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妙趣得自在——冯晓京“中雁艺术博物馆”两周年记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叶文杰

中雁荡山艺术博物馆(简称“中雁艺博馆”)“开馆”忽而两周年了,我起了个小心思,好好地去探个究竟,做个梳理,看有哪些里外得失,有什么酸甜滋味。

靓丽的成绩单

两年里,我始终关注着中雁艺博馆的动态,也时常带客人或朋友光顾中雁艺博馆,把它作为一个窗口,看“富裕后乐清人的活法”。

回首盘点时,过往的点滴信息,逐渐化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搭好平台。博物馆开馆后,冯晓京紧锣密鼓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建于1985年的老房子翻新改造,做为瓯窑非遗工坊用房,用于制作和烧制瓯瓷的体验馆。

ddmskaiwqoz5obxtlo.jpg

“我的初衷是,传承瓯窑文化,并以窑养馆”,冯晓京快言快语,“瓯窑传承是心愿,以窑养馆是现实”。

我想,馆是陶瓷艺术的展陈,窑是瓯瓷作品的生产。这一静一动,一个着眼全国陶瓷艺术的展示,一个基于本土陶瓷的创作,相得益彰。

艺术交流。我觉得冯晓京搭建馆窑平台的独特之处在于,促进了艺术交流。他积30年收藏和交游的人脉,常“有朋自远方来”。我参与接待过的艺术家就有乐震文、王驰涛、汪开潮、叶可思和近僧等。

他们不仅来乐清看山海,还与文艺界人士切磋琢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晓京作为策展人,全身心投注其中,引进举办了“瓷韵高致”主题的汪开潮、叶可思陶瓷艺术作品展。这是乐清首次陶瓷艺术作品展,一时好评如潮,观者如云。

来自省内杭州、温州和乐清的艺术家和专业人士,或组团或个别来馆参观和创作,更是数不胜数。我曾开玩笑地说:至少乐清的书画爱好者们,基本上都在馆里窑里尽兴地“玩了一把”。

研学体验。瓯窑体验更是让市民喜欢,“到冯晓京那里玩泥巴”,一时成了一句口头禅。

除了来馆玩,冯晓京还与市非遗馆、周昌谷艺术馆等联合,设立瓯窑市区体验点。还去白石三月初十市集、雁荡山迎春市集、市民文化节现场“摆摊”。

我常去“探摊”,体验半日摊小二生活。每每看到小孩们跃跃欲试,或专注于陶艺创作,就会心生欢欣,觉得冯晓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开馆两年,参观访问体验的人数逾4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修炼自我。“我要苦练内外功”,冯晓京深知自己半路出家,“要想玩得好,我得提升专业素养,要有一身硬功夫”。

他参与文博研学指导师、陶瓷产品设计师、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等课程学习,始终孜孜以求地修炼内外功。

ddmskxq9kjvc7gtvul.jpg

他好学勤练,坚持书画、陶艺创作,研发文创产品。2024年系列荣誉纷至沓来。文创作品《忆江南》《龙行盛世》荣获省级银奖。获邀参加第四届全国陶瓷书法作品展,作品“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刻字版被景德镇陶瓷学院收藏。

冯晓京还成了温州乡村工匠,并参与浙江省乡村美育导师培训。中雁艺博馆也成为第二批省级乡村博物馆。

在我看来,不论是口碑、所得荣誉,还是社会效益,两年里中雁艺博馆可谓声名鹊起,成了中雁荡山文旅的一张名片。我时常称冯晓京是个“成功人士”。

我的两个困惑

我与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的卢瓯武先生,曾谈及日常运营的经费来源,他只是轻描淡写:子女孝敬。

雁南左舍是个条件独一无二的庄园型民宿,余供益给我的一贯说法:情怀而已。

民宿与博物馆同属“文旅家族”,由此我想,在中雁艺博馆风生水起、声名鹊起的背后,是否也有资金或其他方面的困扰?它的经济效益如何?“以窑养馆”的愿望是否达成?

我把疑问给了冯夫人。她实话实说:“这是个烧钱的活儿,最大的问题是入不敷出。”她还补充一句:“情怀也要适度,得看实际境况。”

但冯晓京对博物馆似乎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和说法:

“瓯窑和艺博馆现在还处于初创,还需各种资金投入。做博物馆原本就以社会价值为追求,鲜少赚钱的。”

“情怀只是种说法,说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也可。在政府可支配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社会组织的活动或村里的修桥补路等公益,企业家应该承担责任。”

我就此请教赵乐强先生,他沉吟片刻,“归根到底还是个市场问题,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培育问题”。

作为乐清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笑一对此深有感触:“乐清人买作品觉得没面子,宁可花一万块钱请你吃顿饭,得到价格5千元的作品。这是乐清特有的怪象。”

确实,我就是个典型代表,到菜市付钱买菜,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对文艺演出、书画作品等,很少自掏腰包去观看或消费。我相信,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宁可请客吃饭,也不谈价钱。谈钱就俗了,还伤感情。

画家刘德水告诉我,制约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大众对“艺术品属消费品类”的认知尚未真正建立。要扭转这一认知,关键在于引导——这需要各界力量联动发力,尤其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与宣传。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晓京的不易,他面对的是烧钱的活、熟人或人情社会和不健全的艺术品市场。

与此同时,我产生了对收藏的另一种看法,觉得凡事要适度,收藏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病。兴趣爱好的另一种表述是痴迷、癖好和上瘾。这“痴”“癖”和“瘾”都是带病的字。

冯晓京孜孜于陶瓷艺术品收藏,其实是一种“病”,并且病得还不轻,身不由己。他虽自命其书斋为“愚省阁”,也确实省过愚,但其愚甚顽,难改。我很少再去中雁艺术博物馆,恐自己的想法,会给冯晓京添堵。

ddmslnmew7e2klitc1.jpg

这种“痴癖瘾”的看法困惑了我大半年,才慢慢地自己走了出来,它是一种“病”,可何尝不是一份“情”啊。

“情至痴时方始真”,痴毕竟也是真情的起点。我想,无论对人或物,只有当我们对ta有了一份真正的懂或理解之后,而依然痴心不改,一片痴情才能转变为款款深情。

无疑,冯晓京对他的陶瓷艺术有一份很深的懂,有一份很深的理解,所以有一份很深的爱。

我叫他“冯知己”

我试着拉长镜头,仔细梳理冯晓京30年的收藏经历和现在的生活,对他似乎有了一份新的理解。

他原本是个商人,沿着那时候乐清人由供销员而代理商的轨迹,从事电器贸易。但在商务活动中,他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并开启长达30年的收藏历程。这是他的一个新领域。但相较电器贸易而言,最初属于业余的兴趣爱好,只是“餐后甜点”。

但别小看了这份“餐后甜点”,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决定回乡创建博物馆,随着电器生意有儿子接棒,它逐渐转变成了冯晓京的正餐。

这个转变,冯晓京用了30年。

这30年,他的日常生活,谈论的话题、接触的人事、身处的环境,都与文化艺术有关。他不但建起了一馆一窑,融入乐清和温州的收藏、文艺等社会组织,担任理事、副会长等职务。他的身影还时常活跃在公益活动现场,捐款、捐作品,或讲课、担任策展人等。

他还试水“学厨”,随华师大教授学习古文字,随乐震文等名家学习书画创作,随汪开潮等学习陶瓷制作……他博采众长,勤学苦练。

“我经常会写字画画到深夜到凌晨,沉浸其中,全然忘记了时间。平常喜欢一个人待在馆里,与藏品相处。每每出差回来,不管多晚,都要在窑馆转一圈,与藏品们见个面,说会话。”冯晓京说。

可以说,随着博物馆和瓯窑的创建,这“餐后甜点”彻底成了冯晓京的正餐,至于电气工程,则退居“业余”。

不知觉间,冯晓京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已是冯晓京的主要日常。虽然他名义上依然横跨“艺术”与“商业”两界,但艺术无异是他愿意承认和从事的主业。

我觉得冯晓京是个深情的陶艺追求者。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实体企业,没有一个高科技企业”,对此我的理解是,冯晓京的这份追求,是一种弥补,也是一份自我实现。

ddmsm3mrv0o9vcah37.jpg

陶瓷是艺术,也是科技。科技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创造,也是情怀。这份追求,更是精神价值层面的追求,不关乎成败,或超越世俗所谓的成败。

在追求中,他用他的想法、看法、做法、活法,如同用一砖一瓦,铺设他的道路;如同用一凿一斧,雕塑出他的“自我”。从此,他是“冯自己”,开启了“心怀妙趣得自在”的活法。

追求者永远年轻,永葆青春。赵乐强先生曾说,冯晓京是个葆有童真的人。无论对陶瓷艺术,还是日常待人接物,他都是一个率真、诚挚、本色的人。

我懂他了,叫他“冯知己”,也祝福他,一路奔赴“心之所向”,怎样都值。


责任编辑:娜兰

最新推荐

尘封80载,张大千敦煌考察手稿首次全貌公开

由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凯潜心编著的新作《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日前在天府书展正式发布。200余幅高清影像,70万字编著内容,首次全景式公布了张大千1941年敦煌考察的原始笔记手稿,为敦煌学研究揭开了尘封的历史帷幕,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手稿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其纵23厘米,横35...16小时前

心怀妙趣得自在——冯晓京“中雁艺术博物馆”两周年记

中雁荡山艺术博物馆(简称“中雁艺博馆”)“开馆”忽而两周年了,我起了个小心思,好好地去探个究竟,做个梳理,看有哪些里外得失,有什么酸甜滋味。靓丽的成绩单两年里,我始终关注着中雁艺博馆的动态,也时常带客人或朋友光顾中雁艺博馆,把它作为一个窗口,看“富裕后乐清人的活法”。回首盘点时,过往的点滴信息,逐渐...2天前

最全国宝集结!广东外贸千年大展22件国家一级文物先睹为快

珠江潮涌,帆影千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10月15日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甄选来自全国各大收藏机构超200件(套)文物珍品,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为观众揭开广东千年外贸史的历史全貌,以历史经验...6天前

徐澄:物随心转,境由意生——禅意书画的引领者

“禅意不是佛像、不是经文,而是不可言传的内心觉悟。”面对访谈,徐澄开宗明义,直击肯綮。一如在他的画作中,荷花常以枯墨晕染,背景留白如镜,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空灵意境。这种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源于他对禅宗“无相”的体悟——不拘泥于形式,而是让笔墨随心性流淌。他坦言,当下许多“禅意书法”停留在表象呈现,将佛...6天前

大美榆阳 陕北之窗 第四届国际书画摄影艺术周隆重启幕

当黄土奇观邂逅艺术瑰宝,一场文旅交融的盛宴隆重启幕!第四届国际书画摄影艺术周启动仪式于2025年10月13日在榆林榆阳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主场馆举行,来自榆阳区领导及文化艺术界嘉宾二百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榆阳区副区长惠生卫致欢迎辞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先生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鲁湘先生李可染画院麻黄梁创作研究院...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