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凤首壶:丝绸之路繁荣贸易的佐证(图)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三彩凤首壶

三彩凤首壶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金叶

彩凤首壶,唐代文物,1972年12月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出土。壶高31厘米,口径4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凤首,凤眼 圆睁,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 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自上而下有十层纹饰,用模印、堆贴、刻划技法加以表现。线条柔软流畅,色彩富有变 化,极具美感。壶体呈杏仁状,形体庄重,特别是细颈溜肩,降低了前代饮酒器皿的重心,外形更加稳重大方,可以说开创了执壶器皿的先河,这种器型一直影响到 后世的执壶的造型,是唐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

甘谷县出土的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代甘肃天水凤文化的见证。同时,三彩凤头壶的造型明显受到当时波斯萨珊王朝器型的影响。萨珊是3~7世纪波斯 (今伊朗一带)的一个王朝,其疆域从幼发拉底河一直延伸到兴都库什山脉。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很明显受到了波斯萨珊王朝器型风格的影响,而整个壶身除口沿、颈 部和圈足外,布满的联珠纹饰也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一种装饰。所谓联珠纹,就是以连续的、大小相等的圆珠,构成圆形或菱形的空间, 在这些空间内装饰鸟兽、人物、花草等主体纹饰, 并由此或横向、或竖向联成条状,形成二方连续边饰,,或上下左右加辅纹,构成四方连续图案。一般来说,联珠纹样中心的主纹图形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大都无 辅饰的单独纹样,线条直观简洁;二是以二、四、六偶数出现的对称形图案,或旋转对称,或左右对称,显得庄重、稳定,富于美感。萨珊波斯的装饰图案中的联珠 纹样,对唐朝及以后各代的装饰风格影响巨大。这种图案在公元6~7世纪的中国北方地区最为流行,除装饰在唐三彩及其他陶瓷器上,还出现在石窟寺中的壁画及 丝织品和毛织物上,敦煌莫高窟壁画和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丝织品上就有这种图案。

甘谷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 汉代的“丝绸之路”中段曾经过这里,唐朝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天衢。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的唐三彩凤首壶的出土,正是“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繁 荣景象的一个佐证。在当年,面对新奇的异域文化,开放的唐朝丝毫没有照搬硬套,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习惯进行吸收改进,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工 艺结合,在唐三彩的造型上进行了可贵的创新,而唐三彩釉色的特殊效果,也使外来艺术的魅力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最新推荐

宋瓷风华——五大名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朝是我国瓷业繁荣鼎盛时期,宋人注细节、重感受。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其美术风格达到了新的境界,瓷器生产盛况空前。1汝瓷色泽——青如天,面若玉开片——死如豪,质如金质感——润如肤,堆如脂外形——简约古朴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1年前

陶寺遗址的文化融合与创新(组图)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了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陶寺遗址是探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科学考古发掘。四十多年的考...1年前

金元柴烧:盛世祥龙 惊鸿一尊(组图)

集三代之力,近百年薪火,不遗余力地创新,终成钧瓷世家。金元钧窑在潜心研究钧瓷的近七十年里不断沉淀,烧制出的钧瓷器物,在独特的配釉技艺与烧窑手法的加持下,釉质细腻、手感温润且窑变自然,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众多窑口中独树一帜。 金元钧窑每一代家族传承人都为窑口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在悠悠岁...2年前

依山伴堂,臻于宋韵(组图)

依山堂,依山傍水,穆坐华堂。有品瓷器臻于“宋韵”,宜赏、宜品、宜用。日日伴君生雅致,回味无穷。 宋韵之色 一抹青色含深情 “宋韵”代表之色,非青色莫属,带着几分淡泊、简约,脱胎于凡体,而臻于空灵。 在中国最古老的书里,青色是五大色彩之首(青赤白黑黄),东方谓之青,也寓意...2年前

器道瓯窑 美丽绽放(组图)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瓯窑。 易经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道瓯窑,器,可鉴赏无疆洵美之生辉匠作;道,可洞悉瓯地百代千秋之人文大观。12月20日在乐清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展的“器道之约”——胡嗣雄、胡一皓父子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展览,与你相约,走近那些浓缩时空距离、积淀深厚历史的不朽瓯...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