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美术视野(组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钱晓鸣


图一

日前,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一次把甲骨文推向现代世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系统成熟的汉字,流行在距今3300年多年前的商代中晚期,是一种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在发明产生之初,甲骨文就对中国人的艺术思维,特别是美术审美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自1899年偶然被重新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甲骨文对当代美术也形成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字道路与中国画思维

中国画是不同于西方主流美术的一个独特艺术体系。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意象思维和线造型,并以毛笔的书写性笔墨来表达和表现。长期以来,中国文字对于中国画思维的形成,有着直接和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中国文字道路的选择和成熟过程,决定了中国画思维的特性。甲骨文正揭示了这一判断。

中国字的绘画性首先在于选择了象形文字之路。可以说,人类各族都经历过象形文字阶段。中国汉字,之所以能够摆脱普遍的拼音化文字进化之路而独辟蹊径,是因为突破了两个发展瓶颈:一是象形的高度概括性,二是语、文分离。前者使象形造字法能够满足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后者确保了图形识别成为中国文字的稳定主流,声音只起辅助作用,或者说是第二作用、间接作用。

例如,苏美尔象形文字中仅表示“人”的不同动态就有几十个字,使得其在使用中复杂到难以为继。著名学者饶宗颐在比较了甲骨文和苏美尔文后,认为苏美尔象形文字本身使用上致命的缺陷,使得苏美尔文走向消亡。而汉语只有一个“人”字,不同动态和人的功能,都交给别的字去表现。正是如此,我们依托文字基础形象的可组合性,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饶宗颐认为,汉字的特点在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反而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形成了汉字这一棵枝繁叶茂、风华独绝的大树。

美学家宗白华举例道:叶玉森的《铁云藏龟拾遗》里第六页影印殷墟甲骨上一字为猿猴形“(见图一) ”,神态毕肖,可见殷人用笔画抓住“物象之本”“物象之文”的技能。

绿梅,吴昌硕

甲骨文与中国画的“金石味”

金石味,堪称是近现代中国画风格的重要发现和进展。在绘画中,金石味具体是指赵之谦、吴昌硕等开创的追求古拙的笔墨趣味。这种古拙的笔墨趣味正是来自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不是用毛笔写出来,而是用刀和硬质工具刻画出来的的文字。

台湾学者何怀认为,中国画金石味的发现“实在是历史之美、时间之美的大发现”“有书画金石派之新路,乃可谓清代诸大书画家石破天惊之新创发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洪再新在《中国美术史》中,把这场晚清以来“金石味”影响中国画的现象称为:“这种书法篆刻风格爱好方面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绘画近代画风的开始,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副产品,它是近代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

对金石史料和审美的重视始于宋代的欧阳修等人。至清代,出现“金石学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挖掘古典艺术的精华所在”的现象。清代中期形成了“金石运动”,以“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法古创新,被黄宾虹称为“道咸画学中兴”。黄宾虹认为:“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用笔之法,书画既是同源,最高层当以金石文字为根据。”

“金石味”的影响,本质是师法古人,强筋健骨,开启了20世纪中国画奇崛、典雅的大写意雄风,涌现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划时代的一代宗师,为千年中国画的发展再造高峰。

甲骨文与当代绘画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有意味的图像、形象,是图像和意义的结合。象形文字正是初民通过图像来表达意义的结果。

有人比较研究甲骨文与西方抽象绘画,认为甲骨文是先民通过对物象最鲜明、最富有代表性特征的概括而提炼出的象形字形,如“牛”就是长牛角的牛头形象,“酉”就是陶罐的外轮廓,“未”是对枝繁叶茂大树的抽象等,并举例说明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通过不同视角创作出了立体主义的作品。

红荷,齐白石

实际上,这可以看作是观察视角的不同。立体主义是把不同视角的观察画在一个平面上。这种对物象的观察视角,在甲骨文造字中早有应用,如“员”字,下面的贝实际是古代的鼎的侧视图,而上面的“口”却是俯视图。这种观察法如果放在一个平面上,就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把几个物象元素放在一起观察,就形成表意字,如祭祀的“祭”,就是人的手拿着割下来带血的肉去献祭,由手、滴血、肉和祭台构成象形字画面。这就好比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上的肢解的牛、人体、刀所形成的画面。

《日月山水》原创绘本是一套4册的幼儿识字课本,起因竟然是一个3岁孩子自己照着甲骨文画出来的文字。幼教专家由此引发灵感编撰了《甲骨文游戏字卡》《我的第一本汉字书》《汉字是画出来的》、甲骨文绘本《然后》等教材。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甲骨文对人的审美的培养作用。

当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把甲骨文“开发”成表情包,此举被称为“揭示优美的甲骨文所蕴含的数学几何之美、文化之美”的新创举。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先锋人物:画家曹展云

画家简介---曹展云1、个人简介·1982-1986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199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技法班学习。·1998年分别入中央美院油画材料及油画系三画室学习。·1999-200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2001-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19小时前

平和冲淡见天真—— 读金家骥先生画

平和冲淡见天真—— 读金家骥先生画李旭东/文己巳春月,适逢五一,金家骥先生九五华诞中国画展在温州墨池坊华雅斋开幕。一时名流云集,观者如潮。余亦受邀,亲临品鉴,收获颇丰,感受良多。细品先生画作,顿如深山礼佛,雅舍品茗,更似老僧入定,阳台观景。皴擦点染之间,气定神闲,水墨淋漓!观之如清风拂面,满眼葱郁!...2天前

气象清阔淬炼笔墨——张大之花鸟写意画赏析

如同那多情的诗人于平仄中一叹三转般,张大之老师(又名张浩益)用他笔端氤氲的水墨,决裂阴阳冲破玄冥,创造出一幅幅离披的青青藤蔓与烂漫的花光树影。笔锋跳转间,他将骨子里吴越水乡的细腻灵动,自然地施之于他的大写意画中。虽寥寥数笔,亦可想见其为人。观其画作,笔触东西纵横,磊落如冲天剑戟,笔势却于顾盼中透出些...5天前

艺术个案研究 |叶向礼:“彩墨诗韵”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5天前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家经典推介:画家陈来国

【艺术简历】陈来国,湖南宁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绿荫》124×244cm铮铮铁笔树风骨 奇崛峭拔墨精神——我对国画山水创作中精神境界的实践与思考引言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积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延续传...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