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王中军:娱乐圈的收藏家

王中军:娱乐圈的收藏家

2009-12-04 13:3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中军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自幼酷爱绘画,1976年,初中还没有毕业,未满17岁的他便应征入伍。“退伍后,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国家机关。我觉得人总是往高处走,不管怎么样,多好的工厂不去,国家机关只要是机关什么都行。”最后,王中军进入原国家物资部,在办公厅文书处当油印工。

   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做了两年的职业设计师、摄影师,靠拍挂历画册和给媒体画插图、封面赚钱。1989年,王中军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像每个赴美留学生一样,上学、打工,积攒了10万美元。他还记得,“除了上课那几个小时,基本上都在打工。凡是周末,一定是13个小时打工,最多的时候大概每天要做16个小时。”199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的王中军带着他和太太两人积攒下来的10万美元回到了北京,创办了“华谊广告公司”,而公司发展最大的契机是,王中军说服中国银行统一标识,并把该业务交给了华谊。王中军表示,能够看到这块市场空白,得益于一些在美国的经历,也就是他常说的“拿来主义”:“在中国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地执行‘拿来主义’,然后依照中国的国情和自己的经济实力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就可以了。做冒险家都比较简单,碰到事情不用去做过多的分析,也许一分析就不会做了。”

 

 

收藏三宝

油画、雕塑、古董是王中军的收藏三宝。

   王中军的收藏历史差不多开始于1996、1997年。那时候,他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这就允许他有一些经济能力来满足自己的爱好。加上自己是学艺术设计出身,王中军的起点就比一般人要高。

   收藏油画的时候,王中军主要集中于艾轩、杨飞云、王沂东、袁正阳这样的当代名家,他们也是写实画派的领跑者或者说是中国油画市场中的领跑者。不过,在10年前买这些人的画对于收藏者来说全凭感觉。当然,那时候画家的身价也没有现在这样牛气。谁也没想到,十年后这个市场的发展气势不亚于当年的股市,也丝毫不逊色于风口浪尖上的房市。

   10年之后,王中军发现中国油画的价格蹿得特别快。画家的身价是一年比一年高。这样的趣事也比较多,比如杨飞云的画,王中军有2万元、4万元、6万元买进的,也有10万元买的,到现在还有240万元买的,也就5到6年时间,价格相差了100多倍。而艾宣的作品,当初买的时候不过12万元、30多万元、50多万元,现在再买却要300多万元。王义东的作品也从几十万跳高到现在的500万元了。

   谈到雕塑的收藏,王中军说也是出于偶然,以当代的具像为主,不喜欢抽象的作品。开始喜欢雕塑,多半却是因为房子装饰的需要。5到6年前,中国雕塑家的作品价格都比较低。所以,当王中军第一次在向京的工作室看到她的雕塑作品,感觉一下子就来了,二、三十件作品,王中军全部买了下来,平均价格才1万元左右。而这两年,向京的作品没有个几十万是拿不下来了。

   古董这一块主要是家具,王中军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收藏,而是因为自己喜欢,家里比较大,也需要这种氛围,于是买了一批法国路易十七时期的家具。

   前几年,王中军去过法国的一个古堡,看到了这些家具,感觉不错。2003年的时候,他就买过一个集装箱路易十七时期的家具,有20多件。除了路易十七时期的家具,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具他也买了一些。

   现在王中军的家就像个欧洲古董店,到处摆放一些古董,来自法国、英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而他的办公室里也显得有些零乱,办公桌、窗台上不时地摆上从各个地方淘来的宝贝。

另一种乐趣—增值

   王中军的收藏没有刻意地追求投资价值。兴致所至,随意性很强,连他都说不清自己收藏是为买还是为了卖,还是其他。不过,偶然的买卖中,王中军还是感觉到收藏的另外一种乐趣——增值。

   随着收藏的量越来越大,王中军开始对自己的藏品作一些调整,当然,也有兴趣变化的原因。2004年,他卖掉了一些油画,吃惊地发现增值巨大,少的有4、5倍,多的则达到几十倍。比如刘晓东的作品涨了一百倍。当初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了。而杨飞云的作品,也从4万元跳到200多万元,涨了50倍。

   现在,每年收藏品市场的春、秋大拍,是王中军最兴奋的时候。因为这时藏家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有的收藏家花10万元买来的作品,王中军要花300万元才能从他手里买来。王中军认为,收藏家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纯粹的易物,而是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认同。当然如果得到市场认可,这就靠自己的眼光了。藏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许多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可以让他们的名声传播得更快。

   从买到卖,王中军对自己的收藏似乎也有了另外一种认识,体验到藏品流通的乐趣。这种乐趣更多的是对自己眼光的一种肯定。这让收藏又多了一层乐趣。自从开始买艺术品之后,王中军感到再也没有比艺术品更贵的东西了。

花10万元去买一棵树

   在王中军7亩大的院子和2层欧式小楼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铜雕和中国现代油画,灰白石料建造的房屋及宽敞的庭院表现出强烈的西方风格,“我去美国,去欧洲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去看那里的漂亮的房子,哪怕进不了院在外面欣赏也很有意思。那年,我和冯小刚去多伦多参加电影节,两个人先去了芝加哥租了辆车,一路开到温哥华,看够了各地漂亮的房子。我也特别喜欢欧洲的一些老房子,房间转角的一幅小画,洗漱台上的一座小雕塑,历史悠久,好像几百年前就在那里,从来未曾离开过,每一个小物件都充满主人的感情。”

   在周末,王中军会开着宝马Z8到苗圃去挑树,院子里种了500多棵树,其中更有不少上百年历史的古树,“这个园子的每棵树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也才是家的样子,到处都有自己的心思在里面。那棵百年的紫微,是我专门从南方移植过来的。我花10万元去买一棵树,因为它让我的庭院立刻有一种生机出现,让我们家的生活更有趣味。花钱,它让我的生活更舒适。”

   有一年,王中军在一个法国古堡里看中了一批欧洲古典风格家具,一口气花了4万英镑就这么把20多件路易十七时期的家具装满了一个集装箱给托运回了北京。而出国的时候,王中军也非常爱逛古董店,他指着客厅茶几上的一个马雕介绍道:“这是1817年法国凯旋门大赛的冠军马的雕塑,是我在法国的一个古董店里发现的。而那个壁炉只是把鹅卵石刷白,西班牙人都这样做,我也借鉴了这个做法。再将太太的油画悬挂在壁炉上方,加上周围的雕塑品,很有氛围。”但学过美术的王中军,现在宁可在办公室里挂着员工画的企业画,也不挂自己画的画,因为他现在“只有看画的热情了”。

 

 

在收藏面前,再有钱也还是个穷人

   自从开始收藏艺术品之后,王中军感到再也没有比艺术品更贵的东西了,“也只有在收藏面前,我感觉到自己再有钱也还是个穷人。”

   随着收藏的量越来越大,王中军开始对自己的藏品作一些调整。2004年,他卖掉了一些油画,吃惊地发现增值巨大,少的有四五倍,多的则达到上百倍。当初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了。所以,以前的王中军会喜欢漫无目的地收藏,而现在则大都以中国现代油画及铜雕为主,不但喜欢而且有投资价值。

   王中军的收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所藏者皆为当代中国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这保证了他的投资必升无疑。然而,王中军说,“当时我一定不是想钱的问题,我就是觉得东西有意思,我有兴趣,和自己的审美一致。就像我买杨飞云的作品,几万元的时候就在买,现在价格上升到了几百万元,依然在买。”

   现在,每年的春拍和秋拍,都会让王中军觉得兴奋,就好像猎人捕猎一般激发着他的满足感和征服欲,“一般到了11、12月份的时候,我的兴趣爱好完全是在艺术品收藏上,所有的拍卖会预展我都会去欣赏。”而且这时藏家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有的收藏家花10万元买来的作品,王中军要花300万元才能从他手里买来。

   王中军认为,收藏家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纯粹的易物,而是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认同,“当然如果得到市场认可,这就靠自己的眼光了”。

   每次朋友来到王中军的家,总会感叹“你家怎么那么像一个博物馆”,这对声称“艺术是我骨子里的爱好”的王中军而言,也许就是最高级别的赞美了。王中军希望将来建一个小型美术馆,也许就在自己家里,也许是马场,也许再单独买一块地皮,“严格地说,我并不是一个炒家,对大多数作品,我是一个终极藏家”。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