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昆仑石刻”涉及书法史的一个常识性问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大礼

【学术争鸣】

单纯地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昆仑石刻”,最直观、最简明与不可更易的信息就是文字本身。其中涉及书法及书法史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有必要讨论,对于秦篆(小篆)、斯篆、秦诏版、缪篆、玉箸篆等书风的更易,确实需要进行更精确地辨析与考察,弄清篆书书体演变的历史真实,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关于“昆仑石刻”书法问题的讨论,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发表了意见,若干问题已经基本理出头绪:一是石刻书体属于小篆且书写水平一般;二是对用字有“统一”与“不统一”两种结论;三是石刻中“皇”“陯”“五大夫”“廿七”等有特殊形态的字,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笔者认为,第一,“昆仑石刻”所用的秦篆其实是玉箸篆,并非秦小篆,也不是秦统一后颁布的标准体,通常称“斯篆”。此前的诸多文章称之为“典型的秦篆”,明显是由于缺乏书法史常识,无法对篆书字形字态进行精准辨析的笼统表达。第二,真实的秦小篆、斯篆与后世定义的玉箸篆形象区别颇大,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差。第三,“昆仑石刻”的书法蓝本恰恰是玉箸篆体的峄山刻石,略具书法史常识者可以轻松判断,称石刻文字“字形统一”,正是缘于石刻使用的蓝本,而主张其“字体不统一”,是在书法学习训练基础上对石刻文字进行专业辨析过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需要厘清有关秦篆的书法史常识。小篆一直是秦地通行的文字,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即以小篆“或加省改”作为文字标准颁行全国,因范本出自李斯等人,故后人也称之为“斯篆”。小篆、斯篆一脉相承,从字形看几无差别,是原始“秦篆”的正解,也是“书同文”之后“小篆”的国标。另外,根据文字运用的不同场合与需求,官方通过法令归纳公布了八种常用字体,即“秦书八体”,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可见除官方场合使用标准体式的小篆之外,于符节、印章、牌匾、兵器、简牍等都有各不相同的应用书体,如果不同写法混用于小篆文本中,也是“字体不统一”的硬伤。

峄山刻石传为秦代李斯所书,然原石早毁于北魏,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是宋代徐铉摹本,是依据唐代篆书家李阳冰本的再创作,碑文为玉箸篆,是唐宋人对秦篆的理想化重构。

我们有必要把秦篆与玉箸篆作一简单比较,来认识两种字体存在的时代落差。

先说秦篆,根据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可以清楚地看到秦篆线条并非等线体,而是有起收笔动作;篆字结构有动势,并非字字平正均匀;行笔有粗细变化,具有书写的韵律和古朴的风格。再说玉箸篆,以峄山刻石为例,强化了篆书线条清、匀、净的笔法特征,起收笔藏锋无痕,均匀若等线体,体现了极端理想化的审美。篆字结构几何化、空间分割完全对称,失去书写感与流动感。因此,峄山刻石是唐宋人用“玉箸篆”理念重构的秦篆,而非秦代篆书的真实面貌。

“玉箸篆”一词首见于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是唐人对前代篆书所做的风格归类。在篆书主流的秦汉时代,并没有这个提法与代表这种书风的传世作品,反而在篆书式微的唐代,名声显赫的篆书大家李阳冰就是以玉箸篆享誉天下的。唐宋以降,篆书早已退出日常使用领域,除碑额、志盖、印章外,偶用篆文还经常出现讹误,能够识篆、书篆的专家越来越少,故成就了李阳冰及玉箸篆的辉煌时代。唐代吕总《续书评》称李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正是对“玉箸篆”风格的形象描述。李阳冰曾经自夸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以斯篆书法传承者自居,也恰因李阳冰自认是秦篆的传承人,故唐宋以后峄山刻石摹本被奉为“秦篆正宗”,进一步混淆了秦篆与玉箸篆的时代差异,固化了大众的错误认识。其实,较为客观地评价来自知名书法家沙孟海,他表示,李阳冰自称“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实则开创了唐篆新格,非复秦人面目。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明了以峄山刻石玉箸篆摹本为蓝本的“昆仑石刻”,根本不可能是秦刻,其篆书实为玉箸篆,正是唐宋人对秦篆的审美理解和改造,将之与秦篆混同,实为艺术史传播中的常见误区。类似的古代石刻遗迹还有河北的坛山刻石,传为周穆王所书,“吉日癸巳”四字篆书摩崖,经后人凿下佚失,目前仅存拓本,在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中皆有著录。此拓亦是以玉箸篆书就,故赵明诚以其“仍类小篆……必非穆王之刻石也,殆亦因穆天子传而附会之欤?”

如果有人问,“昆仑石刻”因选择了玉箸篆,不符合秦篆石刻的法度规制,不被认定为秦代石刻的话,那它会不会是唐宋以后的托古之作?个人认为也不存在这种可能,否则那些处心积虑的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蔡大礼,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京华印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昆仑石刻”应为秦代刻法与书风

【学术争鸣】作者:冯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现在披露的照片来看,“昆仑石刻”以单刀平铲方式刻就,文字在字法、字形上规范合理,整体章法布局错落自然,并结合同时期石刻、诏量、玺印、陶文等不同类型秦文字作品综合考察后,我认为该石刻的刻法为秦汉时期的普遍刻石方式,...1天前

谈“昆仑石刻”涉及书法史的一个常识性问题

【学术争鸣】单纯地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昆仑石刻”,最直观、最简明与不可更易的信息就是文字本身。其中涉及书法及书法史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有必要讨论,对于秦篆(小篆)、斯篆、秦诏版、缪篆、玉箸篆等书风的更易,确实需要进行更精确地辨析与考察,弄清篆书书体演变的历史真实,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关于“昆仑石刻”...1天前

艺术的倔驴 ——了痕

湘潭地面蹦出个刘铁城,上南岳做了居士,自号了痕。名儿透着禅机,如他刻印——刀走石崩惊雷雨,收锋唯见清浅痕。八四年生的汉子,湖南工大美术系滚过泥,又规规矩矩给邵岩、曾翔、李强、陈小奇、蒋冰诸公执弟子礼。如今京城靠笔墨石头吃饭,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京华印社社员、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齐白石纪念...1天前

中国文人与琴棋书画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文人的定义,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定义。何谓文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有学历,有知识,高文凭,是文人吗?其实,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文人。在中国文人的定义里,只有三种人,可以规格为真文人。其一,真性情(等下会谈到),真正的文人,首先,他一定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做作,不世...1天前

写实油画《最可爱的人—甄贺仍先生像》入选普通高等美术学院教学素材

《甄贺仍先生像》人民形象创作学术组合作布面油画80cm×60cm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后来者的道路。近日,一幅题为《最可爱的人—甄贺仍先生像》的写实油画作品,凭借其精湛的技艺、深刻的内涵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艺术语言的独特诠释,在艺术界与教育领域引发了广泛赞...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