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云亭写光明顶》
那么,这个“芜城”是哪里呢?就是长江边上的航运重镇,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芜湖旧称鸠兹、鸠江、于湖、中江等。
1695年夏(乙亥年夏),石涛在扬州接到因母忧回合肥的大学士李天馥和庐州太守张见阳的邀请,从扬州雇舟作合肥之行。舟从扬州出发,道经“銮江”访巢民作十纸留赠,“銮江”是扬州入长江的那段运河,“南巡至此,乃出扬郡,回銮至此,乃入扬郡。”①舟入长江,逆流而上,泊芜城,就是今天的芜湖。上岸去寻找多年的故友“岩夫,实公诸旧好”然“十无一在”。故有此感慨,洒泪作斯图。汤燕生,号岩夫,又号黄山樵者,安徽太平人,甲申后弃诸生,寓居芜湖。汤岩生是石涛的故交,石涛在金陵,曾写过一首《江东秋日怀张瑶星、周向山、张僧持、汤燕生、戴务旃、杜苍略、柳公含、吴野人、周真栖诸布衣作》的诗,诗中有一句“岩夫补过中江鸥”讲的是汤岩夫从芜湖的“补过斋”来金陵相聚之事。芜湖位置处在上至九江,下至镇江之中,跑船的称芜湖为中江。在青弋江入长江口处有一座五层塔,曰中江塔。“塔高三十五米,五层,八边形。楼阁式砖木结构,底层周围长四十米,二层以上飞檐翘角,下挂风铎,塔刹由七重相轮、宝葫芦组成”②……而由塔旁流入长江的青弋江源于皖南黄山北麓,源出美溪河,北流接清溪河,经石台、太平、泾县、宣城、南陵、芜湖县等,与水阳江汇合后,急转向西,从芜湖入长江③。在芜湖城中,有一座山曰赭山,山颠有一亭,取杜甫“一览众山小”诗意名“一览亭”,登临其上,俯瞰市区,江城入画,风景天然,远眺大江,奔流脚下,鸥鸟群集,帆樯连云。这一切不正是石涛笔下的《舟泊芜城图》吗?石涛的写生创作历来都是很认真的。就拿这幅作品来讲,中江塔五层,二层以上有飞檐,石涛没有多画一檐,多加一层。位置也非常精确,位在青弋江与长江的汇合处,而石涛的取景在赭山,由南望北,作此图。赭山上的“一览亭”也高高在上。张宝在续《泛槎图》三集中作《鸠江午泊》画的也同是此景。只不过张宝是由江北南望,虽然视角不同,但画面中的青弋江、中江塔、一览亭、赭山、林立的桅樯应有尽有,每一景的位置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