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上新“北京历史文化展”系列首展。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开幕,180件(套)珍贵文物汇聚展厅,全景呈现西周燕国都城风貌,缓缓铺开一幅北京“城之源”长卷。
8月28日,“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180件(套)珍贵文物集中展出,娓娓讲述3000多年前北京“城之源”的故事。
步入序厅,巨大的浮雕铺展开来,大石河从远古缓缓流过,串联起一幅“不断代”的历史画卷,带领参观者一步步开启时空之门。1945年,一批陶片的发现,让考古学家注意到了琉璃河遗址。历经80年,一代代考古人不懈努力,收获诸多重要成果,廓清了燕国都城的范围和规模,使其成为国内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都城遗址。今年,该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次展览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不同时期考古成果汇集最全、展出文物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展厅里,180件(套)文物按照“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4个单元,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展览主线,揭秘琉璃河遗址尘封3000余年的过往。其中,113件(套)文物为出土后首次公开亮相。
堇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
一组名为“作册奂”的青铜鼎、卣、觯,揭示了这场展览的主题。“细看铜鼎内部,能发现一组铭文。”策展人、首博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赵立波解读,这组文物出土于琉璃河遗址M1902号墓,是北京城市建设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铭文中记载:“太保墉匽,延宛匽侯宫,太保赐作册奂贝”,这些器物的主人是一位小贵族“作册奂”。他的名字叫“奂”,官职是“作册”,相当于史官或文员。3000余年前,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筑城之后的宴飨上,赏赐贝币给作册奂。作册奂见证了燕都建城的过程,记录在了青铜器上。
展览中,首博的“镇馆之宝”悉数亮相,每一件都称得上历史的重要注脚。克罍、克盉成对儿展出,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琉璃河遗址,盖内和器沿内壁有相同的铭文各43字,其中记载了“命克侯于燕”的史实,是考古人员最先发现的北京“城之源”的文字证据。
展览中,有一对青铜簋“兄弟”——圉簋、伯鱼簋,是出土后首次相聚,并且“开盖”亮相。它们和堇鼎出自同一个墓葬,出土时间相隔40余年。从外观上看,两件铜簋器形、纹饰相同,宛若“双胞胎”,只是圉簋多了一个方形底座。
青铜组合人面形饰,宛若一张咧嘴大笑的“青铜笑脸”。
伯矩鬲独享一个数字展柜。轻触展柜上的互动屏,可以细品它的精美纹饰——全身有7个牛头装饰,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北京地区西周青铜艺术巅峰之作。屏幕上,还能翻看它内附的“说明书”——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各铸有相同的铭文:“才(在)戊辰,匮(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意思是:在某年某月戊辰这天,燕侯赏赐给了贵族伯矩一笔贝币,伯矩用它铸造了这件青铜鬲,以此表示对其父亲的纪念。
此次展览将展出至11月28日。借助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互动等多元手段,琉璃河遗址双重城垣结构、大型夯土设施、燕侯家族墓地等多项考古新发现得以生动呈现。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沙盘,领略琉璃河遗址周边山河脉络,观看动画解密西周版“混凝土”,聆听车马坑中青铜銮铃的清脆鸣响。
图为展厅中复原的车马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