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黄杨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虞金顺的抗战题材新作《还我河山》雕刻完成。昨日,记者有幸第一时间在乐清柳市虞金顺艺术馆近距离目睹了这件作品。
作品《还我河山》。郑剑佩/ 摄
虞金顺手握刻刀,在黄杨木上刻画出最后一道纹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民同心、奋勇杀敌的场景瞬间鲜活起来——这件长达50厘米、高72厘米的大型乐清黄杨木雕作品《还我河山》,主题鲜明,气势宏伟,形象生动,传统与现代感交融。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女民兵也是敌后抗日的重要力量。该作品以八路军、女民兵等形象作为代表,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生动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壮阔画面。人物背后写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行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入云,纪念那些为民族独立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用艺术语言告诉后人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为创作这件作品,虞金顺花了两个月,潜心钻研、精心雕刻。作品中高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虞金顺告诉记者,这个创作灵感来源于《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调,表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敢于血战到底的可贵精神。于是他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就采用了这首歌中的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来展现全民抗战“还我河山”的磅礴气势,作品下方的日军盔、帽等细节,则隐喻抗战取得胜利,日军丢盔弃甲逃跑的场景。
在他看来,创作需要沉下心来,耐心打磨。正是这种专注,让他能够为作品植入灵魂。作为一位老党员、退伍老兵,虞金顺对军队有着深厚感情。他看抗战电影,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用木雕艺术呈现抗战那段烽火岁月。
用艺术记录伟大时代,虞金顺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虞金顺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不断地在艺术上追梦。”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他萌生创作“中国梦”系列作品的念头。历时十多年,他创作了100组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变化和老百姓的生活景象。其中就包括多件抗战题材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红色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因材施艺,表现形式多样,红色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