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一座民艺的灯塔,永不消逝的“汉声”:怀念黄永松先生

一座民艺的灯塔,永不消逝的“汉声”:怀念黄永松先生

2024-03-08 15:35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特别的悼念

2024年3月5日中午,手机上收到中央美院乔晓光先生发来的短信。言及中国台湾《汉声》杂志社主编,著名的民艺民俗文化专家和守望者黄永松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日是我的一位伯父去世三周年纪念日,看到消息,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

我和黄永松先生的认识,是由于1988年在北京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旬邑彩贴剪纸展览》暨库淑兰剪纸展览引发的。当时,中央美术学院正好有一个民间美术系的工作室,收藏并陈列了库淑兰剪纸窑洞模型,并由系主任杨先让教授、乔晓光先生的介绍推荐,黄先生及《汉声》的同仁一行人来旬邑县同我们相识,并签订了为库淑兰出版剪纸画册的协议,1992年9月,文稿写好后,经中央美院杨先让教授传递交付《汉声》。1993年图文稿件经《汉声》审阅后,组织10余人来旬邑实地考察。黄先生作为一位主编、总策划人,以清新的思路、果断的言行,对库淑兰彩贴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他的带领下,该书于1997年4月份,以《汉声》第99-100期(双月刊)合成出版。并以此为代表,在台北市组织开办了隆重的第100期《汉声》杂志庆典活动。活动中特邀我出席了新书剪彩和学术交流讲座活动。

1997年3月,文为群(左一)与黄永松夫妇在库淑兰剪纸展览上 图片提供:文为群

从1990年签订合同以来,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收到《汉声》出版社印发的生肖年历及印制精美的贺岁画册。截止今年春节前的龙年画册,我共收到20余套图文并茂的值得珍藏的精美画册。其景其情,使我终生难能忘怀。

在台北的日子里,黄先生特意邀请我及出版社的几位同仁好友赴他家夜宴。茶足饭饱后,他又拿出笔墨纸砚让大家畅情书画,并深情地表示:我们的活动、交往很有诗意,但我们缺少的是诗才不足。我也当即表示这是本人的缺陷和短板,黄先生当即找出一本唐诗集,并以新颖别致的字体写了一个韭字,接下来我们每人一个字的将这首诗抄写在一张四尺宣纸上,可惜现在原件无法找见。但当时的场景及情绪氛围仍泛在脑海。

1997年11月,库淑兰与黄永松先生在香港见面 图片提供:文为群

黄先生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他所在的《汉声》杂志办公场地,朴实无华、铺陈素雅。办公室里忙碌有序的同仁们和气温雅,不由使我回忆起五六十年代时的办公场所,使我一直记忆在心。

弹指间,二十多年已过,黄先生的为人为文,仍感召着我,激励着我。回首往事,不禁嘻吁。愿先生天堂安好!

文为群

陕西省旬邑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