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非遗百姓人物画展,探寻文化深处的灵魂
作为一名摄影人,拍非遗展演,看非遗人物的展出照片,已是司空见惯。而能邂逅一场“百姓非遗、百姓万象”的画展,却是未曾有过的体验。
5月13日,在湖南省文化馆的展览大厅,知名画家袁光若先生“匠心传承·人间烟火”双系列创作展的举行,给了笔者一次画布上面看百姓非遗,以小见大观百姓万象的良机。
袁光若先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普法书画院副院长、长沙黄埔书画院顾问、理事会监事、长沙三亩地画会会长。工作期间曾任湖南省话剧团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原创编辑室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家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剧目奖,1988年荣获湖南省文化厅“岗位成才优秀奖”。
在创作风格上,他长年专注于百姓非遗和百姓万象。对市井百姓这一群体的艺术描绘,成了他不懈的追求与绝活。
当我来到那充满艺术氛围的展览大厅时,这场百姓非遗人物、百姓万象人物画展如同一扇神秘之门,缓缓开启,引领我走进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奇妙世界。
画展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以细腻的笔触、斑斓的色彩,将平民百姓的故事娓娓道来。
“百姓非遗”系列里,花鼓戏《打铜锣》《刘海砍樵》《补锅》《蔡坤山犁田》《张先生讨学钱》《蔡九癫子》等的演唱、锣声和鼓点声,仿佛都能听见。湘剧艺术的表演中,水袖轻扬,眼神灵动,将角色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民间艺人的一招一式,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真功夫。画里耍杂技的后生腰杆笔直,老艺人教徒弟时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门道,让人一看就想起小时候庙会上看的热闹。
这些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在他笔下既有老传统的厚重,又带着活生生的热乎气儿,连道具上的包浆、戏服上的褶皱都透着岁月的故事。
“百姓万象”系列里,修车师傅满手油污、卖菜大娘冻红的脸蛋,都是老百姓最熟悉的模样。而这些画不讲究漂亮,专现生活里的糙劲儿。一位老大爷喝茶的茶垢、一个修鞋匠密密麻麻的针脚,看着就亲切。
他把街头巷尾那些不起眼的营生都画成了宝贝,让观众们突然发现,原来最动人的艺术,就在每天路过的巷口摊位上,在那些非遗老手艺人的一招一式里......
在近百幅展出的作品中,我被一幅描绘皮影戏传承人的画作所深深吸引。画面中,表演者脸上藏着他岁月的沧桑,眼神却透着坚定与执着。他的双手粗糙而有力,其表演动作无不饱含着他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
透过这幅画,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皮影戏传承人一生与皮影戏相伴的时光,他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在画家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
这场“百姓非遗、百姓万象”画展,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和对市井百姓生活缩影的一次深情呼唤。让我对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非遗不仅仅是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文化的认同。
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实则应该放慢脚步,走出忙碌的氛围圈,用心去聆听这些古老传统文化的浅吟低唱,让这种新颖生动、难得一见、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画展,在新时代的人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据悉,本次展览由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联合主办。湖南省文化馆馆长叶伟平与玄木文化创始人徐鑫共同策划,著名艺术评论家彭文斌担任学术主持,展期至5月24日。(乔育平 摄影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