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文化艺术议题(图)2013-03-08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在北京拉开帷幕。不同于往年艺术界的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总围绕着国内艺术品市场规范建设等具体问题,今年,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个别关注艺术品的市场建设外,大多艺术界的两会代表和委员转而关注国内艺术建设以及中国艺术走出去等话题。 重视城市建设的“美感” 作为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今年把艺术家们对“美丽中国”的思考带上两会,并提出“让城市雕塑成为"美丽中国"的文化标志”。2012年以来,人们对各个城市雕塑的批评或调侃让吴...
王寅:投身山水间 笔端现神韵(图)2014-04-01
石鲁:不朽的美术精神(组图)2016-04-19
埃及男人像画蒙生活为营养,生活藉画以显精神。画者观生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生活。画者观物当百看不厌,方使人观画一见钟情。生活事物有大有小、有主有从、有正有反、有偏有侧、有平有奇、有里有外,画者所受求全,所识方真,所画方精。生活之矿藏在人民心中,而勘察开采之术无它,唯在将心比心也。生活不仅供养艺术之原料,是创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当是陶冶我之熔炉。画者不经过生活之锤炼,岂能去锤炼艺术。翻开传承了近1000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史,翻阅古人留下的山水画谱以及前人所传下的经典山水画论时,不难发现,鲜少有专注于陕北风貌风情的画家。直至 1940年,带着革命理想与救国真理的年轻美术家石鲁从家乡来到陕北延...
当代山水画需要融入现代人的审美精神2012-07-06
中国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期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后,经过历代大师的创造和改进,已经成为美术世界中一个颇为独特的画种。同样是山水,西方的风景画注重写生、纪实,是风景的再现,中国山水画则不同,它是风景的记忆、生命的再现、精神的弘扬,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然而,当代中国山水画却多是模仿而缺乏想象,光有“克隆”而缺乏发现,照搬照抄的多、发明创造的少。当代中国山水画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第128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结合山水...
当代山水画需要融入现代人的审美精神2012-07-03
中国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期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后,经过历代大师的创造和改进,已经成为美术世界中一个颇为独特的画种。同样是山水,西方的风景画注重写生、纪实,是风景的再现,中国山水画则不同,它是风景的记忆、生命的再现、精神的弘扬,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然而,当代中国山水画却多是模仿而缺乏想象,光有“克隆”而缺乏发现,照搬照抄的多、发明创造的少。当代中国山水画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如何发展?第128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结合山水...
唐天源:不脱离水墨传统别光迎合画商口味2012-06-27
西藏,是众多中国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圣地。一代代画家进藏,在这里找到了什么?如何表现这块神奇的土地、又如何推动艺术的革新?日前,新华社记者对话赴藏采风的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上海虹桥画院院长唐天源,聆听他对西藏、对国画传统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追求创新:艺术家当深入生活 这是唐天源第二次进藏采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市,珠峰、南迦巴瓦、纳木措、羊卓雍措等神山圣湖,都留下了他不顾高原反应坚持写生的身影。 回到拉萨,谈到此行的收获,唐天源并没有赋予过多的浪漫主义色彩,直接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创作的一批以高原风光和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唐天源说,他找到了“后...
何桂彦:新水墨何以新(图)2014-04-03
何畅--中国当代画坛主流(组图)2017-06-01
何畅自幼热爱艺术,幼时便显露其艺术灵性,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岁起学习素描、水彩、书法、中国画,遍临名家画作,博采众长,苦心求索,为后来画技的神速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学生时期,她的多幅作品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获全国及市区级美术大赛奖,得到多方好评。画家何畅山水作品何畅在自然主义画风艺术上具有较深的造诣,由于自小就极其热爱大自然,十几年来何畅走遍了大江南北,青年时期,她的足迹就已经遍布新疆、云南、广西、以及西藏等地,亲身体会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与永恒生命,将大自然铸造成自我情感的化身,把她一颗滚烫的血液融入到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以此来表达她的情思,实现她的梦...
山水写生教学(组图)2016-04-13
一、转变观念以往大家习惯了的一些观念要改变,只有从理念上改变了,提高了,才是真正的学到了东西。1、太似为媚俗。当下,大部分院校的中国画写生教学,大都沿袭风景写生的方法,将山水画画成了风景画,画成了素描。虽然用毛笔、水墨、但是完全没有中国画的意味。2、不似为欺人。没有经过专业指导的画家,包括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家,面对实际的山水,无从下笔,往往似是而非,自欺欺人的冠以逸笔草草的帽子胡涂乱抹。概念,是这部分画家的通病。在南方这样画,到北方还是这样,“李家样”、“张家样”、“何家样”,不管什么样,在写生中一个样都是错误的。写生的意义是向生活学习,发现美的语言、发现美的形式、发现美的塑造。结合自己对美...
汉唐精神对水墨画创作的启示2014-05-05
陈明 从形态上来说,代表着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水墨画在元代就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地步,此后的几百年可以看作是其发展轨迹的延续,清代“四王”的墨守成规,最终导致新文化运动对它的狂飙批判。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汲取,为中国画开拓了新路,由此出现了不少传统的大家。但是整体而言,文人画仍处于逐渐没落的境地中。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延续,水墨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颂或描绘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的内容被加入到...
重新演绎经典《水图》 王牧羽作品展亮相南京(组图)2019-11-22
水图·小山 180×97cm 纸本水墨 2019水图与我/牧羽水法自述南宋马远的《水图》卷,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山水经典作品之一。十二幅水面,莽莽苍苍,水之外的世界隐晦而遥远。这件作品是如此与众不同,包括其水纹笔法、图像意境、迷一样的马远与南宋等许多问题,都让我常常揣摩与疑惑。2015年,正逢故宫武英殿展出了马远《水图》的原件,观摩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马远的这件作品,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以勾线法表现水纹的集大成之作,而作为一个熟识生宣纸性的画家,我想用与其完全不同的墨法水法,重新演绎一下这件经典《水图》。 一开始,我只是想挑战完全复现马远这十二幅画的图式与水纹笔法。我的实验在生宣纸上...
傅抱石:中国画画山不画云 画岸不画水(组图)2017-03-10
空间认识和空间表现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与空间表现关系密切的是山水画。中国幅员辽阔,山峦逶迤,江河纵横,祖国壮丽的河山和数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产生伟大艺术——中国山水画的客观条件和基础。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绘画,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无限的空间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千里江山自然风貌的山水画,更突出地存在着如何对待空间认识和表现的问题。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傅抱石 1945年作 阮咸拨罢意低迷在人物画中,人物活动所占空间极为有限,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不会成为对人物画技法发展的约束。山水画则不同,自然界极大的空间纵横千里,要在画面上体现...
如何引导少儿水墨画教育(组图)2020-09-07
近年来,水墨画教学在中小学蓬勃开展,但普遍存在技法上用“依样画葫芦”教法或水墨工具儿童画法,这两种教学模式,既失去传统水墨韵味也缺少儿童自有的童趣。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委员、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原主任何韵兰女士,关于儿童水墨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水墨画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欣赏它的特殊魅力?她认为,绘画之于儿童,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行为。儿童绘画最原始的艺术动机,就是直觉表现,大胆率真,因此我们会在儿童绘画“老练”的笔触中看到天真,也可能在“优雅”的墨线处理中见到稚拙,这种矛盾性正是儿童水墨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如何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正确地引导也成了对众多教师的一大挑战,我们要在局限里找自由...
何家安画展携大别山进京2013-04-01
本报讯(记者陈涛)前天下午,河南山水画家何家安“近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其以大别山的生活场景为描绘对象的40余幅作品。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展览本着一切节约从简的原则,既没有列出主办单位,也省去了开幕式。展出作品全部以大别山的生活场景作为描绘对象,笔下的大别山安静祥和却又生机勃勃,画面带给人恬静和舒适。言及为何沿用“近作展”这一提法,何家安解释说,所谓“近”,主要指作画时间限定于近两年,在画的题材和手法上并没有多少创新。“我比较关注留意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者身边常见小景,对那种动辄洪荒、虚无缥缈...
张大千的“泼”墨or“破”墨(组图)2019-05-13
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独创新法之称谓,几十年来一直被异口同声地呼之为“泼墨泼彩” 。而张大千的挚友张目寒说:“大千之新技巧,世人皆称为‘泼墨法’ ,殊不知大千先生为‘破墨’而非‘泼墨’ 。泼墨始于唐人王洽,宋米元章父子传其法,直至元人,赖此一脉流传。以此与大千新画法参互比较,实大异其趣,是研究新风格者,不可不知……大千曾自言:‘不袭米芾父子房山方壶一笔’ ,便知大千所创之破墨法非昔人之泼墨法也! ”青城山通景屏 张大千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写道:“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世以为创新,目之抽象,予何尝新。破墨法故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老子云:‘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