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传统,又现代——读卢虓的山水画

文章来源:齐鲁壹点  

卢虓 浅山 270cm×210cm 2017年

近些年,卢虓的山水画创作在图式结构上更显灵活多样的特点。如《凝望》《山隐》《小城之春》《浅山》《清凉世界》《山外山》《生命之树》等作品,都在构图上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卢虓很少使用常见的三段式或纪念碑式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时空交错、构成、平面化来营构画面。在我看来,这既受到现代艺术构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书法篆刻章法的影响。例如《生命之树》,描绘的对象集中于画面中心,上下均留白,很有篆刻艺术那种“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的意味。再如《浅山》将完整的山水画面碎片化,再加以重新组合,从而在视觉上形成既陌生又熟悉的效果。这种构图方式非常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的趣味,将之引入山水画的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章法,体现出年轻一辈山水画家的拓新精神。

但在绘画语言上,卢虓却十分谨慎地停留在传统的程式化中,稍加注意即可发现,无论是线还是墨,她都坚守传统笔墨的规范,比如中锋用笔,造型的符号化,“墨不掩色、色不掩墨”的色墨关系等。因此,无论构图方式如何变化,都能感受到中国画的气韵蕴含其中。卢虓的笔墨很扎实,这在《清凉世界》一作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件作品的线条刚中带柔,静净苍秀,韵味十足。在墨的渲染上,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湿不枯,黑白的对比关系虽强烈但不刺眼,显得温和雅逸。在另一件作品《向阳而生》中,房屋、山石、树木的勾勒和渲染都十分精到,线条的健雅与墨色的通透使得画面古雅秀逸,而构成性的画面结构,又让人感受到鲜明的现代意味。《凝望》也是如此,但有所不同的是,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的笔墨更为厚重,特别是深色的部分,因皴擦而显出苍莽的效果。

对中国画而言,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一直在“中西融合”“国画改造”的时代潮流中努力寻求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方式,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路径。但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新的视觉经验为年轻一代的国画家们提供了再次转变的可能性。显然,卢虓在长期的中国画探索中已经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笔墨特色,而在不断翻新的图式结构中,她的笔墨语言却更加靠近传统。不满足于惯用的创作方式,在创作中不断寻求新的图式,同时仍坚守传统的规范,这是卢虓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的重要原因。

(文/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曾晓明——油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曾晓明(Katherine),1985年6月出生于中国广东阳江,AB型双子座,法律专业毕业。艺术家自幼对绘画抱有浓厚兴趣,酷爱涂鸦,因此尽管她具备严谨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教育,她依然对美的事物怀有热忱,决定跨专业展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的探索,凡遇美好之物皆试图以画笔捕捉。自2016年起正式涉猎油画,至今...22小时前

意象·风骨·心境——陈艾书画印艺术探析

文:何永忠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摘要:陈艾的书画篆刻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既承袭古法,又展现鲜明个性。绘画强调意象表达,笔墨洒脱,色彩独特,构图富有动感,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张力。书法风格兼容并蓄,结体多变,章法讲究空间布局,并融入篆刻的刀法意趣,使线条更具力度和韵律...22小时前

守故纳新——论孙过庭《书谱》"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辩证智慧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人写经残卷上,那些工整的楷书与飞动的草书奇妙共存,恰似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主张的视觉化呈现。这句看似简短的八字箴言,实则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核心密码。当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时,他既承袭了汉魏风骨,又以个人...2天前

以古开今:简论孙过庭《书谱》对王羲之的创造性诠释

初唐书坛涌动着复古与革新的双重浪潮,孙过庭在《书谱》中以独特的方式重构了王羲之的书法形象。这部被后世奉为书法理论经典的著作,表面上是对王羲之的顶礼膜拜,实则暗含着深刻的艺术自觉。孙过庭笔下的王羲之不再是南朝士族的精神符号,而是被重新阐释为书法本体的完美化身。这种看似矛盾的诠释策略,恰恰折射出初唐书法...2天前

孟云飞:王羲之的自信——从孙过庭《书谱》中的“四贤”对比看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审美意趣。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书法家,而王羲之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孙过庭在《书谱》中通过对四位贤能书家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凸显了王羲之的自信与卓越。本文将从孙过庭《书谱》中的四贤对比入手,深入剖析...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