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殷商”展即将开展,重点文物抢先看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展圣洁

5月19日,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展览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启幕,汇集全国28家文博单位338件(套)珍贵文物。记者汇总部分展览重点文物,观众可提前了解相关信息。

陶人

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泥质灰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胸部刻“子”字,是商王的姓。姓氏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氏为姓的分支,姓少而氏多。《国语》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姓、氏可以通过命赐获得,如唐、虞时,禹有功,赐姓姒,氏有夏。《通志》中记载“商始祖偰(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史记·殷本纪》则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牛尊

展览时间:5月19日至5月25日

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牛尊纹饰繁缛、纹饰中有动物26个以上。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地。尊盖上钮两侧各有一夔纹。盖钮顶部饰菱形纹,钮足两端饰兽面纹。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

青铜手

展览时间:5月30日至6月8日

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小屯花园庄东村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比一般成人手略小,似小孩右手,呈微曲半握状,比例适中,五指微伸,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指关节清晰可见。腕部中空,截面呈椭圆形,内残留碳化木柄。手背之上装饰半个兽面纹。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

鸮尊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展览时间:5月19日至5月29日

鸮尊是妇好墓的随葬器物,共出土了一对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鸮尊整体呈站立鸮形(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

铜钺

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亚长墓(M54)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玉调色板

2022年安阳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状的盘身。调色盘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之一,该板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

陶鬲形猪首盖盉

2010年安阳殷墟遗址安钢大道M78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器型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作为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

龙形觥

1958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铜觥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腹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弯折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饰和布局。

铜人形器

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器物整体呈人形,但头部缺失,以圆形孔洞替代;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微蹲,双足外展呈外八字姿态,腰部以下弦刻三角状。肩部及小腿外侧分布对称小孔,推测用于悬挂或铆接固定。器物表面无复杂纹饰,风格简洁古朴,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繁复风格形成对比。

铜鼓

展览时间:5月19日至6月8日

1977年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鼓身横置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存世仅两件,另有一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铜象尊

展览时间:6月17日至7月13日

1975年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

此尊象鼻前伸,鼻端为凤首形,凤冠上伏一虎,虎口衔蟠虺(音会)。从颈部到腿部皆为云雷纹衬底,并饰饕餮、虎、夔龙、凤鸟纹等。通身呈碧绿色,出土时无盖。象尊属于牺尊,此类青铜器总体出土极少,甚为珍贵。

“亚醜”铜钺

山东博物馆亚醜铜钺

展览时间:5月19日至8月3日

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亚醜铜钺

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

举方鼎

展览时间:8月7日至10月12日

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举方鼎为炊食器。体呈长方形,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口沿下饰夔纹,腹饰巨睛凝视的兽面纹,足饰阴线蝉纹。腹内壁铸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

玉鹦鹉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鹦鹉勾喙,菱形眼,头顶有“介”字形矮冠,头后有一对弯钩形的尾冠,尾冠呈对称分布,但上小下大,胸部呈方折鼓凸,背部也有个向上勾曲如尾冠的背羽,胸腹下接粗壮的腿部,胸腹后连直尾,尾部较短,尾端呈小锯齿状。

玉虎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体白色泛灰。呈昂首匍匐状,大口,獠牙次错,立耳,背部下凹,前后肢弯曲。背部及尾部有锯齿状扉棱,以阴刻勾勒出眼、鼻、条纹、爪子等细节,显得凶猛威武。鼻子附近有一圆形穿孔。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解码中国书画千年风骨 陶洪君在津举办主题艺术讲座

日前,以“笔墨丹青 千年风骨——致敬中国书画的艺术之魂”为主题的艺术讲座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天津美术学院相继举办,这一沉浸式文化讲座的交流形式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陶洪君艺术讲座现场主讲人陶洪君作为两校的客座教授,是艺术与媒体领域的跨界先锋代表之一,不仅艺术造诣深厚,更凭借其在多元艺术表达形式备受业界关...6小时前

83岁山水花鸟画家、书法家吴静山离世,系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静山先生于2025年5月18日仙逝,享年83岁。吴静山,男,1943年生,广东顺德人,无党派人士,山水花鸟画家、书法家。吴静山先生他早年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受教于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家。他在书画领域成就斐然,是广东省...7小时前

中国博物馆“地域成绩单”出炉,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近期,西安碑林博物馆上调门票价格引发了公众对于博物馆经营状况探讨,有人觉得新展馆面积更大、展品更丰富,价格上涨尚在可接受范围;但也有不少人认为85元的票价过高,担心过高的票价会将一些普通民众拒之门外,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城市、见证历史、增长文化的热门...7小时前

“看·见殷商”展即将开展,重点文物抢先看

5月19日,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展览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启幕,汇集全国28家文博单位338件(套)珍贵文物。记者汇总部分展览重点文物,观众可提前了解相关信息。陶人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泥质灰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胸部...7小时前

开米罐盲盒“淘金米”·杨烨炘个展暨公共艺术项目第二阶段展启动

从“淘金米”到“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米罐”5月11日,艺术家杨烨炘的个展暨公共艺术项目“淘金米”第二阶段展——“从‘淘金米’到‘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米罐’”在春辰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策展团队将第一阶段的大米以及剩余的黄金收集起来,放入2000个玻璃罐中。艺术家还特别将一些黄金大米随机放入这些罐子中,赋予...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