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2025-05-20 10:13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纪事  作者:米艾尼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动手动脚找东西

1936年,H127坑出土的完整甲骨灰土柱。

1928年,李济作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被国民政府成立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傅斯年是刚刚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他交给李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安阳的殷墟。

此时,距离甲骨文被发现已经近30年,距离殷墟的位置确定也已经过了20年——1908年,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上,第一次明确了安阳小屯为甲骨的出土地。

这块注定能有惊天发现的历史遗迹,却拖了这么长时间无人问津,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中国动荡的岁月。

自清末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陷入百年苦难,外受侵略、内有军阀混战,连年不绝。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中国得以进入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以往无暇顾及的考古终于提上了日程。

另一个迟迟不能发掘殷墟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

金石学算得上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清末,金石之学大盛,文人、高官多有喜好。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精通此道者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同时也多是文物收藏大家。

金石学家重收藏,考古学重在发掘。而在中国历史上,发掘古物的要么是盗墓者,要么是文物贩子,向来为学人不齿。中国传统的史学家,则重考据轻考古,不具备考古特别是田野考古的专业知识和训练。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1928年5月刚刚成立。首任所长傅斯年当时三十出头,却成名已久,是古典文学和史学名家。

傅斯年曾在欧洲游学7年,所学甚为驳杂,也正得益于此,他有着深厚的现代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上任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伊始,他就提出了对中国考古学影响深远的一个原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前半句引自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下半句是强调“体力劳动”,即“走路和活动去寻找资料”。

傅斯年把考古提到了中国历史学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中国还没有真正称得上专家的考古学者。

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设四个组,分别是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人类学组。傅斯年访贤问能、招兵买马,刚刚从美国归来的李济被他访到了。

李济的学历背景高得吓人。他留学美国5年,拿了3个学位:心理学学士、社会学硕士,最后是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

在李济的孙女李宁的口中,爷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一生只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感兴趣,不善交际。据李济自己在《安阳》一书中的记录,他和傅斯年在1928年以前并无交集。

按照李济的专业,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看上去更合理,但是傅斯年却把考古组主任派给了他。

对李济而言,出任考古组主任,实际上并不是“转行”,相反,这倒是傅斯年的“知人善任”。李济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有过田野考古经验的学者之一。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四大导师。李济资历稍浅,任“特约讲师”。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李济得到了美国弗立尔艺术馆出资支持的一项考古计划。经梁启超推荐,他在山西成功挖掘了西阴村史前遗址。

这个遗址收集的遗物中,最著名的是一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李宁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济都把这个蚕茧放在一个试管里,摆放在办公桌上。

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在当时政局动荡的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但是却成就了李济在考古学界的声名——他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参与田野考古的中国学者。

对李济的任命,也是为解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当务之急”。在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时候,傅斯年就已经想好了建所后的第一件大事——发掘殷墟。

虽然当时田野考古学观念已经零星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在中国完成从调查、发掘到整理的过程,几乎无人拥有经验,包括傅斯年在内。

“中国的考古学无力另辟全新的考古地点,最方便的是在既有出土记录的地点中选择。”唐际根说。

“那时候中国的考古方法并不成熟,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面对材料也是处理不了的。但是甲骨文已经发现了,王国维又把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这就给了考古学一个现成的断代的机会。”他说。

显然,从史料学角度出发,选择有文献支撑和完成了清晰断代的殷墟作为首次考古的目标,比寻找那些史前遗址稳妥得多。

不过,也正是因为殷墟早已声名在外,傅斯年不能确定对它的发掘能有多大收获。

由于民国初年人们文物意识的淡漠,甲骨文又在北京、天津等地的文物市场炒得价格昂贵,奇货可居,殷墟的甲骨被盗掘十分严重,已经不知道被人挖了多少遍。

以罗振玉为首的大部分金石学家认为,经过三十年对甲骨文的搜集,殷墟中埋藏的珍品恐怕早已被全部挖掘了,再进一步搜寻也是徒劳无益。

为此,在找到李济之前,傅斯年先行派了当时著名的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到安阳“踩点儿”。

“确犹未尽”

董作宾是后来学界鼎鼎大名的“甲骨四堂”之一。

“四堂”指的是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他们的字或号分别为鼎堂、彦堂、雪堂、观堂,所以并称“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曾评价:“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句话概括了四个人的主要成就:雪堂罗振玉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为殷墟;观堂王国维把甲骨文与《史记》作了考据论证;彦堂董作宾对殷墟进行了断代;鼎堂郭沫若完成了甲骨文卜辞研究。

但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不同,董作宾不但是甲骨文的研究专家,而且长期奔走于考古发掘第一线,八次参加殷墟考古发掘。

殷墟发掘的第一铲土,就是董作宾挖下的。

董作宾也没有田野考古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挖掘。不过,初到安阳,他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挖,而是能不能挖的问题。

安阳当地人视地下甲骨为己有,外人前来发掘无异于“虎口夺食”;河南省专门发布条例,严禁发掘古物,这法令杜绝不了盗掘,但公开的考古发掘却可能“撞到枪口上”,当时北伐刚刚结束,河南省是不是能配合发掘殷墟还是未知数;甲骨文交易大户都是黑白两道通吃,亦民亦匪……

幸而,董作宾是河南南阳人,回到河南老家,总能有些关系。

董作宾首先找到私塾同学郭宝钧相助。郭此时是省教育厅秘书,人脉颇广,经他引荐,董作宾得到了河南建设厅长、教育厅长的支持。

随后,蔡元培、傅斯年又出面协调,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也给予殷墟发掘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部门的首肯,为殷墟的正式发掘铺平了道路。

1928年8月,董作宾到达安阳。到了这里,他就不再明言自己的真实目的了,而是一副收购甲骨的模样。

董作宾先拜访了一些本地的绅士,有中学的校长,也有古玩店的老板,通过访问,得到了大量安阳甲骨文的小道消息。

董作宾甚至找到了一个以刻甲骨文伪片为生的造假高手。经他手制作的甲骨文伪片看不出任何破绽。若不是董作宾认得甲骨文,看出伪片上所刻卜辞牛头不对马嘴,恐怕也要“走眼”。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