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坐看云起——王云舒山水画精品展”在南京爱奈秋艺术中心展厅顺利启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王云舒近年创作的三十余幅山水画力作。由爱奈秋艺术中心、江苏省商联会艺术专委会、江苏旅游协会、天津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天津荣宝画院、天津诗词学会协办;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福有,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张正民担任学术支持。展期将持续至9月11日。
开幕式现场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角——王云舒,出生于江苏沛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赴荣宝斋画院深造,师从郭石夫、程大利等名家。多年来,他深耕传统笔墨,广泛汲取宋元山水的博大苍润与明清山水的萧散简远,形成南北兼容的艺术风格。目前,他身兼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诗词学会副会长、天津荣宝画院院长等多重身份,不仅是一级美术师,其作品还得到保利拍卖的艺术推广与拍卖支持,艺术实力备受认可。
江苏商联会会长潘宪生致辞
江苏旅游协会会长朱银生致辞
开幕式现场,多位业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藏家代表出席并致辞,从不同维度解读王云舒的艺术成就与作品价值。其中,江苏商联会会长潘宪生回顾了与王云舒多年的交往,肯定其在绘画领域的不懈努力与艺术造诣;江苏旅游协会会长朱银生则称赞其笔墨既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的静气神韵,又蕴含时代气息与个人风格,还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福有致辞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福有从地域艺术传承角度出发,提及王云舒在天津工作生活学习的多年时光,曾潜心临摹明清大家及宋代经典作品,如今的创作已将北派山水的雄奇与南派山水的空灵飘逸相融合,认为“坐看云起”的展览主题既体现其沉静的创作境界,也预示着王云舒有望在美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张正民致辞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张正民与王云舒亦师亦友,他深入剖析王云舒画作中“繁入简”与“简入繁”的中国画创作理念,认为从中既能看到艺术家对笔墨技法的精准把控,更能感受到其心境、胸襟与精神追求。
著名理论批评家赵启斌致辞
著名理论批评家赵启斌基于多年对王云舒艺术的关注,从绘画风格根基、路径及发展脉络展开分析。他表示,王云舒的创作根植于中国山水画核心,以宋元为基,兼具宋画雄浑正统与元画经典韵味,艺术路径涵盖宋、元至明清的院体、水墨长卷等多种形式,还融合了唐代文人画对水墨的领悟;在发展脉络上,其水墨创作、现代艺术元素的吸收以及个人才情诗意的展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著名画家谢增杰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著名画家谢增杰则分享了对王云舒艺术生涯的感悟,强调其艺术成就并非偶然,其性格兼具北方人的坚毅与江南文人的细腻,为精进画艺曾专门闭关临摹黄公望山水,在宋元画风的钻研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同时,他还提及王云舒“画者清净”的处世态度与“坚守内心、精神再生”的艺术理念,肯定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北京保利拍卖书画部副主任、资深专家刘晓洋致辞
北京保利拍卖书画部副主任、资深专家刘晓洋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展览作品的认可,他表示王云舒深耕传统、汲取宋元明清艺术精髓,保利拍卖不仅高度认可其艺术价值,还计划未来在北京每年定期为其举办山水画个展,且至少持续3年,希望让更多藏家认识这位优秀的艺术家。
江苏紫维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晨玮致辞
著名藏家黄乃海
在收藏领域视角下,江苏紫维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晨玮作为王云舒的多年好友与收藏家,认为其画作清晰、深邃、干净,具备显著投资价值,未来将继续助力其艺术事业的全国发展;著名藏家黄乃海则直言观展后十分兴奋,期待通过这样的展览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
画家王云舒
在致答谢词时,王云舒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此次展览是在南京向好友们的一次“汇报”。他坦言,过去20年主要在北京、天津生活创作,天津的艺术氛围尤其是陈少梅的艺术风格对自己影响深远,而在恩师程大利的指导下,自己始终以宋元传统为根基,20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此次能将多年创作成果与南京的好友分享,他备感荣幸,同时也恳请现场观众对作品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大家的莅临支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主题“坐看云起”,不仅是王云舒人生态度的写照,更彰显其美学境界。他的作品,承宋元之清旷、融江南之温润,其山水非止于形似,更重在写心。一树一石、一云一水,皆从胸中逸气而出,疏朗澹远,意境幽深,仿佛能引领观者走进远离尘嚣的静谧世界。此次展出的三十余幅作品,涵盖其独具风格的“宋意山水”与“梦回江南”系列,笔法松紧有致,墨色层次氤氲,既可见“屋漏痕”的凝重,亦有“锥划沙”的劲力,无一丝浮躁之气,尽显传统山水的宁静与深远。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油画家、书法家杨健评价道,王云舒的画是对纯美艺术的信仰,是对古典精神的朝圣,更是对现代性迷失的一种温柔抵抗。他期待每一位观者都能在这云起水涌、墨气纵横的画作中,寻得一份宁静与天真。
展厅作品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卞唯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