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画家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画了一幅《秋林独步》扇面送给老朋友张群。画中人物站在桥上,背对画面,秋林萧瑟,楼阁隐现山中。张大千这一去,从此远离故土,家山北望,画中似有离别愁绪。
9月13日至14日,香港邦瀚斯预展首次亮相杭州,以张群“中行庐”珍藏、首次释出市场的8件张大千作品为重点,《秋林独步》即8件张大千作品中的一件。古代书画部分有《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赵孟頫(次等)《洗马图》领衔,清代“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的一组《西泠四家尺牍》等。这批展品将于10月28日举行的“中国书画”拍卖专场举槌。
8幅张大千作品,看他与张群的50年交往
张大千是近现代著名国画家,曾在浙江生活,结识黄宾虹、经亨颐、方介堪、叶浅予等书画名家。张群比张大千年长10岁,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等。张群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收藏历代书画,晚年曾把自己“中行庐”收藏的八大、石涛、张大千等人的作品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
这次8件张大千作品中,最早的是1927年的《仿金农枇杷》,当时张大千与张群还没订交,从扇骨内侧墨迹推断,是订制或展览中购买的。到1932年《江畔行吟》以及随后的《仿老莲山水》时,张大千称张群已经改为“老长兄”,可见两人已经建立友谊。
1944年,张大千从敦煌回到四川,张群时任四川主席兼美协会长,他动用各方资源,竭力支持张大千办展——《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当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那一年盛夏,张大千以重色青绿画了《翠屏千仞》一扇。画中青翠重叠,峰峦如屏,屋宇半隐,远山淡墨氤氲,可见从敦煌回来的张大千,笔下新得的雄浑气象。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大千
1951年在台北,张大千又留赠《秋林独步》给张群后,移居美洲20多年,在海外多次举办画展。1974年前后,张大千给张群画了《松山远眺》和《文山老梅》两扇。70年代回归祖国,在台湾定居,1979年又为张群画了《四季花卉》,芍药、荷花、海棠、梅花四幅画。
张大千《四季花屏》
张大千送给张群的这些作品,创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贯穿两人大半生的交往,也展现了张大千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秋林独步,张大千作品。
古代书画部分,《石渠宝笈》著录的赵孟頫《洗马图》,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画前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和“御书房鉴赏宝”等印章,是乾隆登基前的收藏,题诗落款为“宝亲王长春居士”。据策展人介绍,《洗马图》是《石渠宝笈》中所载赵孟頫书画中,少数仍存于私人收藏的作品。这幅作品曾藏于内府,清末流出,被日本收藏家买走。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趙孟頫《洗马图》
西泠四家的尺牍,看“浙派”的源头
此外,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一组《西泠四家尺牍》,是研究清代书道金石的重要史料。
西泠四家是清代中期篆刻艺术的代表。得益于清代乾嘉学术对金石考据的深入研究,大量金石文物对书法艺术的革新提供了源泉,西泠四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他们是后来浙派篆刻的开端,影响深远,对日本书法篆刻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清代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一组《西泠四家尺牍》
此辑集四家书札,计四通八页:丁敬与杭世骏札一通一页,谈家事认真稳重,论写诗则直率恳切;蒋仁与黄醒源札一通一页,托事于人,字里行间都是谨慎;奚冈与内兄“雪岩”札一通二页,奚冈作为文人的敏感细腻,在家书中流露无遗;黄易与赵魏札一通四页,所谈皆关金石,是乾嘉时期金石家社交的一个典型缩影。
四封信流传有序,丁敬一札上钤弟子张燕昌的藏印;蒋仁、奚冈、黄易三札有丁辅之、章劲宇、唐云等人的藏印。
其中,丁敬是给杭世骏的信中提到,杭世骏即将去扬州,与扬州文化圈的闵华、张四科、金农等老朋友见面,丁敬有伤病,“此刻实实背痛神疲,不堪动笔矣。”他请杭世骏带去自己的诗一起交流。同时,他也提到自己与亲家、清代大文豪厉鹗合刻的诗集也完成了,希望杭世骏带去扬州。
丁敬被称为“浙派之祖”,长期生活在杭州,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馆诗钞》等。后来丁辅之等人创立西泠印社,将丁敬的石像立在汉三老石室旁。而厉鹗在朱彝尊之后扛起浙派文学的大旗,影响海内。一定程度上,今天“浙派”两个字的巨大影响力,是从丁敬、厉鹗的影响来的。
这封信中,还可以看到丁敬、厉鹗、杭世骏等人为代表的杭州文化圈,与金农、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文化圈的紧密联系。扬州因为大运河、两淮盐业等原因,是当时的海内大都市,与杭州有大运河相连,文化交流密切。
邦瀚斯中国书画部主管乔晶晶表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我们欣然之至,首次将中国书画拍卖巡展引入杭州,更带来与此地最有地缘关系之‘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尺牍信札,其间不少内容涉及杭城,尤以奚冈一札写杭州苦热,最为生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