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宝藏 —— 一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组图)2018-07-23
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大英博物馆赵孟頫释迦牟尼海上丝路原标题:用一百件宝贝讲述浙江往事展览:越地宝藏 —— 一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时间:2018年6月8日至10月8日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 浙江西湖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携100件文物先后登陆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以文物为支点,带领国人重观世界史,令人耳目一新。文物定量、空间有限,一取一舍之间,却可以有无限可能,引人遐想。这一做法无疑给我国文博界带来了启迪。近期,浙江省博物馆推出展览“越地宝藏”,同样想要用100件文物重述浙江故事。众多国宝重器于西子湖畔的浙博孤山馆区闪亮登场,淡妆浓抹一颦一笑间,又会呈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
(图)他们开启中国现代美术“世纪之门”2014-06-25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郭珊实习生鲁豇蔚 第6章 现代性与地方色彩 现代广东美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批特殊的画家。他们率先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引进中国,为激烈的艺术变革“鼓与呼”。然而,在岁月无情的洗刷之下,他们的名字曾一度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他们对艺术创新“择善固执”的精神,却成为广东美术推陈出新源源不绝的动力。 关良 关良(1900—1986),广东番禺人。1917年,关良赴日本“川端研究所”、“太平洋画会”学画,在西洋画的写实基础中融汇印象主义因...
5000年良渚古城迎来“周岁”生日(组图)2020-07-07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满周岁。这座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迎来了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的“高光时刻”。_ueditor_page_break_tag_7月6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15家良渚遗址合作单位代表、市民、学生和良渚文化志愿者,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先生家属代表等近200人齐聚良渚,参加首个“杭州良渚日”暨首届杭州良渚文化周启动活动,共贺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文化“特区”打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
美术馆藏品的意义与发现(组图)2013-03-04
李苦禅山岳钟英纸本水墨设色 146×362cm1961年 癸巳新年之际,中国美术馆推出了“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这不仅是各个美术馆藏品的一次集中亮相,而且也是各个美术馆对自身藏品的一次回顾与梳理。将馆藏珍品于新年之际献于民众,它表明了美术馆界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更加学术的方向。 从这个展览中可以读出中国20世纪艺术史的主要发展脉络,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视觉途径。中国20世纪美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从油画到国画,从版画到设计等,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着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的烙印,此...
潘玉良曾被上海美专开除辞退(图)2016-03-08
肖伊绯 职业作家,独立学者,已出版《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民国达人录》等十余部作品。肖伊绯可以说,这一次开除,一次辞退,促成了潘玉良两度旅法,也最终促使其后来成为旅法画家的原因之一吧。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初次通过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接触了潘玉良其人其事。于是乎,把电影当作了传记,把影片内容当做了史实。据此人们 一直认定,刘海粟是潘玉良在国内美术界的“伯乐”。要么像影片上所演绎的,是刘海粟亲自把落榜的潘玉良添入榜中,她才因此得以考入上海美专。要么又如坊间 传言的,更有陈独秀向刘海粟推荐的细节等。无可否认,新近发现的1928年7月27日,《上海画报》第376期刊载潘玉良照片,一侧的介绍文字也...
考古节目不断上新 多维度展现中国文明(图)2021-12-10
从《国宝档案》到《中国国宝大会》,从《探索·发现》到《中国考古大会》,不断上新的考古节目不仅玩了全新大胆的解读历史的方式,更通过科技手段让观众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发掘现场,沉浸式体验考古文明。在考古节目更迭换代的背后,从文物的实体保护扩大到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从“网红打卡地”发展到“文明教科书”,文化自信在静水深流中慢慢滋养壮大。开启沉浸式考古,打破艰涩枯燥印象央视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节目创新运用多种节目表现形式,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维度,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
大英博物馆藏品巡展到中国,可惜没有女史箴图(组图)2017-03-01
3月2日起,“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展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将有9件来自中国的文物,有点可惜的是不包括女史箴图。重要展品 大洪水纪录版在大英博物馆编纂的丛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介绍了100件影响人类历史的大英博物馆藏品。此次巡展以这本书为基础,围绕“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发展”的理念,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00件馆藏文物参展。虽然脱胎于丛书,但是亮相国博的百件展品不会和书中的完全一样。其中,45件(套)与原书相同,其余55...
我的艺术论(图)2013-04-24
(组图)墨盒中的名将与良医2014-10-27
墨盒中的名将与良医 在笔者的藏品中,墨盒虽然是笔者后来收藏的品种,但却渐渐最得笔者的钟爱。每每把玩这些饱含历史沧桑、制作精美的墨盒,常常令笔者有不忍释手之感。因为墨盒虽小,世界却大。墨盒里有花鸟鱼虫,有琴棋书画,有山川秀色,有名人名士,还有道德文章,每一方墨盒就是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一个见证。其中有两方墨盒尤为笔者所珍爱,一方为名将张自忠所用,一方为良医李仲元旧物。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1891-1940)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军衔的将领。张将军在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能够集藏到这样一位...
君于此艺亦云至 堆墙败笔如山丘——李优良的书法情怀(组图)2021-11-05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数千年的书法史,名家辈出经典纷呈。今欣逢盛世,酷爱书法艺术者甚多,李优良堪称优秀代表。君于此艺亦云至 堆墙败笔如山丘——李优良的书法情怀心无尘 李优良崇尚经典 转益多师1972年,李优良出生于人文历史厚重的洛阳新安县。河洛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这里不但有龙门石窟、千唐志斋,还是神笔王铎的故乡。优渥的书法资源,以及较好的家庭艺术氛围,这些对他后来在书法上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李优良曾多次到龙门石窟心摹手追,那里有碑刻题记近3000块,这些碑刻书体大多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良渚博物院院长谈“博物馆的力量”(组图)2022-05-16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我们约请两位一线文博专家从自身实践出发,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感悟。——编 者
蜀绣——针尖上的舞蹈(组图)2014-11-27
(一)蜀绣绣艺绝天下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便始发于成都),故唐 宋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 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精神氛围使得绣艺妙绝天下。民间凡富裕士子游女也多衣锦绣。《花间集》词多咏五代蜀中男女情事,时有刺绣方面描写,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锦浦春女,绣衣金缕, 雾薄云轻”(韦庄);除穿戴又借多种绣品及图案抒发情思并点染境界,如“...
三十多家文物公司倾力助阵桐乡大可古玩交流会(组图)2013-09-09
“大可古玩城2013首届全国古玩交流会”将于9月25日在浙江桐乡大可古玩城举办,同期开幕的还有“大可古玩精品展”。这次交流会自8月25日开始报名预定展位,还不到短短一周,火热程度已远远超出了组委会预期。而最让人欣喜的是,除了收到了全国各地众多优质古玩商的参会申请,这次交流会还得到全国各大文物公司的鼎力支持。 截止发稿时,已经确认参展的就包括了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杭州、广东、扬州、苏州、南京、武汉、福建、陕西、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无锡、镇江、常州、桂林、大连等地的三十多家文物公司,甚至远到了青海、云南这样的西北西南地区。这...
“良渚”明年申遗 如何策划呈现良渚五千年文明(组图)2018-07-04
良渚博物院全景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于上周完成了为时一年的改造升级工程,全新开放。而良渚古城遗址明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配合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窗口,良渚博物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国外学界过去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然而,这些年的良渚考古发现的都城及其水利系统,已实证了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程度。良渚文明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是东亚最...
黄铜制宣德炉将亮相匡时拍卖 已流失海外多年2014-08-14
记者日前从北京匡时拍卖国际有限公司了解到,在将于下月中旬开槌的本届夏拍中,350余件瓷器、玉器、工艺品、佛像、文房即将在“瓷器工艺品专场”亮相,其中多为各朝巅峰作品。其中,一件明代宣德炉的上拍,颇引藏家关注。 据介绍,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