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 在美国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盛大开幕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d9pjso3hh5ml68vcbs.png 

—展览前言—

“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是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发起,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旨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此项展览秉持“大道无分”的国际策展理念,聚焦中国传统造园创造性转化艺术创作与英语国家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以中国传统造园创造性转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呈现顺应既有环境条件的中国智慧、以及超越主客二分、不缚于外物而天人合一、大道无分的中华民族文化理念。此项国际巡展作品来自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传统造园创造性转化艺术成果,具有鲜明的艺术民族特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观念及形式特色,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园林文化理念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在国际间交流与传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国际传播具有显著价值及意义。

“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在实施中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以园林文化艺术的国际学术交流及民间交往为纽带融入美国主流高校美术馆及博物馆。

巡展各场在开幕式Opening Reception以外,还将在展览现场设置公众参与及互动的园林文化纸巾公共水墨长卷工作坊Flower Body Ink Painting Workshop,能够有效促进所在大学校园师生及当地社区观众了解和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以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公共水墨长卷创作为共同话题和契机促进民族民间的友好互信,通过艺术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以同一个世界的“大道无分”理念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理解、包容互鉴。

本项目由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展览信息—

d9pjsgav3lsazil2dw.png 

展览时间: 2025年4月9日—6月14日;2025年6月15日—7月16日;

开幕时间:2025年4月10日 18:00;  2025年6月15日 18:00 

展览地点:第一场: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2025.4.9-2025.6.14)

5420 Lowdermilk Dr, Fayetteville, NC 28311, USA

第二场: 大卫麦库恩国际美术馆(2025.6.15-2025.7.16)

5400 Ramsey Street, Fayetteville, NC 28311, USA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导单位:国家艺术基金

承办单位:卫理公会大学

 

—展览场馆之一—

d9pjtn88dvov9yzqya.png

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Union-Zukowski Lobby & Gallery 

Union Zukowski大厅和美术馆是最新的艺术展览和招待会设施,位于里夫斯美术综合体,连接赫夫音乐厅和马修斯事工中心。这项耗资17000000美元的项目包括翻修里夫斯礼堂大厅,以及建造17000平方英尺的新马修斯事工中心。该设施包括一个有45英尺天花板和外露定制胶合木桁架的小教堂,并容纳了卫理公会大学的校园事工项目,大堂和美术馆是由名誉受托人Terri S.Union和她已故的丈夫Carlos Zukowski慷慨捐赠的。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和大卫麦库恩国际美术馆一直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费耶特维尔首屈一指的艺术场所,展出巡回展览的作品、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以及卫理公会大学师生的作品。美术馆最近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的关注。美术馆的展览包括“伦勃朗:标志与光”,展出了这位著名荷兰艺术家的蚀刻版画;“画廊走向POP:沃霍尔”,收藏了安迪·沃霍尔的34幅丝网印刷作品;马克·夏加尔的《出埃及记》石版画;青铜雕塑包括“罗丹:一生的肖像,Iris&B.Gerald Cantor收藏精选”、“毕加索:罗森鲍姆收藏的25年版陶瓷”和“火成表情”,这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西部的26位艺术家的玻璃艺术收藏,其中包括Harvey Littleton的作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公派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刘向华教授所提交的“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提案在卫理公会大学大卫麦库恩国际美术馆David McCune International Art Gallery和祖科夫斯基美术馆Union-Zukowski Lobby & Gallery年度展览公开征集的评审中被选中,成为卫理公会大学2025年承办的四项年度展览中的两项,也是这两座美术馆成立以来举办的关于中国文化及当代艺术十分重要的两个展览。

 

—展览开幕研讨会现场—

 2025年4月1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在在美国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盛大开幕。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大卫麦库恩国际美术馆馆长Andrew Prieto教授首先对这次展览及筹办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现场与会嘉宾。

d9pjucezk4nn4s2gnc.png  

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大卫麦库恩国际美术馆馆长Andrew Prieto教授首先对这次展览及筹办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介绍了现场与会嘉宾,并请Jeremy R. Hustwit院长和卫理公会大学副校长Talyer牧师现场分别致辞。

d9pjujept4ouibcbxu.png 

展览承办方美国卫理公会大学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宗教与哲学教授J.R.Hustwit博士现场为展览开幕研讨会致辞:

在美国,艺术正处于危机之中。在大多数州,过去30年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公共资金几乎为零。许多小学没有艺术课程,或者3到4所学校共用一名艺术教师。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少的学生攻读艺术学位,大多数大学都在努力捍卫其艺术系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艺术与赚钱或拥有稳定的职业是不相容的。然而,我怀疑至少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意,艺术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职业。我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即艺术不仅有用,而且是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社会活动的形而上学基础。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利用他在科学、逻辑和数学方面的广泛知识,提出了一种与当时流行哲学截然不同的现实模型——形而上学。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一切事物的最终物质原因是创造力。这就是创造力的节奏:感受过去经验的感受,以一种新颖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些感受,然后将这种新的表达作为公共事实呈现给他人解读。现实是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的过程,由无数瞬间的创造力“火花”组成。虽然其他哲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仅在有意识的人类中发现的异常现象,但怀特海认为人类对创造力的体验是宇宙其他部分的象征。

当艺术家感受到世界的感觉,并将其结合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供他人感受时,这是宇宙基本节奏的人类表现——一个展现创造力的过程。如果怀特海是对的,甚至接近正确,那么艺术(绘画、表演、雕塑、写作等)就不是人类发明的东西。这并不是一种将我们与大自然其他部分分开的特殊行为。相反,它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活动。我认为,艺术是宇宙最基本的功能,所有生物,无论大小和复杂性,都有原子层面的创造力。事实上,所有生物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艺术是宇宙中每个实体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

我们可能会问,如果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是毫不费力地创造出来的,为什么要上艺术学院?为什么要上课?为什么不看看大自然呢?大自然本身就是在每个地方、每个时刻的创造性表达?答案是,需要技能才能使这种创造力与其他人相关。只有具有复杂意识的生物才能创作出与其他有意识的生物对话的艺术作品。日落是美丽的,但它“使人类相形见绌……一百万次日落不会激励人类走向文明。它要求艺术唤起人们对人类成就的有限完美的意识。” 自然本身太大,对人类来说没有意义。艺术家需要选择、提炼和调整宇宙的真理,使其成为与其他人类对话的形式。这需要技能、敏感性和培训——教育。

我们也可能会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件艺术品有效。我不能声称自己知道第一手资料。我自己对艺术不太敏感。但怀特海认为,艺术的意义在于美与真理的某种结合。2他像数学家一样定义了美:它是和谐中模式对比的函数。3但仅仅让艺术变得美丽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表达真理,当一种外观与现实相匹配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没有真理的美“处于较低的层次,具有厚重的缺陷。”就像一句陈词滥调,它令人愉悦但肤浅。同样,没有美的真理是微不足道的。“真理因美而重要。” 4我们都可以想象办公室里一份朴实无华的备忘录。这可能是真的,但它很无聊,很容易被遗忘。真理和美对于艺术对其他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都很重要。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怀特海的哲学——我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对艺术家来说有两个信息。首先,艺术是宇宙的基础。现实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过程,而人类艺术只是现实最基本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没有艺术,社会变革是不可能的。只有艺术表达中的真与美的结合,才能激励其他人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思考新的想法,感受新的感受,并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想象更好的可能性。

鉴于这些想法,我非常感谢刘向华教授将两个“大真理”展览带到我们的校园。它包含了许多以新颖和清新的方式将美与真相结合的作品,必将激发我们社区的新感受和新视角。

d9pjuu7pishxhnwuek.png 

展览承办方美国卫理公会大学牧师兼副校长泰勒(Rev. Dr. Kelli W. Taylor)在展览开幕研讨会现场做了在“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交流展”上谈基督教经典故事中的园林母题的致辞:

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这次围绕跨文化交流展览“没有分裂的伟大真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交流展”的研讨会。我们很荣幸您能加入我们在艺术、文化和神学的交叉点进行独特而有意义的探索。

本次展览邀请我们通过借鉴基督教、道教和佛教的丰富传统,进行一场超越国界和信仰的对话。它以转变和交流为中心,将花园作为文化、哲学和精神真理交汇的空间这一传统概念。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角,我们被邀请反思人类的相互联系、天地的和谐以及不消除差异的统一的可能性。

这里展示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体验——它们是冥想、重新诠释和重新想象。他们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现代的形式,询问在一个以全球交流和个人探索为特征的时代,不同文化的精神真理如何对我们重新说话。

该项目与卫理公会大学对文化多样性和社区参与的承诺高度一致,强调艺术如何搭建桥梁,促进共同理解。我们非常感谢让这次体验成为可能的艺术家、组织者和贡献者。

在我们准备研讨会时,我被要求花点时间思考花园的象征——这一主题在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中有着深刻的共鸣,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

从创世记到启示录,花园具有深刻的神学意义。在《创世纪》中,人类被置于伊甸园——一个与上帝交流、与创造和谐相处、人类使命开始的地方。花园是我们遇到与造物主亲密之美和因不服从而分离的悲剧的地方。

但花园不仅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修复的预兆。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的复活发生在一个花园坟墓里,玛丽把复活的基督误认为是园丁——一个强大而富有诗意的新创造形象。在《启示录》的最后几章,我们被带到一个更新的花园城市,在那里,生命之树结出了治愈国家的果实。

在这两本书的结尾——伊甸园和新创造——之间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花园:客西马尼园。正是在这里,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阴影下,在深深的痛苦中祈祷。客西马尼园是一个臣服、神圣意志和昂贵服从的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我们看到基督的脆弱,他与人类苦难的团结,以及救赎的重担开始压下。

客西马尼园提醒我们,花园不仅是美丽和开始的空间,也是灵魂挣扎的地方,在那里,转变植根于牺牲。它有一种神圣的张力——一个人类和神性在祈祷、痛苦和决心中相遇的地方。

因此,花园是一个起源、相遇、屈服和恢复的地方。它象征着人类对完整、和平的根深蒂固的渴望。当我们看到这个符号出现在各种传统的艺术中时——从道教与自然的和谐,到佛教对短暂的冥想,再到基督教对救赎的愿景——它提醒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花园传达了人类共同的希望。

当我们今天进入这场对话时,愿我们怀着好奇心、敬畏之心,并以一种开放的精神接受智慧,当我们允许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精神与形式相遇时。我们怀着对来访艺术家刘教授及其所带来的杰出作品的深深敬意、荣誉和感激。

d9pjvjyu601rnqcz8g.png

d9pjvra8p5t0ocwasb.png

展览主办方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乌日切夫院长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韩宇则书记宣布展览开幕及研讨会开始。

d9pjw8bb1yw6efcqqm.png

别现代理论创始人、王建疆教授首先在《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览》开幕研讨会上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深夜好!

首先,我代表别现代主义学术团体对《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览》的顺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本次展览原本有可能在美国佐治亚州“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举办,但由于种种原因转至北卡来罗纳卫理公大学举行,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国际艺术巡展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盛举。

本次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这就是在“园林”“自然”的主题下,与自然景观叠合在一起的艺术创意和哲学观念——道,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描绘,而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刘向华和隋建国等人的水墨画和雕塑以及装置艺术,都具有这方面的突出特点。

这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刘向华教授在我和美国艺术史家基顿.韦恩教授主编的《别现代:作品与评论》和我们共同策划录制的《别现代与别现代主义艺术》音像制品中,都是别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能够利用中国传统水墨渲染和后现代的戏仿、拼贴、杂糅的手法,表现现代启蒙意识和批判意识,具有明显的别现代主义特征。刘向华的《忍者瀑布》《海天浴场》《卧游》《濯缨水阁》《城市山林》《出水莲》等,都是几种不同时代特征的叠合与杂糅,形成了时代空间化的想象张力。作品的名称是自然山水,但其寓意和象征所指却是现代人的意识;其多种手法的并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别现代主义艺术家。

随着别现代主义(biemodernism, 维基百科)思潮的兴起,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具有别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

最后,预祝《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d9pjwxu8uhd2xltzvh.png

参展艺术家隋建国教授与卫理公会大学展览开幕研讨会现场师生及线上嘉宾分享了展览作品创作心得。 

“在目前的展览馆上方12米处,悬挂在一个立方体脚手架结构内,一组50个冷灰色雕塑像凝固的波浪一样聚在一起,形成了名为《云山》(2024)的作品。这些独立的单元由感光树脂制成,上面覆盖着艺术家的掌纹;每一个都是放大的高分辨率树脂模型,来源于下面长桌上的一个小型粘土作品。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在脚手架内的聚集既轻盈又密集,在一起可能会看起来像一朵闪闪发光的云。然而,在云状形式中,更直接的参考是,这些诞生于物理世界的物体都是从上传到云端并从云端部署的数据中打印出来的,而云端正徘徊在我们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

d9pjxc4xul2ymjls1r.png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黄笃老师在展览开幕研讨会上发言:

23点至凌晨1:00受邀参加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卫理公会大学美术馆(4月10日)举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展览,开幕当天的研讨会刘向华教授邀请我通过远程腾讯会议做发言!这次展览主题是“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我主要讲述了五点看法:一、展览主题包含了三层含义:(1)中国园林文化-(2)当代艺术-(3)国际巡展。二、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所涉及学院,学院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的词根,它是指亭子,是专门讨论问题的地方。后来意大利人卡拉奇兄弟在博洛尼亚创立了美术学院更规范化和系统性。三、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在北卡罗莱纳州由Rice创立的黑山艺术学院,他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介绍认识了来自德国包豪斯的Albers夫妇,Rice直接把这对夫妇引入黑山学院,建构了黑色学院新的开放艺术教育系统,强调手工制作和讨论,提倡劳动(实践意义)和创新。邀请了许多欧洲的艺术家和美国的艺术家在此举办夏季讲习班。它后来带动和影响了美国抽象绘画和建筑的崛起。四,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以及相互滲透。如铃木大拙把日本禅宗介绍给了美国,影响了约翰-凯奇,他后来专程去日本,加上他对法国无序列音乐家布列斯的研究,他后来创作了著名作品“四分三十三秒”。五、这次展览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特征,园林不仅包含自身逻辑内涵,还涉及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如public, public space, public field, publicity等。当然中国古代苏州园林文化中的文人雅集,属于狭小的文人聚会,公共性没有今天这么扩张和渗透,但它是否被视为古代即明清的有限的公共性呢?值得探讨。那么这次展览的中国园林文化放在21世纪的文化语境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d9pjxl2tvrbognfyzg.png

参展艺术家钟捷教授分享了展览作品创作心得:

“很高兴收到参加此次展览的邀请,感谢刘向华先生和组委会辛勤付出,祝展览顺利开幕,这是一次关于园林题材的人文绘画作品的集中展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画家的交流。我参展的四帽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作品反映京城都市人物的生话片段面貌,借此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二是在刻画人物与园林的同时,借助笔墨材料表达丰富生动的自然状态,期望细致的观察与尽情的表现,带来审美认识感受的提升。三是作品表现方法丰富,其所运用的技法语言,借鉴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表现。法,将纵情挥洒的笔墨、淋漓纵横的气势、开合有度的构图,融入法度之中又凸显变化之妙,使作品面貌达到气韵生动、淋漓酣畅、充满生机的艺术效果。谢谢!

d9pjxvpa6tjxteecyz.png

参展艺术家张曙光教授分享展览作品创作心得。

中国国家画院参展艺术家张卉研究员分享了展览作品创作心得: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崇尚道法修仙,常常打造一些如仙境般的园林,作为修习道法之地,这类园林通常阴阳平衡,山为阳、水为阴,建筑实体与庭院虚空都体现了阴阳和谐之美。晨起赤脚着草,午时闭目向阳,此刻心如虚空、致虚守静、天人合一,通过吸纳天地灵气提升能量,使自己更接近天道。我的作品正是在试图描绘仙气氤氲的意境,以达到这种与天地交汇能量,从而更进一步去探讨真正的自我和世界的真相,做到心无杂念、内外观想,与天地共振,内心平静而自由。

d9pjy92cct0kyyvy88.png

艺术家马晗参加 “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开幕研讨会的发言: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个与中国园林文化有关联的当代艺术展,在这里见到一些老朋友如策展人刘向华教授,隋建国老师、黄笃老师还有梁爽等朋友,很开心!

这次展览我展出了两件作品,一件是《漏景》,我用点燃的蚊香放在萱纸上,蚊香燃尽后,留下了萱纸被烫透的痕迹,我把它粘贴在玻璃上,用摄影拍下了这个景观。通过蚊香烫漏的螺旋形路径,窥见到对面的植物和树叶之像,同时也是对苏州园林的一次致敬,园林里被空间造物拉长的时间与距离,曲径通幽,一步一景,一墙一窗,一漏一世界......

第二件作品是《绘画》我将空白画框挂在窗上,阳光通过画布后面照射过来,在画布上留下了画框和窗框的影子,从而形成了绘画之前的绘画,这些也是受到苏州园林中留白墙用来借风雨,借花草之影的启发,如框景,夹景、对景,漏景,抑景、借景等等......

当代艺术的生命力如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生命力一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蜿蜒曲折的路上唤醒无限风光.....

谢谢大家!

参展艺术家武智勇教授分享了展览作品创作心得。

d9pjz95jvaj5dk8e1j.png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经纪人、壹昇文化创始人梁爽展览开幕研讨发言:

大家好,我是梁爽,一位一直工作在北京的批评与策展人。这次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展览的开幕式研讨,作为一名策展人,我深知展览策划的难度及琐碎,所以首先要祝贺刘教授其他的团队祝贺中央民族大学与美国的Methodist University.

园林文化不论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天人合一的语境。在这里我很想与大家分享中国古代园林与文人雅士的生活。什么样的活动经常在这里举办以及文人如何使用他们的园林。园林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雅集。我们可以马上联想到在兰亭、在西园、在玉山,所发生的社会名流之间的聚会。第二个功能是鉴藏。在中国古代鉴识与收藏是两个部分。文人把他们的收藏的宝贝放在书房中,而书房即在园林之中。他们把可观可游可卧的山林微缩到自己的书房之中。第三个功能是游山。叠石一直是中国园林塑造的很重要的一门手艺。园林的主人在山中游览,既是一种与自然的关照。中国有一个词汇叫贞观丘壑,所谓贞观既是观者与物象之间循环往复的观看所形成的赞赏。第四个功能是静修,很多精英阶层修筑园林亦是为了得一方净土里佛修道。第五个功能是观花。中国古代有《瓶花谱》一书,文人阶层将自己的审美判断注入到花事之中。第六个功能为畅音。在山林中抚琴的代表即为宋徽宗。我们可从他的《抚琴图》中窥见一斑。同时修缮的能工巧匠亦将音乐注入到园林的山水之间:无锡有寄畅园传为秦观后人所修,园中有一景名为八音涧即使通过叠山与水渠的修造,使泉水流入其中时产生出八重不同的流水声。使人走在其中有山行步步移水声步步变的奇妙感受。后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即仿照寄畅园的规制复制。

在此次展览中,我看到艺术家们的作品和这些园林的功能有所暗合。艺术家张曙光,童鹏,钟捷,张卉既是通过全景与小景的描写表现了游山这一主题。艺术家李贵男,乌日切夫表现了观花这一主题。艺术家隋建国的雕塑作品更具有人文性,它将手握拳头中的空隙部分无限放大,他的雕塑更作品更有叠石的意味。艺术家刘向华09年的作品《濯缨水阁》,以荷叶的形态与架子鼓的实用性,带给人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受。我还高兴地从作品的介绍中看到很多年轻艺术家的电子作品。

我想西方人与东方人对天地自然及园林的喜爱是一样的。园林也是一个文人的场域,也是能量场。最后我引用《太上老君内观经》中的句子结束今天的发言。“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数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希望我们都在世界的语境中去寻求精神家园,那种谓之规律的东西。

最后感谢各位师长的聆听。

d9pjzhw4nyhckpos7z.png

美术史论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晓达博士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早晨与晚上好!首先诚挚感谢刘向华教授邀请我参加这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同时祝贺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卫理公会大学举办的这次展览能够顺利开幕!

刘向华教授和我认识很久,早在2010—2013年我们一同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时就已有交集。从他个人的学术历程上看,早在2011年,他就已出版了个人专著《城市山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该书中,作者从城市环境艺术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城市发展中涉及到的城市进程、环境与自然空间、山林美学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在今天的展览中,我发现这次展览与研讨的主题词是中国园林文化、当代园林艺术与国际巡展等问题。这一方面正好切合了中共中央与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向华兄多年来研究与思考园林艺术、城市美学的最新尝试。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传统观点认为渊源自商周时期。不过,根据最新考古发掘与研究显示,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陕北神木石峁古城时期就已开始有了园林艺术的滥觞。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清代的圆明园可称得上是一颗璀璨明珠,但其以“缩微景观”的方法将各地山林、池苑、艺术、仙界、宇宙、天下观等思想融汇于皇家园林的做法其实早在秦始皇时代的“兰池”、汉武帝时代的上林苑就已有最初建构,这类丰厚的历史遗产也值得学人再思。

我认为这次展览的艺术积淀与文化底蕴非常丰厚,虽然是当代艺术展览,但在思想上却能囊括古今,无论是古代园林文化与哲学思想,还是当代艺术与技术实验都能在这次展览中觅得踪迹。近年来,艺术史学界对古代园林艺术也多有研究,一些学者如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巫鸿先生基于古代美术研究提出的“废墟艺术”这一独特的概念是否也可被纳入艺术家与学者们对当代园林艺术实验的思考中?我觉得是可以再做考虑的。而这次展览涉及到的技术、风格、美学、思想、文明等多种概念都值得学人再做深刻思辨。

最后,再次祝贺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卫理公会大学举办的这次展览获得成功!希望两所著名大学在之后的一些列学术研究与艺术交流中能够再创佳绩!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熊永松教授发言:

谢谢向华教授,我是来向各位学习的,刚才听了各位学者和艺术家发言,受益匪浅。

我不熟悉园林文化,在这里,作为一个外行,谈谈我阅读刘向华教授园林文化作品的三点感受,求教于各位大佬。

刘向华教授作为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领域的学者与艺术家,其园林文化作品以跨学科视角重构传统造园精神,展现出独特的当代艺术语言与文化批判性。

一、传统造园精神的解构与再生

刘向华以“城市山林”系列装置为核心,将中国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哲学转化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隐喻。他通过不锈钢水龙头、淋浴器、锅炉零件等工业制品重构古典家具(如罗汉床、书案),在金属冷感中植入“濠濮观鱼”的诗意,形成“工业废墟里的文人雅集”式美学张力。这种“就地取材”的创作策略,既延续了传统造园“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又以错置的物性对话《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生命观,揭示城市化进程中物质丰裕与精神贫瘠的悖论。

二、跨媒介的空间诗学实践

其作品突破静态园林范式,创造“可游可居”的沉浸式剧场。如冬奥会入围作品《巡游生物》,以金属网构筑抽象人体动态空间,结合攀缘植物生长形成“人造物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寓言;而早期“濯缨水阁”装置则通过穿透书本的利刃与数字影像,将园林“曲径通幽”的空间叙事转化为对历史文本的暴力解构与重构。这种将园林的“时空折叠术”延伸至新媒体领域的尝试,使“移步换景”升维为“虚实相生”的跨媒介体验。

三、知识分子的文化宿命书写

刘向华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士人精神”的当代叩问。“城市山林”中穿透典籍的金属刀刃,暗喻儒家“兼济天下”理想在工具理性时代的困境;而工业零件重组的“荷塘月色”,则复现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放达。这种双重性恰如中国园林“壶中天地”的隐喻——既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亦是介入现实的“异托邦”,揭示当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守成与创新间的精神撕裂。

刘向华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将园林作为“文化基因解码器”,通过物质重构激活传统中的活性基因。其作品既构成对“千城一面”城市化进程的美学抵抗,也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和而不同”的东方范式——正如《巡游生物》中金属结构与藤蔓的共生,传统造园智慧正在全球化的土壤中萌发新的可能性。这种创作路径,使中国园林文化从“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明方法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批判力与再生性。

d9pjzu117uwrmgelnn.png 

项目负责人刘向华在研讨会过程中进行了现场与线上同步双向翻译及互动。

d9pk001dsg6aobpq8z.png

研讨会结束后现场与会嘉宾参观了展览。


—展览现场—

d9pk08a3spqmggkjrn.png 

d9pk0dr66eq1n03i73.png 

d9pk0i556hwahd6ozu.png

d9pk0ksw5tgjc9u0ys.png

d9pk0ykd6d9twlu4ih.png

d9pk12vzd35n1wwdgk.png 

d9pk15s8ab4bvprxog.png 

d9pk1gmx7magt9dffr.png 

d9pk1kz1970d0ciqgz.png

d9pk1onhmfrt6vqmrw.png

d9pk1rktzr7dom7cgb.png 

d9pk1ub82oxbholkmu.png

d9pk29qbwrzgqmgdet.png

d9pk2dk36oahfphthw.png

d9pk2jgz8rx2dluxgs.png

—水墨工作坊现场—

d9pk2o97czqk3ci2le.png

d9pk316ddkcpuaqmmn.png

d9pk39p7nc8n4xwgsu.png

d9pk3ecccb799e00dw.png 

d9pkcxerdhrepkxx8j.png 

卫理公会大学校长观展及合影

d9pkd5nxfi1pdgtgez.png 

卫理公会大学校长Dr. Stanley T. Wearden 参观展览

d9pkdaeafwvqnap1g5.png 

卫理公会大学校长Dr. Stanley T. Wearden 在展览现场寄语

d9pkdfc91nvrbxxtxq.png 

卫理公会大学校长Dr. Stanley T. Wearden 与项目负责人合影

d9pkdkhwxfzkhhwjvp.png 

项目负责人与美术馆工作团队合影

d9pkdsew7shdr0urnx.png 

本场展览将持续至6月14日。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 在美国卫理公会大学祖科夫斯基美术馆盛大开幕

—展览前言—“大道无分:中国园林文化当代艺术国际巡展”是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发起,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旨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此项展览秉持“大道无分”的国际策展理念,聚焦中国传统造园创造性转化艺术创作与英语国家文化艺术的交流互...14小时前

86岁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吴昌硕嫡裔曾孙吴民先离世

据吴昌硕纪念馆消息,当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吴昌硕嫡裔曾孙吴民先先生于2025年5月3日仙逝,享寿八十六岁。吴民先吴民先出生于1940年1月,别号汲野、苕翁等,浙江省安吉县人,系中国近现代书画金石大家吴昌硕嫡裔曾孙。他在1960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专修科,毕业后任如皋县石庄中学教师,1977年...16小时前

墨起海云,共沾法喜 —— 海云禅寺笔会侧记

己巳暮春,又逢五一,应乐清黄华海云禅寺心智法师之邀,走进海云禅寺,品茗论艺,濡墨挥毫,共沾法喜。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逢黄华鳐鱼宴盛会。同行者有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乐清日报原社长、乐清格局学院陈华荣院长,乐清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吴金汉,乐清市大数据中心金龙江主任,并“雁山...1天前

王岳川教授受邀在四川师范大学作《国学美学与书法文化》的学术报告

2025年4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所创所所长王岳川受邀在四川师范大学,作题为《国学美学与书法文化》的学术报告,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刘传军教授主持报告会。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刘传军教授介绍王岳川教授王岳川教授为教育部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天前

粉书苑携手北京新华书店八大处书市 开启女性阅读新旅程

粉书苑领读人团队与北京新华书店闫莹主任合影近日,粉书苑与北京新华书店八大处书市联合推出 “自然之道·童心悟老” 女性阅读活动。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展开,领读人杨爱华带领女性书友通过 “自然寻道” 破冰,闭眼感受自然,分享《道德经》感悟。随后深入解读《让孩子爱上<道德经>》,围绕 “道”“水的...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