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浩瀚世界里,法号清无承载着独特的意义。清无法师说:“从佛教来讲,从禅宗来讲叫出淤泥而无染,清净无染,所以我出家以此为号,这个号是对自己的心性体悟。”他的人生轨迹与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展现出一幅独特的修行画卷。
笔墨见禅意
清无法师,法名真常,字大旻,号清无,祖籍山东曲阜,是孔子第七十一代后裔。清无法师从小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是先天性的对这书法有特别的感情,所以从小也学习书法,研究书法”。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书法的热爱促使他不断探索和学习。在古旧书店中,他偶然看到了弘一大师所写的经文,“一看这个字当中就透出一股这种清净超脱,与翻本书法、碑刻书法起有明显的不同,有一种特别摄化人心的这种超脱之气”。正是这次邂逅,让清无法师对弘一大师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而研究弘一大师的生平,最终影响了他出家的决定。
清无法师编撰的《弘一大师墨宝遗珍》样书
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书画同源,书法跟绘画,它作为文人高僧修行过程当中的一种表达,有着净化人心、引人入道的潜行性”。
中国的书画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佛教高僧在书画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我们佛教高僧在历史上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数不胜数,例如隋朝的智永禅师、唐代的怀素、近代的弘一大师都在中国书法史历程中添加了璀璨一笔,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弘一大师早期魏碑体风墨宝 清无法师供图
弘一大师的一生,是清无法师常常提及的。弘一大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经史子集、文学、音乐、书法、篆刻、绘画、教育都是全才”。赵朴初老居士曾用两句诗评价弘一大师的一生,“无尽珍宝共世眼,一轮圆月映天星”。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艺术追求。
弘一大师墨宝 清无法师供图
书法对于弘一大师而言,是修行的一个重要途径,“书法不单单是一门艺术,它包含了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宇宙天地万物,人生缘起、宇宙缘起,宇宙万物生成的原理的一种认识在里面”。而清无法师在研究弘一大师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书法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弘一大师墨宝 清无法师供图
在艺术追求上,清無法师认为中国画与西洋画有本质区别。中国画强调“形神兼备”,注重对人物精神和气质的表达,而西洋画则更注重写实,以真实的人物为模板进行创作。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弘一大师在年轻时也曾赴日本学习西洋画,“他是怀着理想去的,所以在日本去拜了一个西洋画的美术老师,学习西洋的水彩油画”。然而,在学习了西方美术之后,他最终选择回归中华文化,因为中国画所蕴含的“道气”和精神境界,是对宇宙万物根源的理解。
李叔同(弘一大师)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中国最早的人物画,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他画中的曹植以及洛神的人物形象都是他想象出来的”。清无法师认为,西洋油画虽然写实,但缺乏中国画所蕴含的审美内涵。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
清无法师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佛教精神的领悟。他相信,书画艺术能够净化人心,引导人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清无法师鉴赏书法作品
正如他所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怀着崇敬之心,去爱护它、去鉴别它”。就像清无法师给华艺元界的提字“拈华指归,明心见性”一样,在这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科技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和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而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清无法师为华艺元界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