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裘装揽镜》(《十二美人》第1册《一卷美人》)
另外,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清代慈禧太后览镜的老照片。照片中,慈禧太后立于正中,左手执带柄镜,右手正在插花。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慈禧已至七十高龄亦不能免俗。
鉴若长河:生活史的绝佳案例
最后,霍先生指出,以上所有资料全部都是女性照镜子,没有一个是男性照镜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引述张忠培先生对考古学任务的概括——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用文物讲铜镜的历史,实际上透视的是古人的生活。佳人已逝,佳境犹存。
通过对中国古代镜架与镜台空间位置三次转变的探讨,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作为室内梳妆用具的镜架与镜台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于镜架与镜台所在空间位置的逐渐变化,其形制、体量、高度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战国时期的镜架为独脚架,东汉至两晋时期出现三足架,唐代创造出新的交床型镜架形制、五代至两宋座椅型镜台,再由两宋座椅型镜台,演化为明清时期的宝座型、屏风型落地式家具,由交床型镜架变为折叠型镜架,都与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
在研究镜架与镜台时,只有将其放在中国古代家具史、社会生活史的视野之下来考察,用一种动态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两者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