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法教育家蔡民基研究探索创建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纪实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文:何永忠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在中国书法教育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有一位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开拓者——蔡民基先生。

这位从军四十余载的正师职、大校军官,在解下戎装后毅然投身创新书法教育事业,以特有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坚持十多年如一日,带领书法教学团队,深入研究探索,开拓性地创建“一体化书法教育”新体系,为书法教育注入新活力,为创新书法教育做出新贡献,被誉为我国少有的战略书法教育家、研究探索“一体化书法教育新体系”的第一人。

蔡民基先生出生于齐鲁“蔡氏中医”世家,自幼浸润于中医文化、书法文化和孔孟文化之中。由于受这种“三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之他曾深造于国防大学基本系的战役研修班和研究生院军事战略专业,曾系统研究过“一体化新军事理论”,编著出版与未出版的著作多部,这为他后来研究探索“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职时的蔡民基

2009年加入中国书协、后担任北京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常务理事的蔡民基先生,当时是驻地“军民共建”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负责牵头组织“军地两用书法人才”培训工作,从中他看到官兵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学书法,便联想到社会上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书法的情景和社会庞大的需求,并敏锐的意识到:传统的社会书法教育方式迫切需要创新与时俱进,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高效学习的普惠,这篇“大文章”很值得做!从此,创建”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这个概念和课题,在他的脑海中抹之不去。

2011年底,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先后被国家两个部门聘任要职,但他总不忘初心,于2013下半年毅然辞职,在居住的原总后勤部机关院内建立起自己的书法工作室,一头扎进了对“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的研究探索之中。

十多年来,他始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围绕研究探索“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创意,精心进行新设计,并带领团队跟进教学实验,不断完善每个新体系。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没感觉到自己已经退休,而只是觉得更换了一个工作岗位、从事了一项新的事业。”

十多年来,他就是凭着这样的热情和追求,为了这个新的事业,甘愿吃苦奉献,呕心沥血,攻艰克难、砥砺前行,向社会交出一份份散发着“余热”的答卷。

一、探索创建“一体化”书法历史构架新体系

蔡民基先生认为,研究创新书法教育,必须以历史以来的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前提是要准确把握书法的历史定位。于是,他将《世界艺术史》与《中国文字史》相对照,进一步明晰源于“意符文字”的甲骨文,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起源要早于其它“三大古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字),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至今唯一仍在传承的最古老的体系化文字。

之后,他透过《中国历史》看《中国书法历史》,进一步感悟到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从部落“邦国”向真正的国家转型,是上古时代体系化文字形成的根本动力。之后,他收集了我国几乎所有权威的中国书法史教科书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著者们为研究梳理中国书法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但从中也看到这些书法历史的记述,多是以艺术发展脉络为主,并意识到从商代的“巫师”(贞人)到魏晋的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他们的本意和作用主要是为了完善文字体系,同时从审美角度尽力把每个汉字完善的更加美观严谨实用,而中国书法只是在这种“完善字体”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古先人艺术初步觉醒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如郭沫若所说:“东周以后,书史之性质变为文饰,如钟缚之铭多韵语,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亦多作波砾而有意求工……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而古人真正的艺术觉醒,则始于张芝时期的“翰墨之道”。从那时起书法艺术、教育、评论等才逐步兴起。

经过研究,他把中国书法放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并尝试设计出“中国书法一体化历史”构架系统,即以字体为“主杆系统”,以艺术、学术、教育、用具、市场、外交等为“衍生系统”(简称“1+x”系统),从而打破了“书法史”多是“书法艺术史”的局限,为人们拓展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坐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示意图

中国书法史体系示意图

二、探索创建“一体化”书法教育模式新体系

针对“初学书法、基础薄弱”者的实际,他以王羲之学书法“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的著名论断为依据,大胆运用“生产力”原理,创建了“高效奠基”的“两径双成”模式。所谓“两径双成”,即快速入门的途径、快速成才的捷径,实现理论学成,实现实践见成。后延伸为“引入途径、探究捷径,用功求成、运智求成”;“以勤为径、以捷为径,理论学成、实践见成”等多种表述。技术上主要是通过“工程奠基、艺术彰显,一体多通、共用主体”,从而使学书法从“松散型→集约型→智能型”。

通过举办由各种对象参加的“两径双成”书法培训实验班,充分证明运用”两径双成“教育模式进行培训和学习,可显著提高打书法基础的效率。其中,学员们运用他总结出的“八步递进法”学习,可保证不走弯路走直路(即捷径);运用他编著的“两径双成”工程化大型《系列教材》(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进行实训,能快速提高“理性思维、正确结体、独立默写、全面书写、创作展示、鉴别欣赏”等综合能力,在临摹上可收到“日见其形、月见其成、季见其果、年见其功”、的效果。

“两径双成”大型书法教材

“两径双成”教材外形包装(正面)  

“两径双成”教材外形包装(反面)

针对“学过一两种书体、需要拓展”者的实际,他运用军事战略原理,把整个书法视为“战略战术”,把每种书体视为“战役战法”,创建了“高效拓展”的“五三一”教育模式,即“五种书体、三种字型(小字中字大字)、一体化”教育模式,使学书法从“攀登型→扁平型”,显著提高了拓展学习的效率。疫情期间,他组织教学团队连续举办了四期“五三一”教育模式高研班,对这一模式教育进行了反复实验,收到显著效果。就在这短短的几年内,不少学员已经实现了五种书体、小字中字大字都会写,并助力了擅长书体。

特别是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学员自然提高学习站位,善于从全局上看待和把握整个书法体系,明晰各种书体的演变、相互关系、技法转换等基本常识,更加明晰了应该“先学哪种书体,怎样循序渐进,怎样相互借力”等基本方法,较之从单一书体进入学习 ,长期局限于某种书体学习,拓展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书法高研班现场  

高研班上导师正在点评学员的作业

针对“学书法多年、陷入“瓶颈””者的实际,他分析了许多书家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包括许多展览作品,从中感受到这些书家为了创新书法、提高创作水平,大都下了很大功夫,付出大量心血,作品质量特别是“四法”运用能力也不同程度的提高、艺术表现形式有创新,但是,细分析这些作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多大或质的变化,实质是陷入“资源缺乏”的瓶颈。

同时,他通过研究分析认定,汉代末期之前到商代1400多年的早期古典书法,虽已失去使用功能,但书法艺术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块唯一没有深度耕耘的“沃土”、没有尝试开掘的“金矿”。

此外,他还分析了当代艺术家的素质构成,他发现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深入的学习早期古典书法,有些书家几十年只学只写“楷、行、草”实用书体。如果把书法比喻为一棵树,书体只是“书法树”上的分枝,树尚未扎根,更谈不上根植于沃土,树的成长性就难免受到严重影响,艺术之枝上的叶与果就可想而知了。

鉴此,他运用树木生长(人才成长)的原理,设计了“高效提升”的“溯古通今”(即理实合一“双溯古”、“双通今”)模式,使学书法从“截枝育枝型→植树育树型”,可实现书法理论和书法艺术“双突破、双跃升”、并走向“内涵发展、持续提高”之路。

  

字体树

书体树

在胡振民书记和苏士澍主席的总指导下,在连辑院长文化审美、包俊宜主席书法艺术、骆芃芃院长篆刻艺术、蔡民基先生教学组织的领衔下,在十多位名家导师积极参与下,从2024年春节前夕开学到2025年5月份,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首期“溯古通今书法(工程)特训高研班”,对溯古通今书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近60名学员(90%以上从没有学过早期古典书法)通过系统研修学习,不仅初步实现了书法“扎根落地”、“补上学段”(汉代末之前1400年的书法),书体艺术创作拓展、作品内涵更加丰富,而且学习了解了文字的“源流变”,初步做到对书法“知其所以然”,并形成了“古今融合(上古书法与“今草”之后书法)、互鉴开新”的理论实践“双优势”,收到“蓄力待发”与“跨越发展”双重效果。

 

古典书法分期示意图 

上学经历示意图,没学早期古典书法,犹如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在教学中,他主导创建的理论与实践”双溯古、双通今”方法体系,可形成了“古今融合、互鉴开新”的联动机制,对其它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导向和启示意义。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为“双创翰墨教育”题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为“中国书法一体化教学”题名,并为“溯古通今书法工程”题词

以上“三个转型教育模式“的探索创建和实验教学,充分证明了“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而“溯古代通今”书法集“高效奠基、高效拓展、高效提升”为一体,实现了新的升级。

前瞻未来,溯古通今书法教育、书法艺术、书法文化,是培育新时代 复合型书法职业人才、提升社会书法艺术水平、赓续中华文脉的必然选择,”三位一体“”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呼之欲出。

2025年3月,中国秦文研究会“伯乐识良马”,依托“溯古通今书法教学团队”,正式成立了“中国秦文研究会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专业委员会”,既使教学团队实现组织转型,而且为实施这一系统工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中国秦文研究会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在中国秦文研究会联合十多个协会和单位于2025年5月31日在京举行的“溯古通今书法工程启动仪式”上,活动组委会将向各行业有代表、有影响力的单位规模捐赠甲骨文作品,旨在引导广大观众乃至每一个炎黄子孙充分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是“同生于一个文化之根,同源于一个文化血脉,同传于一个文化基因”,应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稳定大局。这样的新举措,在我国文字、文化、书法历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然载于史册。

  

中华民族大团结

对蔡民基先生领衔创建的书法教育新模式,许多领导、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给予高度评价。其中,中宣部原副部长胡振民,中国书协原副主席、顾问李铎,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现任主席孙晓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等一百多位高层领导和名家名师,为其和团队题名或题词勉励。

  

著名书法大家李铎为“两径双成”教育题词并与蔡民基合影

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在为“两径双成”教育题词、为教材题名后,语重心长的对蔡民基说:“你做了我们这代人想做而没有做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告别时,李铎老人家叩着手说:“民基,两径双成,我赞成!”

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教授鼓励蔡民基探索创新社会书法教育

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教授对蔡民基先生说:“你研究创新书法教育的方向、路子和方法都是对的,搞书法教育必须讲究效率,讲效率才有活力,人们才更容易接受教育,我支持你!”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为“两径双成”教育题词

三、探索创建“一体化”社会书法教育推广新体系

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蔡民基先生带领学院教学团队,深入研究社会书法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并创意策划了中国书法“助农振兴、助师执教、助老圆梦、助残创业、助学成才、助兵强能、高端育才、名师扶星、翰墨社区”等九个系列工程。他在职期间和离职后,亲领教学团队先后组织了七个工程的教学实验和推广,使很多人实现了从“书法爱好者→书家→名家”、从“书法爱好者→教师→名师”的转变。其中,所组织创建的书法教育村工程、书法助残创业工程、名师扶星(亚铃模式)工程等,被誉为“开先河”之举。

  

书法学院组织创建我国 第一个书法教育村  

书法学院组织创建我国第二个书法教育村  

书法学院组织“名师扶星”书法特训营  

书法学院连续组织举办五期“书苑点睛高研班”,培育高端书法人才  

在唐山连续举办三期书法助残创业公益培训班、一期公益高研班

四、探索创建“一体化”榜书艺术创作新体系

榜书艺术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社会需求大,创作难度高、求学书者多。擅长基于小字、中字、大字的五体榜书艺术的蔡民基先生,把培育榜书艺术人才视为自任。

为此,他系统研究中国榜书的发展史,围绕如何创新榜书艺术、培育榜书人才,在多期培训班、高研上授课宣讲。特别是他探索创建的“五因(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文)而作”的艺术创作体系,力倡榜书文字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积极适应社会书法多样化需求,力避“不分书写内容,艺术表现雷同”等问题,并针对所谓榜书乱象,引导学员明辨是非、提高审美能力,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倡导维护中国传统榜书艺术的尊严,对广大学员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书法有道、法、术三种境界。多年来,蔡民基先生虽然把主要精力用地研究中国书法的“道”与“法“上,但其”术“也有专攻。其作品曾参加或应邀参加中国书协等主办的国内外书法展150多次、获奖和殊荣50多次,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全国30多个重要场所和文博单位,以及3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贵宾收藏,还应邀为国内近百个书画院、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文化场所题名或题词,广受欢迎和好评。

采访蔡民基先生,是一个受启发、受教育的过程,自然也引发我很多的思考。

我认为,他所研究探索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新体系,是当代书法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不仅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导向性等鲜明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启示性。特别是他将战略思维、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从历史认知到教育模式,从艺术创作到社会推广,涵盖了书法艺术的多个维度,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认为,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非常需要“一体化”的系统性思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需要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蔡民基先生创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新体系,不仅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更探索出了传统书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蹊径,可使后来更多人受益。

……

展望未来,随着“溯古通今书法工程”项目的深入推进,我们坚信其“一体化书法教育”理念和创建的一系列的新体系,必将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这些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十多年来的探索创新,已经超越了书法教育艺术本身,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典范之作。

蔡民基书法:  

为青岛医君馆题 

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题的活动主题 

为中央电视总台军事频道系列片题名

蔡民基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常务理事, “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历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书画院执行院长、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创始人)、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榜书艺术委员会党组书记等职。现任中国秦文研究会溯古通今书法工程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委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委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榜书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多所高校特聘教授;曾多次担任全国榜书大赛、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评委。

曾先后在解放军原济南军区和原总后勤部机关工作三十年,后担任某部正师职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大校军衔;曾两次读研,撰写出版多部“新军事”等著作,在各种媒体发表各类文章上百篇;系全军“四会”优秀政治教员,中国军事学会会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者何永忠简介:

笔名任柯,文化学者、艺术评论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文化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五千年动画文化工程促进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军旅书法教育家蔡民基研究探索创建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纪实

文:何永忠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在中国书法教育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有一位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开拓者——蔡民基先生。这位从军四十余载的正师职、大校军官,在解下戎装后毅然投身创新书法教育事业,以特有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坚持十多年如一日,带领书法教学团队,深入研究探索,开拓性地创...3天前

艺术个案研究 | 柳晓康:“墨香中的古韵传”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3天前

《辉光日新》——中国美术的中流砥柱 · 杨进民

杨进民Yang Jinmin1956年生于陕西蒲城,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原解放军总参美术创作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等重要美展,并获1998年、2001年、2003年中国美术...3天前

艺术个案研究 | 周嗣铨:“书法的温度”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3天前

刘开永 :画笔讴歌 · 美丽中国主题报道

刘开永,字墨白,静水轩主,先后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主题展览创作高级研修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花鸟画高研班,工笔、大、小写意兼攻,钟情大写意画猴,安徽猴画艺术代表人物。艺术历程:1996年在淮北工人文化宫成功举办个人画展;2016年在安徽宿州成功举办“灵猴献瑞”百猴画展;2020年在江苏南京云谷艺术馆成功...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