是藏龙卧虎啊。当时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后来他们说:你真了不起,明天到宫里来,我们提供一些图纸让你仿做。”
故宫的大门从没有这样对一个女性开放过,专家们不仅拿出了“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故宫角楼等诸多珍品的图纸,还带来了故宫的工程师,指导帮助陈丽华的工匠们,制作仿故宫1:1比例制作的紫檀精品。
紫檀是一种百年长一寸的硬木,因其材质绝伦、得之极难,自古以来被视为“异材”。一张18世纪制作的中国紫檀木桌,1994年在美国索思比拍卖行被卖到3500多万美元的天价,所谓“寸檀寸金”,实不为过。
据历史典籍记载,虽然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坎坎伐檀兮”的句子,但紫檀的主要产地却并不在中国本土而在南洋诸国,其木料坚硬沉重,入水即沉,以之制作的器物不用涂漆便呈现天然的深褐色,再加上产地偏远、极难成材,因而被历代誉为“木中之王”。虽贵为皇家,也仅有为数极少、用料不多的小巧棋局、画轴、歌板、小架等。至明代开拓南疆,郑和率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与南洋诸国建立了朝贡与贸易关系,紫檀才大量流入中国,成材之树采伐殆尽。
清代中叶也曾派人赴南洋采办檀木,但大多数粗不盈握,尚未成材,只好放弃。因此,清代皇家制作家具所用的紫檀木料,都是明代皇室的存货。后来,檀木紧缺到必须从私商中高价购买的地步,按当时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哪级官员,只要见到紫檀木,绝不放过,悉数买下,上交皇家织造机构,从此民间私藏的木料也被搜括干净。到慈禧太后60大寿和光绪帝大婚后,大内储备的木料已所剩无几,最后复辟登基的袁世凯全数用光。
紫檀木自明末经过350余年的繁衍生息,至今虽已再度成材,但为数甚少,而且价格奇高。经商有成而又梦系紫檀的陈丽华慧眼独具,看准时机,下决心亲自出马,购买到手。为筹集到紫檀木材,陈丽华不但付出了巨额的金钱,还常常以生命为代价。据说,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她常说:“我和紫檀的渊源,我为紫檀付出的心血,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当然,陈丽华也有回报。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但直到今天,陈丽华从未卖过一件。陈丽华说:“现在有的人出价出得很高,我都婉言回绝了。外人都很奇怪,觉得你光做不卖,那得耗费多少钱啊?我也这么想过,‘寸檀寸金’啊,在紫檀上的投入,几乎是倾尽了我毕生的所有,我也想有回报。可是想想,还是不舍得。因为随着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紫檀,我就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紫檀艺术是民族的国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品。”
虽然从未出售过,但陈丽华送出去的可为数不少。近年来,她曾多次携紫檀珍品到美国、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地开办展览,还曾先后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史密森尼博物学院、法国国立香博城堡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赠送了紫檀天坛、万春亭、飞云楼和六角亭等大型紫檀雕刻建筑物模型。
有人问她如此价值连城的东西送出去,难道一点不心疼么?陈丽华说:“国粹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中国的历史文物通过我们的双手,用木头制作出来走向世界,留在世界,这是展出中国的民族文化,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我的责任,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应该的,我不心疼。要说心疼也有,那就是自己耗费心血制作成功的东西要远涉重洋了,好比亲生的女儿要远嫁,心里能不难受吗。但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热爱中华文化,这种疼也是甜。”
1999年,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那市市长还向她授予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并将2000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博士日”。
2005年美国华盛顿国家妇女博物馆也把首个“国际文化领袖奖”颁给了陈丽华,华盛顿市政厅将2005年9月19日定为“华盛顿陈丽华博士日”。
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王世襄曾评价陈丽华的紫檀事业时说:“此举不云绝后,确是空前。”
务实的陈丽华这样说:“说句实话,在从事紫檀事业的最初,我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一路走来,充满着艰辛,也充满着无比的幸福,因为有紫檀一直陪在身边,有家人一直在身边默默地支持着自己。”
陈丽华说自己从事紫檀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传统的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让世界各国人民有机会了解真正的紫檀之美,弘扬中华国粹。”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