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澄:物随心转,境由意生——禅意书画的引领者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禅意不是佛像、不是经文,而是不可言传的内心觉悟。”面对访谈,徐澄开宗明义,直击肯綮。一如在他的画作中,荷花常以枯墨晕染,背景留白如镜,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空灵意境。这种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源于他对禅宗“无相”的体悟——不拘泥于形式,而是让笔墨随心性流淌。

他坦言,当下许多“禅意书法”停留在表象呈现,将佛教词汇拼贴成装饰符号,却忽略了禅宗本质——对生命本真的洞察。徐澄的创作从不打草稿,他相信真正的禅意是“无法之法”,是艺术家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图片

万法皆空观自在

138×68cm 水墨纸本

图片

观望

68×34cm 水墨纸本

图片

答案首先来自他立足扎实的传统功底基础上的感悟。80年代,他师从南京金成生先生,真草隶篆全面锤炼,尤其篆书的中锋用笔,赋予他的荷花线条“骨感”与“韵律”。他说:“没有篆书功底,画不出荷花的筋骨。”

此外,也与徐澄“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师迹”的不懈追求有关。在八大山人与徐渭的写意传统中,他提炼出“互动性构图”——画面中的荷叶、莲蓬、飞鸟并非自然再现,而是通过意象重组,构建出超越现实的禅意空间。这种“意造”手法,让他的作品既有古典意境,又不失当代审美张力。

图片

佛荷禅灯

69×23cm 水墨纸本 2020

图片

徐澄的人生和艺术之路几经辗转。1986年3月从南京军区空军转业到江阴县商业局,再到南京市博物馆任职,他始终以谦卑之心求学。

80年代起他先后拜访林散之、韩秋岩、祝嘉等大师,并为恩师金成生编辑书画、诗词,整理遗作。林散之赠予他“锲而不舍、可镂金石”,这句话成为他艺术人生的座右铭。

图片

林散之题赠

图片

与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在求雨山文化园图片

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赴日韩文化交流的日子,在大阪国际交流中心展览上,他的水墨荷花让日本观众感叹“看到了大唐遗风”,这让他意识到禅意书画的普世价值。

图片

亚细亚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加腾裕美女士(左3)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武岛秀吉先生(左2)等观展

近年来,徐澄尝试将禅意书画融入现代生活。

在上海禅意生活博览会,他的作品被茶空间、民宿争相收藏,成为“可居可游”的美学载体。他强调:“艺术不应束之高阁,而是要为生活注入温度。”

图片

观自在

170×69cm 水墨纸本 2020

他还尝试3D打印与文创开发,将水墨作品转化为抱枕、装饰画等衍生品。“复制品不会削弱艺术的纯粹性,反而能让更多人感受禅意之美。”

他相信,艺术的传播需要与时俱进,但核心仍是“以文化人”。

图片

面对流量时代的浮躁,徐澄告诫年轻艺术家:“不要急着出名,先学会做人。”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同时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艺术是一场修行,眼高手低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探索的勇气。”他鼓励年轻人放下功利心,去拜访真正有学问的名师,去追求艺术真谛,而不是追逐虚名。

徐澄以“澄”为笔名,既是对江阴故土的眷恋,也是对内心澄澈的自我期许。他的艺术,不求迎合市场,却在无意间触动人心。正如他所言:“艺术的高度,不在于奖项,而在于能否让后人读出你的真诚 。”


"艺术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内心的路。”

—— 徐澄


Q & A

我们知道您是以“禅意书画”闻名,对“禅意”这个宗教概念很多观众也许能理解,但对“禅意美学”则相对陌生,您是如何定义的呢?


A:

这个禅意呢,就是佛教汉代禅宗里面衍生出来的,我认为禅意书画中的“禅意”,根本上还是得从“意”上面来讲,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来解释。它是作品内涵上的一种延伸和提升,是艺术家个人特定内在心理在艺术上的显现。

第二个呢,禅意表达涉及怎么处理空间感的问题,构成这幅作品需要多大的空间,这几个字怎么布局,然后通过这个整体来感受这幅作品具有的内在意义,我认为这个是关键。

还有,要通过禅意的作品能够让人们看了之后顿时心里有一种很通透、释怀的愉悦,这也是要达到的目的。

您常在书画作品中题写诗句,这种禅意书画创作是否与文人画传统存在内在关联?


A:

首先诗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一种真正的大学问,诗写的好是来自于他内在的文学功底。因为诗代表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林散之自认“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就是“诗人林散之”。

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些荷花的诗词,未来我还要写的。实际上文人画和禅意书画有它内在的联系的,因为所有艺术都是来自于对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没有这些东西,诗词写不好,画也画不好。

您曾受教于金成生、祝嘉、徐复、韩秋岩等诸位大师,他们构成了对您“禅意美学”的多元滋养,能具体谈谈么?


A:

我的禅意荷花是受韩秋岩先生的大写意启发,他是泰兴黄桥中学的创始人,他曾留学法国、意大利,后来为支援西北,从南京中央大学到玉门油矿任工程师。我画画呢,受书法影响较大,在80年代初期我拜访了南京的一个著名书画家兼诗人,他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叫金成生,我在那里扎扎实实地练了真草隶篆,包括学习唐诗词等等,这些对我绘画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拿我画的水墨荷花来讲,我很注重水墨韵味与质感线条,这个线条来自哪呢?篆书,如果没有篆书的功底,这个线条就画不出来的,线条一气呵成,浓淡枯湿,都在这个笔墨里面体现出来了,所以呢,对于我画画来讲,借鉴书法意义很大。

86年林散之先生夸您“写得很好,很有力,不要十年便可成名”,并欣然题赠“锲而不舍、可镂金石,徐澄同学留正”,这段忘年交对你的艺术人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A:

和林老结交是一种情缘,当初我在空军后勤部服役,然后我转业去了江阴商业局,记得金成生老师说,你住在林业大学岳父家,可以就近拜访林散之。金老师写了一个便签作介绍,我也带了一份册页,拿了三幅作品,楷书、篆书、隶书去拜访,林老看了以后呢,他声音很高地喊他儿子:“拿笔来!”然后他用铅笔写下评语:“写的很好,很有力,不要十年便可成名”。后来林老的孙女对我说,我家爷爷是直来直去的人,写的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不会含糊的。所以,林老这个评语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林老除了书法,在文学功底上也是深厚的,他写的自作诗,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悟,他的笔墨里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林老作为当代草圣是当之无愧的。

在我看来,林散之的草书里面有种玄妙的东西在里头,要慢慢地去品味他,才能读懂林老,我非常崇拜林老,他对我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您的作品既蕴含传统基因又呈现当代突破,在艺术创作中应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A:

我觉得艺术家一定有探索精神,说到传承与创新,这是矛盾的统一,但只有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你怎么形成自己的风格呢?

所以我说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个性面貌,等于搬抄成工匠,你一定要通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创造自己。

就我而言,在笔墨、技法、构图的探索中,不管别人喜欢否,大胆尝试,但是一定要有我自己的追求,达到我满意的艺术高度。当然这个高度,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作水平,实际上艺无止境。

那么您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您认为在追逐流量与坚守本心之间,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澄明之境”?


A:

艺术呢是争不了第一的,但首先先做人,人做好了,你才能顶天立地,学到更加对你未来发展有用的一些东西。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种追求,要给未来设定一个目标,不要为了获奖而创作,为了一种书体,今天获奖,或许明年又获奖,难道一辈子为此获奖吗?你其他字不会写你算什么呢?你算艺术家吗?我的老师们诗文书画都是通才,应该端正学习心态,就得从这个全面发展上学。

所以我们年轻的艺术家应该向真正有学问的大家专心致志地学,去学点本事,而且要虚心求学,这对引领你未来艺术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娜兰

最新推荐

最全国宝集结!广东外贸千年大展22件国家一级文物先睹为快

珠江潮涌,帆影千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10月15日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甄选来自全国各大收藏机构超200件(套)文物珍品,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为观众揭开广东千年外贸史的历史全貌,以历史经验...2天前

徐澄:物随心转,境由意生——禅意书画的引领者

“禅意不是佛像、不是经文,而是不可言传的内心觉悟。”面对访谈,徐澄开宗明义,直击肯綮。一如在他的画作中,荷花常以枯墨晕染,背景留白如镜,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空灵意境。这种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源于他对禅宗“无相”的体悟——不拘泥于形式,而是让笔墨随心性流淌。他坦言,当下许多“禅意书法”停留在表象呈现,将佛...2天前

大美榆阳 陕北之窗 第四届国际书画摄影艺术周隆重启幕

当黄土奇观邂逅艺术瑰宝,一场文旅交融的盛宴隆重启幕!第四届国际书画摄影艺术周启动仪式于2025年10月13日在榆林榆阳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主场馆举行,来自榆阳区领导及文化艺术界嘉宾二百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榆阳区副区长惠生卫致欢迎辞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先生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鲁湘先生李可染画院麻黄梁创作研究院...3天前

西泠印社在贵阳演绎“印刻丹心”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题写的“印刻丹心”展标开幕式现场10月10日,“印刻丹心——西泠印社贵州书法篆刻展”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致辞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卫健委主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孙发宣布展览开幕贵州省文联一级巡视员柴永兴主持展览...4天前

“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亮相柏林

中新网柏林10月9日电 (记者 马秀秀)“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9日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本次展览集中呈现50余幅精品画作,彰显中国艺术的多样风貌与开放姿态。图为观众观展。柏林中...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