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卫,男,职业画家、八零画派创始人,在中国美术美院期间成绩突出,屡获佳绩,作品颇受导师关注。4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同时毕业创作获得最高奖-学院奖。毕业后一直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和油画创作,于次年定居北京,至今从事职业画家的创作,作品深受画廊,机构,评论家及收藏家的关注。09年进入中国油画院,师从杨飞云老师,深受前辈名师们的绘画美学影响,先后去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崇尚伦勃朗等西方油画大师,作品注重光线,热爱生活,将古典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拍卖公司,艺术机构,画廊,海内外收藏家所收藏。
个人履历:2002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国美术学院;2005年创始八零画派;200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最高奖--学院奖,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学士学位。《声音》成交价刷新中国大学生毕业作品拍卖最高价格;2007年定居北京;2009年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获铜奖;作品《奠基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进入中国油画院深造;2009年进入中国油画院,师从于杨飞云先生等人;2010年出国考察,游历于法国意大利等艺术圣地;2013年 法国荷兰艺术考察。
陈承卫新锐艺术家群体中的优秀者。少即聪颖、懂事的他艺术道路可谓一帆风顺,18岁时即以全国专业第一名考入美术重镇——中国美院,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在美院油画系科班学习的四年里,承卫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功底,现实主义这一创作、努力的方向也日渐清晰。在杭州这一令人向往的“东方休闲都市”,他却始终关注着那些为生计而奔波的、各阶层、各行业、各种处境的人们。从早期的《人群组画之交易》到毕业创作《声音》,承卫始终追求“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社会”。此专场中的“灵命系列”是作者2006年初一个创作阶段的尝试,作品中人物通过意象化处理表达了人性共通的恐惧、惶恐情态。
天道酬勤,承卫的毕业创作《声音》先后获得中国美院毕业创作最高奖——学院奖,出版于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优秀作品集》;“2006年全国美术院校优秀作品提名展”铜奖;入围中国油画学会组办的“精神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展”。
陈承卫 -----作品解析
新古典写实油画家陈承卫 -----“我热爱手中的色盘,油壶,画笔,为能闻到熟悉的油彩味,用赤诚的心借以这一被大多数人所要遗弃的古典技艺来描绘,深挖与解析时代的人性之美,也是我这一辈子所要面对的自我斗争。然而要问我是为名与利而画亦或虚荣之心而抒写,无论外人怎么对待艺术,如何看待我。我能坦荡并骄傲的说:我是为我的油画而生而死。”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现代的传播理念则告诉我们,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呈现美的传播途径。生活是何等的繁琐喧嚣,尤其在这繁华闹市,在这信息爆炸到人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大剂量的信息,过目即忘的文字、图片和影像。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久久凝望着一幅画作。
通观陈承卫的画作,可以看出早期作品是直观反映现实的题材,以人物群像为代表。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人群的生活片段。从《夜深了》《与自己对话》开始,转向少数个体的刻画。他用古典的手法或细致刻画单个人物或表现少数个体间的故事,构图精致,画面生动而戏剧化。在陈承卫的画作中,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是自始至终的。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画家,对美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对于写实画家,观察生活收集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他的画中,那些现实生活中最为美好的情景被精确地捕捉下来,无论是年末游子的复杂情绪还是待嫁少女的期待与不安。
我的油画古典情节之---光
在绘画角度来说,光存在产生形体明暗与色彩,作为写实画家必须观察生活收集生活,有时坐在马桶上观察地面瓷砖上的水珠已经洗手后未擦干净的水珠,会让你有想画的冲动,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质感和颜色,更多的是光的折射吸引了我,从工作室破孔而入的屡屡阳光残线也时常牵动我的创作欲,不是不画,等待思考更加成熟再一一表现。
从毕业创作到现在,从如何画好一个头一只手 一个人物到现在的研究方向转变为人性解析以及画面绘画因素的过程,是反复否定与肯定的认知过程,这其中光起很大作用,一副作品的布光在我看来尤其重要,暂且不提古典各个时期的大师或者国内著名画家(在光线上做很大探索的画家),不管是自然柔和的光线还是人为特殊的布光,都是值得赞赏的,布光决定不了画的作者是否具备优秀的绘画品质,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画家某些作品同样很精彩。有古典意识能决定绘画品相,有对光的理解同样决定作品的质量,伦勃朗,拉图尔,唯米尔,这些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们不也一直追寻光线变化带来的各种愉悦吗;我希望从我有了这个意识开始,我的绘画更好的把握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象戏剧舞蹈上,光线的重要性。《夜巡》很好的说明了光可以是人为艺术的夸张和布置,并非全是抄袭自然光。
我想这些方面我都该不断尝试着去做,自然光线,人为光线,想象中的光线,如何让人物的性格神态心理背景等故事如实的反映出来,这是今后一直将面临的课题。
我的油画古典情节
不能清楚记得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古典的东西。只记得在美院时候有些不太能接受太唯美的画,人有时候就是这般有趣。我在日记里有写到, 大学时候研究的画家顺序和别人不太一样,从近到远再到近。从抽象到印象,从现实主义到古典,从20到13世纪的书挑着看,曾经也做过很多笔记,如塞尚,德拉克罗瓦,等大师写过的文字我也都有做少许的摘记,那是我美院一年级的时候,到了二年级我便沉浸在市区各大书店的进口画册区域。大三又被学校的丰富的藏书所吸引,旨在看油画大师的各种精彩图片。我也不喜欢文诌诌的画面,更别提恶俗的美。当然这种美排除在古典情节外,很多朋友总认为中国油画古典的味道就是旗袍加各种传统道具的摆放。如果一个画家愿意尝试下这样的创作,仅几张的话,我想是能探索摸索到一些“古典意识”的大概,如反复复制,那必将遭唾弃。油画的古典意识是让画家有意识跟着笔尖进入到画面里的一种东西,我看很多前卫作品里也有古典意识,比如张晓刚早期的家庭系列,技法也流露着古典的美。而作为写实画家,即想有别于当代前卫艺术又想区分于传统古典绘画,题材上也该有所探究,比如人物造型和色彩上,这点我一直在做很多思考,比如几年前画的意象画到现实主义的大场面,都是一些学习的流露。跳开这些题材,画现代女性其实难度很大,服装款型已经很摩登。但是古典意识在这时候必不可少,不能因为借助创作素材-照片,而失去绘画性。古典姿势已不再仅仅是兰花指和古典红色装。哪怕一个乞丐的造型也能画出古典味道。这需要长期摸索。年轻的画家永远被人用来对比前人,这是很悲哀的,如果前人古典油画画的再精彩,后人难道不能推进继续发扬?我看未必不可。古典色彩依然得根据画面需要和情节,或轻或重,或艳或灰,都得根据画面来定。边缘线,笔触,画面控制力都是“古典意识”的重要体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