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背后的历史: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组图)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小听的艺术故事,都是真的吗?为什么懂艺术的人,会对它那么着迷?但又有那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 ······

1. 艺术故事的背后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在关于艺术的故事里,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神笔马良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不过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是现代作家洪汛涛在1955年才创造出来的呢? 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王冕画荷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杜撰的,可是也都被我们当成了真事。 其实元代画家王冕根本不是放牛娃,也不会用红红绿绿的颜色画荷花,而是以画墨梅在艺术史中留名。

1

(元) 王冕《墨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虚构的艺术的故事,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憧憬和想象。可是,如果要走进中国艺术的世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就需要还原艺术背后真实的历史。

2. 中国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历史与文化,既是抽象的文献记载,也是切实可感的物品——尤其是艺术品。 感知艺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视觉的,一种是物质的。接触中国的艺术,就是认识中国的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自己。

2

宋徽宗《秾芳诗帖》

中国人的所有情感在我们的艺术中都能有所窥见,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传统。中国的艺术和我们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 大家都知道,艺术是视觉的,需要用眼睛去看。然而我们也需要触摸,如果不用手去感觉,大概我们也体会不到玉器的温度和瓷器的光滑,也体会不到为什么一幅中国的古画不能直接看到,而是需要用手“打开”。 中国的艺术还需要去“听”,“琴棋书画”自古就被称作“四艺”。而如果你想知道那些青铜的乐器为什么会被当作最重要的艺术品,最好去听一听敲击它们发出的声音。 1957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一套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钟演奏的《东方红》,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声音的魅力。

3

曾侯乙编钟

欣赏中国艺术,有时还需要使用嗅觉。比如当你去欣赏那些和“香”有关的艺术品——香饼、香囊、香具的时候,你需要用鼻子闻一闻。 最后,也不要忽视舌头和味觉。比如,中国古代艺术中,还有数量极大的茶具和酒具。一付建窑的茶盏,只有在茶汤的滋润中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 

3. 中国艺术史:国人的美育必修课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进行美育,美育的本质是感受生命能力。就像法国思想家卢梭说的,缺失了美,也就缺失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学习中国艺术,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传统,在丰富的艺术世界里寻找精神的休憩之处。

0

水墨动画《山水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进中国艺术呢? 学习中国艺术,需要理解和体会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艺术史,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试图理性地捕捉人类最难以捉摸的感性行为。简单则是因为它几乎没什么门槛,只要打开我们的感官就行。 艺术的思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知,来进行自由和自主的观察,并且在观察中不断提出问题,学会享受观察的快感和思考的愉悦。我相信,中国的艺术,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进入中国艺术的世界,还需要些勇气和开放的态度。艺术的故事里什么都有,有神话和传奇,有爱情和怨恨,有伤感和离别,还有疾病、恐怖和死亡。面对艺术里体现的人生百态,要有胆识和勇气。 不相信吗?在中国艺术中,墓葬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下到地下的古墓里,在其中体验艺术的力量,常常能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种莫名的肃杀之感,似乎看到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而当你站在一幅元代的唐卡面前,那些泛着诡异的蓝绿色、戴着骷髅串珠的密教大神,无不让我们感到从肉体到心灵的震颤。 和艺术发生联系还需要一颗好奇和敏感的心。这样你才不会止步于优美的故事,才能深刻感受到艺术那难以言说的力量。艺术需要敏感的心,反过来,艺术也能培养敏感的心灵。

4

(元)大威德金刚曼陀罗 ,缂丝245.5×209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孟云飞:隐于朝——追忆刘艺先生的风骨与光华

题记:当权力与艺术过度纠缠,当地位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尺,艺术便可能失去其独立品格与批判精神。刘艺先生以其“高位不自显”的实践,树立了一种典范——真正的文化担当者,应以服务艺术、服务公众、服务文化传承为天职,而非将平台资源异化为个人名利的工具。刘艺(1931年1月25日-2016年12月25日)在当...5天前

大写意的三重境界

中国画讲究以书入画,书画相融,大写意画尤甚。大写意画的“写”,则是书法之意,写者,泻也。一如坡公为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是也。郭熙在《林泉高致》有云:诗文书画,相为表里。而方薰亦在《山静居画论》中言: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生命,一幅画,画面里有诗意,画家就有了诗心。中国画如此,大...6天前

艺术个案研究 | 田明杰:“笔墨新韵”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11天前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吴瑞祥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

吴瑞祥,笔名小小丫(木人),中共党员,国家高级书法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喜欢诗书画,书法风格独特,作品浑厚质朴,运笔苍劲有力、灵动,承传统书风有古意有自我。人民日报社有评“一展率真 纵横驰骋 ”现为现代艺术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东方文化艺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礼艺术家”文化强国首批高级...16天前

隶欲精而密:孙过庭书论中的秩序与精神

孙过庭《书谱》中“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的论断,以精炼之语道破书体本质。其中“隶欲精而密”五字,如金石镌刻,于千年书法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意蕴之深邃,远非仅止于技法层面,更指向书道精神与宇宙秩序的深层契合。一、正名溯源:隶体流变与“精”“密”旨归欲明“精而密”之真义,首当正名...1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