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会说话吗?当它被巧手“塑形”,在烈火中“涅槃重生”,成为艺术品,便有了自己的“语言”——观之,是藏于肌理间的诗意;感之,能触摸传统与当代碰撞的火花。
展览展出艺术家陈云贵历时20多年创作的6大系列共33件陶瓷雕塑精品。
深圳的夏,适合与艺术相遇。抓住暑期的尾巴,来观澜ACT当代陶瓷艺术中心,遇见一场“云中独白”,听陶瓷雕塑诉说千年瓷艺的新故事。
瓷语独白
千年瓷艺遇到年轻鹏城
在ACT当代陶瓷艺术中心的展厅内,33件陶瓷雕塑精品静静陈列。它们是驻留艺术家陈云贵20余年来创作的作品,分属6大系列,每一件都是瓷与意的对话。
青瓷仕女
出生于福建德化陶瓷艺术世家,陈云贵的艺术启蒙是幼时指尖上的泥土。从德化的传统瓷艺起步,到景德镇钻研多元工艺,再赴北京拓宽学术视野。如今他首抵深圳,想在这座年轻城市的创新活力中,让千年瓷语长出新的“声纹”。
展厅里,“云”是一条隐形的线索。白瓷的素白如流云,空间布置似云境,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环境之间,仿佛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6大系列如同6章独白,各有语调:《民国先生》尽展风骨文韵;《迷香》系列有云影般的神秘;《造像》系列利用线条和形体勾勒造像;《闲云现代》透着当代逸气。
多年来,陈云贵在作品中倾注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最动人的是《京剧》与《宋词》系列。《京剧》脸谱所雕琢的人物采用泥板成型的独特表现形式,故意模糊五官——在陈云贵看来,流传千年的从不是某张具体面容,而是那股精气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宋词》里的“仕女”,是东方“柔性美”的化身。“东方文化是含蓄的,不比西方倾向于力量美,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陈云贵独具匠心,以宋代词牌命名,既为作品增添文化底蕴,更寓意女性如陶瓷,脆弱却不失坚韧。
喜剧·多彩人生
泥与火的博弈
在“失控”中找见真意
当我们看艺术作品时,我们尝试从中品鉴出美与高雅。但作品的背后,是艺术创作者无数次在崩溃中积累。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泥土经过塑形后再与烈火“博弈”,无法得知出炉时会遇见惊喜还是“惊吓”。“一年画几百张设计稿,最终能入窑的不过一二十件。”陈云贵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是1300度高温下的未知——在精挑细选之下,仍无法确保“万无一失”,往往开窑揭晓答案时,一件称心满意的作品都找不出来。1300度的炉火高温下,陶瓷异常脆弱,稍有偏差便会开裂,导致前功尽弃。
“云中独白——陈云贵陶瓷雕塑艺术展”在ACT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开展。
白瓷是陈云贵最钟情的“语言”。“它有一种天然的美。早期烧一件无瑕疵的白瓷太难了。”此次展品中多为人物雕塑,瓷的细腻,最能传人物之神。
多年来,陈云贵守着“不止于瓷,不固于形”的理念,突破传统模式,在作品中倾注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材料相同,理念不同,作品便千差万别。”陈云贵表示,他一直在追求“差异化”。通过这次展出的精选作品,他想让深圳观众看到多元风格,也得以从作品中窥见他几十年的创作脉络。
在他看来,艺术是潜移默化的浸润。“观众看得愉悦就好,美本身就是疗愈。”谈及大众对工艺美术的偏爱,陈云贵笑言,“工艺美术扎根大众审美,而纯艺术更多是起引领作用。”陈云贵说,所谓“引领”,并非是居高临下,而是用新风格、新样式带领大众读懂美,慢慢提升审美。
从8月18日至10月16日,“云中独白”陈云贵陶瓷作品展向公众免费开放。得闲不如来这看看,试着去感受每件作品背后的温柔与诗意:看《京剧》脸谱里藏着的东方浪漫,品《闲云现代》里跃动的当代气息,或只是与白瓷对视,在灯光下交换一秒静默。
要相信,最好的艺术独白总会在观者的眼里,长出新意。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