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愿意将花卉戴在头上、披在肩上,或是装饰在身上?
这不是偶然——人体花饰,同时满足了感官的愉悦、社会属性需求和文化的记忆。
生物与演化的层面很直白:花卉的颜色、对称性和气味(鲜花),容易触发我们的审美偏好与情绪反应(视觉/嗅觉),这些感知与早期人类对食物资源、季节及健康信号的注意力选择机制相契合,此外,那些鲜明却难以长久保存的花饰,亦可能呈现为一种“代价信号”,向外界展示佩戴者的资源与社会身份。
在文化层面上,则把这些偏好制度化和仪式化: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体花饰传统——花簪、钗、花钿、步摇和唐宋宫廷的鲜花与金银装饰,以及少数民族的节庆头饰,均把植物或仿花卉材质,作为礼仪身份与美学的载体。
类似的,欧洲也有着深厚的,以花为标识的民俗谱系——五月节与女王头花、婚礼花冠(wianek)、肩部装饰、乡村节庆的花环等等,以及维多利亚时代将花语制度化的习俗,亦将花饰固化为身份、节庆祝福与生命周期性仪式的一部分。
再加之农业与园艺技术的演进和交流,使得人体花卉饰品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审美品味和格调的象征。
2025荷兰海牙··花艺世界杯-任务5冠军作品-舞台摄影图
现代时装与舞台艺术,则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抽象、技术化(通过金属、合成纤维与结构化架构重塑“花冠”),使其既保留感官与象征功能,又服务于视觉传播与商业化的审美。
因此,以头部、肩部、襟部,及腕部等等为代表的人体花饰,同时满足了感官愉悦、社会识别、仪式归属与格调展示等多重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代花艺在竞赛与舞台上反复回到“可佩戴花艺”这一古老而富有张力的花艺表达形式。
2025届花艺世界杯大赛中的任务5 ,要求选手以荷兰服装师Iris 的高级时装作为启发,90 分钟内完成头部花艺装饰,既要呈现匹配风格,也须保证可佩戴性、耐久性等技术要求。
该届冠军(波兰)在 Task 5 作品上拿下全场最高分,既是对题意的精准阐释,也是对流行文化、技法创意与舞台呈现的良好理解和把控。
2025荷兰海牙··花艺世界杯-任务5冠军作品赛场图
这件作品很吸睛,引发了不少朋友对其造型来源的讨论:波兰有丰富的民间节庆与头饰传统——节日花冠、婚礼或农事相关的编花装饰、山地群体的帽饰与羽饰等,这些都把自然素材(花、叶、羽)用作身份与仪式的标识设计中“以花为冠、以穗为流”的处理,很可能来自于选手对本土民俗“花冠”的理解。
高级时装往往把民族或现代元素抽象并做技术处理(合成立体材料、金属、纤维化等),那么,与之搭配的花艺头饰,不但需兼顾设计性、独特性或民族特色,也益强烈的当代艺术感——这亦算是跨文化混合后的“第三物种”。
能任务5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概念把控 + 赛场设计 + 场景呈现”三者的融合。
纵观波兰选手的整件花饰,以中央结构化的头冠为视觉重心,彰显了非常强烈几何体量,外围用众多细长垂材、链饰与轻盈植材拉出延伸的垂线:远观有清晰轮廓,近看也能被层叠与细节所吸引,较好的实现了“从刚性到柔性”的视觉过度,既稳又动,相得益彰。
选材方面,以植物与非植物的互补混用(纤维化叶材耐旱可长久保持形态):把金属链、珠饰当作反光与连接的功能元素,将自然植材作为视觉主体与质感来源。这样的花艺设计策略,既满足赛事对“植物为主”的要求,也利用了非生物材料放大了舞台化效果,制作上靠着隐蔽的连接点与预制模块(譬如,头饰叶片),把重量分散,现场再用植物完成拼接——既规避了赛时风险,也在评委近距离审视时,较好的展示了手工技巧与材料处理能力。
2025荷兰海牙··花艺世界杯-任务5冠军作品-侧视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细节,是这件作品很可能为舞台场景的呈现,也做了一定的设计考量:亮面对比哑面材质,侧光会放大闪烁颗粒感、顶光可勾勒出轮廓,而哑光植物为低光区留出呼吸的空间,这说明设计者在材料选择上有“为舞台效果做准备”的意识,既闪耀又有层次感。
赢得冠军,不仅是在单一维度最出彩,而是在“创意、技术、合规、表现”四项指标上达到均衡的高水准——更重要的是,需将规则当成其花艺理念的放大器,而非限制,我想,这亦是波兰选手能拿到全场最高分的决定性因素。
展望未来,当代花卉艺术将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继续演进,这既是对传统记忆的延续,也是当代审美与技艺创新的试验田。
期待更多花艺设计者在尊重和继承自身文化脉络的前提下,推动花卉艺术在更为广阔的场景中,展现丰富和多元化的表达,在回应社会传统、流行文化,及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需求和议题时,不仅富有审美力量,亦承载更多的切实价值。
(文/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