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书画相融,大写意画尤甚。
大写意画的“写”,则是书法之意,写者,泻也。一如坡公为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是也。
郭熙在《林泉高致》有云:诗文书画,相为表里。而方薰亦在《山静居画论》中言: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生命,一幅画,画面里有诗意,画家就有了诗心。中国画如此,大写意画亦当如此。
何谓大写意?
写者,笔也,墨也,技也。意者,境也,趣也,道也!
中国画大写意,讲究意境幽远,笔墨清趣,自明代徐渭开创水墨大写意以来,虽大写意画家渐众。然优秀的大写意画家少之又少。
中国画大写意,难哉!
大写意难在何处?大写意画家的出路何在?
窃以为,大写意之难,难在用笔,难在用意,难在境界,更难在学养于胸襟。而最难处,则难在大写意的画家们,大都缺少了三重境界。
明代徐渭的«葡萄图»
一重境界:物我相融,造化为师。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然何谓道?道者,思想也,才情也,气象也!
一个画家,尤其是一个大写意画家,有功力而无才华,仅可小成,而难为开宗立派之大家也。故优秀的大写意画家,既重名师开悟,又重学识修为,更重寻古探幽,自然胸襟。懂得和诗文书画,相依而行。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画乃自我立。”
画家石涛认为:“儒,道、释”三教万象森列,俱源于一的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绘画理论的核心。包括内容与形式、笔墨与自然、技巧与修养的高度统一。
中国大写意画,难在一个“写”字。即写胸襟,写气度,写才情,更是写画家自己。而这一切,除了画家本人高超精湛的笔墨技巧,更多的是画家自身一定要保持一颗童心,一颗诗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画似真,复归于朴。以达到人与画合,技道同归之境。
何谓造化?造化者,天地也,自然也,天地万物,宇宙星河,皆归画里,随机生发,皆回眼底。
所谓“宇宙尽在我手,自然皆入我心”,是也!一个优秀的画家,就是自然的剪裁大师,剪天裁地,妙造自然。白石老人云:“漏曳造化秘,夺取鬼神功”,盖此语也。
大写意画,贵在精神自由,思想飞翔。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云;善写意者,意动而其神跃然欲来,意尽而其神渺然无际,此默而成之,存乎其人矣。”这是写意画创作的真正状态。笔墨与心意相合,更在萧散简远之中。
中国画大写意,重水墨淋漓,以意为高,意在象外。因此,不会对物象作过多的雕琢,同时以意涵情,情在意的统摄之下,不恣肆,而自有其深处。其笔墨萧散故无滞浊,简远离于繁杂。无论花卉、虫鸟都有一种逸致,这种逸致是其人离于俗地的必然表现。面对其画,一种拙趣溢于纸外,可谓大写意之典范也!
吴昌硕的梅花
二重境界:以诗入画,诗画相融。
中国大写意画高手,多是优秀的诗人,书法高手,他们以诗入画,以书入画,诗画相融,书画双清。
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着明代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画面上,一树折枝横斜,藤条低垂,枝叶纷批。枝条上,一串串水墨葡萄晶莹圆润,在晚风中飘荡。画面上端空白处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整幅画,布局欹斜跌宕,水墨淋漓,而所题诗作,与画境相映成趣。“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不正是画家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人生写照吗?
中国画大写意,注重笔墨技巧,更主张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书。写意画,贵在笔笔写出,趣味盈然,诗意盎然。如此写意画作,笔力抗鼎,老辣枯拙,逸气满纸,文气横生。
齐白石晚年自评艺术成就时称:“吾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一排序与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四要素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引发争议的是其将绘画置于末位,而将诗作列为第一。可见其对诗文和文化修养的重视。
以诗入画。以书入画,是大写意画家的最高境界,如此写意,方可笔下缠绕弯曲,一波三折,妙趣横生。这种诗画相融用的大写意,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极具文人趣,灵性美,力度感。而带给欣赏者的感受亦如清风穿堂,逸气盈面,妙不可言!
中国画大写意,重在写,写真,写心,写趣。
齐白石的葫芦图
三重境界: 童心似画,复归于朴。
大写意画家贵在有童心,真心。所谓“大巧若拙,天真烂漫”,是也。
中国画大写意,注重以形写神,贵在似与补似之间。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拙作《天论》中云:“形具而神生”。这里的神生,大概就是说的自然之神吧!神者,精神也,气韵也,灵魂也,
明代的卓吾子亦有诗云:“画不徒写形,正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说的都是画理。
黄宾虹先生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真画也!
优秀大写意画家,大都笔拙墨简,逸趣横生。正如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
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图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生与熟,繁与简,巧与拙,是衡量一画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一副大写意画是否有趣味的标志。
用笔之意趣,在于巧妙处理笔之生熟,巧拙,老嫩。用笔熟而生巧,巧而生拙。熟后返生,似也非也,非则似也,看似有意无意间,而逸趣自出也!
“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尘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睡声。谓不能者,固不知画也!”(清人语)
优秀的大写意画家作画,往往注重意境创造,故重神而轻形。重在表达象外之意,创造逸外之趣。
心画似真,文心似画,才是中国大写意画的最高境界。
一个画家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灵魂上的有趣,才是真的有趣。
大写意画家如具此三重境界,方可才情蕴于胸,笔墨驰于神,精神扬于艺,思绪游于道。岂不妙哉!
(注:本文作者李旭东,安徽池州市人,笔名逸人,书法教育工作者,艺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