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一位非遗传承人手里,一片普通的叶子可雕万物,而且揉而不烂,他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又有怎样的故事?
8月10日,记者沿着信阳市平桥区小桥胡同的青石板路,穿过挂满藤蔓的青灰色砖墙,行至胡同深处,一扇木门隔开了喧嚣——这里就是平桥区非遗传承人李昊的工作室所在地。
推开木门,李昊正俯身于工作台前。阳光斜洒,他指尖捻着一片薄如蝉翼的叶子,刻刀游走,细微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清晰可闻。木桌之上,李昊正在做着“福”的最后一笔,收锋处,刀尖轻提,一个圆满的“福”在叶脉间悄然落成。
叶雕之美,源于千锤百炼的淬炼。据李昊介绍,一幅叶雕作品需经历采摘、清洗、浸泡、发酵、摊晾、蒸煮等多道工序,其中单单蒸煮这个工序里面,就有“三蒸三煮”,还需要反复晾晒六次,再经中草药蒸煮,最终达到“薄如蝉翼,质地如绢纱”的境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在树叶上作画,李昊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技艺。他的“画笔”不是传统刻刀,而是各式毛刷和雕刻笔。“叶片上各种图案,全靠笔锋变化来勾勒、晕染、雕刻。”他解释道。正是这种苛刻的工艺导致叶雕成品报废率极高——在几万片叶子中仅能挑出三四十片。
挑选到了合适的叶片和工具,仅仅是开始。“最难的是‘融入’这片叶子,”李昊眼神专注,手指摩挲着树叶上细如发丝的叶脉,“它的弯度、厚薄,特别是这独一无二的叶脉走向,都是创作时必须精准把握的。创作时,需要把心中所想的图案和叶片的特性结合在一起,方能下笔。”
叶片薄脆如纸,一刀不慎,全盘皆输。每一件叶雕作品都要经历几万甚至十几万次的雕琢,方能见其型,达其意,传其神。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展架上的每件作品皆是来自时光的沉淀。正说着,李昊轻轻拈起一幅名为《林深时见鹿》的作品,向记者展示其精妙。画面中,几头灵鹿隐现于蓊郁林木之间,光影斑驳,意境幽深。最令人叫绝的是鹿身上那几处柔和的光斑与林间洒落的点点碎金——它们并非李昊刻意雕琢,而是这片叶子被阳光灼伤后留下的天然印记!
李昊将这幅作品递过来,“用手揉捏一下,揉而不烂!”记者先是心里一惊,用手揉捏,叶片在手心蜷缩又舒展,能听到焦脆的“沙沙”声,小心翼翼地摊开掌心——竟然完好如初!这神奇的“薄如蝉翼,质地如绢”,正是叶雕的“精髓”所在。
李昊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人物肖像、山水画卷、纪实场景等诸多不同主题,十余年来,他已创作数百幅叶雕作品。“单纯去迎合市场,雕些不知所谓的东西,是对传统技艺的污染。”对李昊而言,每一片树叶都是有生命的,每一幅叶雕作品都是物与心的深刻对话,每一幅叶雕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
展架正中央,一幅焦裕禄像格外引人注目。“从小我就是听着焦裕禄书记的故事长大的,这是2024年3月创作的,根据焦书记一幅非常著名的照片复刻的。”李昊说,这不仅是技艺的攀登,更是对伟大灵魂的致敬。
更令人为之称奇的是,一幅“双生”叶雕作品,依据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意,“为寻找一对双胞胎叶子,前后经历三年半!配比太难了!”下刀时,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心,又刻了三年多。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创作出这幅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少见的“双生子”叶雕作品。
每一片叶雕有故事,它的创作者李昊亦然。“2008年,在山西太原晋祠,我第一次见到叶雕,”李昊回忆道,眼神依然透着当年的震动,“薄薄一片叶子,竟能雕出那样瑰丽的世界!简直是巧夺天工!”自幼习画的他,瞬间被击中。此后,他四处搜集资料,潜心钻研,开启了十余载的“叶雕梦”。
2018年,李昊的工作室落户小桥胡同,成为最早入驻这里的非遗匠人之一。他不仅是入驻者,更是擦亮小桥胡同这张文化名片的功臣之一。“这里是非遗的传习基地,让周边的居民、小朋友们可以在闲暇时间来到咱们胡同来参观体验,感受我们非遗的魅力。”
如今,李昊的足迹早已从传习所延展至更广阔的天地,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将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面向未来,更是心怀宏愿:在“创新不守旧,传承不忘本”的信念下,他将持续培养更多手工爱好者,创作出有灵魂香气的非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