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物品收藏价值所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题材(组图)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1966年作毛主席像铜雕(2013年保利获价14.56万元)
1966年作毛主席像铜雕(2013年保利获价14.56万元)

大家知道,“文革”物品可以折射出当时国家和社会的现状,不失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收藏它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关“文革”物品的收藏价值笔者历来强调: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题材会造就特殊的价格。

所谓特殊的年代,是指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文革”十年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浩劫和灾难是无法估量的。对广大收藏者而言,最痛心疾首的是“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四新则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和新习惯),严重破坏了中国人几千年保留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

所谓特殊的题材,是指“文革”物品的内容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只要“文革”过来人都清楚,“文革”时期最主要的内容和题材有三类,一是集中讴歌宣传伟大领袖毛主席;二是歌颂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三是反映工农兵形象。在表现这些题材时,往往突出它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比如宣传画、年画、瓷器等,画面大多采取写实、夸张或丑化的手法,换言之,正面人物采用写实或夸张,反面人物采用丑化,两者区别泾渭分明。再次是色彩上表现出“红、光、亮”;在人物形象上“高、大、全”。这一点在样板戏中似乎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革象牙雕
文革象牙雕

至于“文革”藏品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毛主席着作和语录,这些在“文革”中发行量最大,版本也最多;“文革”字帖,“文革”时期出版的字帖带有浓郁的“文革”色彩,如以“老三篇”、雷锋日记等为内容的楷书字帖等,同样有收藏意义;“文革”照片,这一时期的老照片,收藏的人很少,“文革”时期毛主席接见外宾,接见红卫兵以及各级领导人讲话等照片,具有历史的珍贵性。“文革”宣传画,“文革”中的宣传画有全开、半开、联章三种,还有一些24开甚至更小的宣传画;毛主席像章“文革”时期,几乎每个人胸前都佩戴过毛主席像章,像章的数量和品种多得惊人;还有“文革”瓷,瓷上多绘制或书写有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等图案;“文革”邮票共发行19套,其中“祖国山河一片红”和“毛主席为日本工人题词”两套邮票,因某种原因没有发行,但有小部分流入社会,价值很高;“文革”中的雕塑有木雕,也有瓷雕。常见的有毛主席像、八个样板戏中的主要人物、英雄人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红卫兵、赤脚医生等。早些年一尊名师雕刻的《红灯记》塑像,价格在万元以上。由于“文革”雕塑数量少,显得十分珍贵。

今天,尽管“文革”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文革”鲜明的题材留给人们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无法从人们的脑海抹去。

笔者以为,正是由于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题材才造就了“文革”物品的特殊价值,尤需指出的是:很多“文革”物品弥足珍贵,不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有文物价值,现在如果不抓紧收藏,日后或许会越来越困难,收藏成本会越来越高。


王晖《五个里程碑》,宣传画
王晖《五个里程碑》,宣传画

在市场上,“文革”收藏的价格也越来越高。2005年中国嘉德推出陈衍宁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若论其影响,此画尽管无法同《毛主席去安源》相比,但仍受到了各路买家的青睐和追捧,不少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并出人意料地以1012万元的“天价”被一藏家收入囊中,此价打破了1995年7月中国嘉德拍卖的着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605万元的“文革”绘画纪录(这一“文革”绘画的纪录一直保持了10年)。

油画之外,书刊等纸质藏品也是“文革”收藏的主打品种。革命历史进程中出版发行的书籍、报纸、刊物,已成为时下古旧书刊拍卖会上与古籍善本、新文学版本三足鼎立的品种。其拍卖价格逐渐拉近,甚至有些“文革”收藏精品已超过一般古籍善本、新文学版本。

大众熟悉的《毛泽东选集》也开始显现出自身价值,1944年的《毛泽东选集》因是历史上首次发行的合集且存世稀少,目前市值高达18万元左右,而上世纪50年代初的《毛泽东选集》价格也在500元/套左右。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计出版过17次《毛泽东选集》,现在这些《毛泽东选集》均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2010年11月26日,“中国书店2010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只出版了66年的书籍,竟然拍出了21.28万元的高价,让很多人感到吃惊。这本书是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一册精装本《毛泽东选集》。

邮票也是“文革”藏品中的重要分类,2013年5月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俗称“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新票)以730.25万元价格成交,创造中国单枚邮票的拍卖纪录。

令人可喜的是,当今“文革”物品的收藏急剧升温,除了这些创造拍卖记录的藏品,很多人也开始转向收藏一些种类繁多的“文革”收藏品,收藏的品种已涉及照片、纪录片、报纸、瓷器、电影海报、国画、漫画、年画、连环画、版画、雕塑、像章、红宝书、大字报、红卫兵袖章、刺绣、火花、烟标等等,甚至连一些不起眼的东西都引起了关注,比如文革时期发行的粮票、布票、烟票、糖票、车船票等,这些票证上或多或少都会印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更有意思的是笔者曾看到文革时期一张结婚证,封面上居然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不过,文革物品众多,收藏者在收藏时需要选择,关键要看藏品时代特色鲜明的内容和题材及市场存量。笔者撰写此文,希望有更多的人认清文革物品的特殊价值,同时通过收集、研究,去揭开至今未解开的谜。

最新推荐

骨木镶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骨木镶嵌源自鄞州,在当地有一句古话“雕雕嵌嵌,同师傅下山”这句说明了骨木镶嵌技艺与木雕原来是同一师傅出山,基本技艺相同。文化 历史追溯鄞州的骨木镶嵌历史,还得从浙东河姆渡文化说起。浙东的沿海丘陵又是江南水乡,气温潮湿和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数千年来,木结构建筑、漆器、木雕、骨制品的遗存十分丰富,鄞东鄞西...131天前

五谷粮食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种子画一种触手可及的历史与文化五谷粮食画,又叫种子画。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五谷粮食画是中华古老的一门传统民间工艺,色彩自然,层次分明,立...131天前

何以尊贵——何以中国

在中国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件中国西周早期的国宝级镇馆之宝——何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254天前

锦灰堆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起于元,盛于清末。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的历史锦灰堆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257天前

蜀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据说便已教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以示区别。文化/传承蜀锦早期的蜀锦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258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