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从“壶”到“茶壶” 都经历了什么?(组图)

从“壶”到“茶壶” 都经历了什么?(组图)

2021-07-06 10:32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五代 执壶

“注子”“汤瓶”唐代亮相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动物造型青瓷已成过去时。取代鸡首壶、羊首壶的是一种叫“注子”的瓷器。

唐代的“注子”由盘口变成撇口,颈部变得粗短,器身变高呈圆筒状,有的有系,有的无系。“鸡头”“羊头”被简化为短小的管状流,流和把手依旧在器物肩部两侧,与茶壶的造型更为接近。

这种“注子”还有个别称叫“偏提”,大约是因其把手安于一侧,与有系穿绳的老壶提法不同之故。

“注子”虽然像茶壶,但在唐代主要是酒器而不是茶具,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在“注子”造型的基础上,从唐代末期开始,人们又研制出一种新的茶具——“汤瓶”。

“汤瓶”的出现,是因应了古人喝茶方式的改变。唐人吃的是煎茶,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擂茶,会加入一些食物混在一起吃。至陆羽后才开始提倡“清饮”,只在茶饮中加一点盐。

宋代以后,转而流行吃“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磨好后的茶粉置于茶盏内,逐步加入沸水,同时以茶筅击拂,使茶粉融于沸水,茶汤产生“汤花”,“汤花”以白为美,以持久为上。

因要在茶盏内注入沸水,“汤瓶”便应运而生。“汤瓶”用于煮水或盛沸水,用“汤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故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将“汤瓶”命名为“汤提点”。

早期的汤瓶,继承了注子流短而置于肩部的特点,瓶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内无法灌满,倾侧倒水也不方便。后来,人们将流和把手的下端从肩部往下移到腹部,上端与瓶口等高,并改名为“执壶”。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