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明/文
2025年11月3日,北京秋意正浓,一场融合艺术哲思与文化战略的盛会——《海天墨韵:路亚海钓与书画人生》新书发布会暨“传承国粹,加强文化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此间隆重举行。这部由徐德晋先生倾心创作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跨界视角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了文化界、艺术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开幕致辞:文化传承的时代新声
上午九时,发布会正式启幕。原中央防范办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徐海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文化强国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徐德晋先生这部作品的问世恰逢其时。他精辟地指出,该书的出版发行将有效激发文化领域的“蝴蝶效应”,既能够唤起公众对书法、鱼拓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经典文化元素的兴趣,又能够引导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正如‘淄博烧烤’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一样,”徐海斌委员强调,“这本书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钓鱼热’旋风,推动钓鱼兴趣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延伸发展。这种以文化为载体,融合休闲、旅游、康养等多元素的创新模式,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文旅事业融合创新开辟新路径,最终为健康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原山东省贸促会会长、山东省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万柱在随后的致辞中,从文化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该书的时代价值。他认为,文化强国建设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国粹传承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徐德晋先生的新作,正是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精神融入生活实践的生动体现。书中展现的对海钓的专注、对书法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三者水乳交融,为我们提供了‘让国粹融入生活、让传承落地生根’的完美范本。”


新书揭幕:七十年艺术人生的结晶
在与会嘉宾的热切期待中,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王忠宏与徐德晋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这部凝聚着作者七十余年海钓经验与书法艺术实践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徐德晋先生在现场分享环节动情地回顾了创作历程。他表示,《海天墨韵》以路亚海钓为主线,巧妙地将鱼拓、书法、诗词典赋、音乐、家风家教等多元文化元素熔于一炉,旨在探讨“海、天、人、鱼合一”的自然哲学,传递渔友、书友和音乐人之间的真挚情感。“钓鱼与书法看似相隔甚远,实则同源共流,都需要专注、耐心与对规律的尊重。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边界,更引发了我们对‘休闲与文化共生’这一命题的深层思考。”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徐德晋先生故乡及海外的亲友通过视频方式送上了真挚祝福。他们在视频中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优良家风家教的具体体现。徐德晋先生乐观、坚毅、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中华家风文化的真谛与价值所在。

专题研讨:文化自信与创新融合
随后举行的“传承国粹,加强文化强国建设”专题研讨会将活动推向高潮。研讨会由财政部国际财经研究专家工作室全球治理牵头专家、亚洲开发银行前高级研究员、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徐利主持,设有三个紧密联系的议题,深入探讨了文化理论创新、实践路径探索以及跨界融合等重要命题。
在“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强国建设”议题环节,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原一级巡视员张海燕指出,徐德晋先生将钓鱼与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相融合,是对传统垂钓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有效的渠道和载体,而旅游正是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平台。垂钓旅游具有地域广泛性、季节连续性、人群普遍性和产业带动性等特点,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和样板。”
徐利教授从全球化视角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强调:“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新书中那些泼墨赋诗的鱼拓书法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气息,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文化的综合体现。”他进一步指出,在現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这类融合创新文化的传播将突破时空限制,有效扩大中国文化艺术的“朋友圈”,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辟新的路径。
在“书法与钓鱼,传统文化与休闲文化的融合”议题讨论中,中国书法家协会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玉杰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书中艺术创新的价值。他认为,作品中鱼拓与书法的有机结合,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以鱼为形、以书为魂”的艺术创新,为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孟云飞在发言中表示,这种创新既是对中国“书画同源”艺术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休闲文化承载深层精神价值的积极探索。“徐德晋先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相结合。书中展现的跨界融合,正是传统文化贴近大众、服务时代的创新路径。”
在“鱼书琴,中华文化艺术同宗同源”这一富有哲思的议题环节,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亚以书中“鱼、书、琴的共通性”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她指出,这三种艺术形式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具体载体。“书中对钓鱼节奏与音乐韵律之间内在关联的精妙阐释,深刻揭示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永恒的艺术本质。”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歌剧院演出营销二部主任张鹏则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分享了阅读感受。他特别提到作者参与《《东方红》》演出的特殊经历与海钓感悟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种交织充分展现了军旅情怀与文化修养的共生共荣,有力印证了中华各类文化艺术同根同源、相互滋养的深刻内涵。


总结展望:文化传承需要知行合一
徐利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精辟概括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强调,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一大批像徐德晋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文化领域的奉献者和传播者,更需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追随者、坚定坚守者、积极建设者和勇于创造者。
“《海天墨韵》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可借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徐利教授最后表示,“这种将个人爱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相融汇的实践,为我们探索文化强国建设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此次新书发布会及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财政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以及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企业代表等百余人。整场活动气氛热烈,讨论深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界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与会者普遍认为,《海天墨韵》的出版及其引发的广泛讨论,必将对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海天墨韵:路亚海钓与书画人生》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深厚的艺术积淀,成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文化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这部作品的出现,不仅是个体艺术探索的里程碑,更是这个文化繁荣时代的一个生动注脚,预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发展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