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版画艺术家王炜先生编著,项歆妮翻译的《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以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青年木刻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围绕抗战进行的艺术活动,全书收录200余件木刻版画、历史文献和近40篇介绍木刻艺术家及讲述其在抗战时期艺术交流的相关事迹的文章,旨在通过经典版画作品,歌颂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美术》邀请王炜详细解读《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并深入探讨他眼中的抗战木刻精神与艺术家群体故事。

《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
编著:王炜
译:项歆妮
责任编辑:李安琪
(文末留言有机会获赠书)
《美术》:王炜先生您好,祝贺《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的出版,能否谈一谈这本书出版的契机和初衷?
王炜:2025年最新出版的《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一书,是2023年出版的《木刻青年——新兴版画的开拓者》的姊妹篇。我在《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有提及:“抗战木刻是由一群木刻青年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要讲抗战木刻,就必须讲木刻青年,这个事业是由人干出来的,不是大风吹出来的。”作为一个“版画二代”,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和木刻版画的先驱们对话;这两本书是我对新兴木刻运动这一段历史的回顾与感悟,希望通过研究和创作,继续传承老一辈版画先驱们的木刻精神。
中国新兴木刻是由鲁迅倡导,至今发展不过百年时间。最早是鲁迅在出版物上推介柯勒惠支、麦绥莱勒等欧洲版画艺术家,带动了中国青年版画家们的学习与创作,很快青年版画家们意识到艺术不能“戴着镣铐跳舞”,认为版画创作要实现木刻艺术的民族化,摆脱外国版画的影响,强调艺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落实的最好的是延安,延安为艺术家们创造了有利的创作条件,很快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木刻版画艺术,为解放后的版画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这本书中,李桦、力群、彦涵、王琦、古元等木刻青年群体之外,我也将王式廓、石鲁、罗工柳、黄永玉等艺术家定位为“木刻青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都正二三十岁,木刻精神对他们一生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即使他们后来的创作不以版画为主,但这种精神仍然存在。

石鲁《打倒封建》 木刻版画 31.9cmx21.9cm

罗工柳《李有才板话·插图两幅》 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美术》:能否分享您认为的“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王炜:关于“木刻精神”,我概括起来有三点: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虽然他们这个青年群体的经历不同、生活不同,各自都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都非常令人钦佩。木刻精神不是以创作风格论,而是一个群体,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并通过一种精神内核带动创作。显然,今天的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我最想向今天的青年人传递的启示是:木刻版画的精神内核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我对黑白木刻更加偏爱,木刻版画是黑白的碰撞,是光明与黑暗的厮杀;木刻版画是刀与木的碰撞,留下灵魂的刀痕,散发出木质的芳香。”不要以为木刻版画就是象征刀枪,我认为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是有文学性的,鲁迅那么酷爱木刻版画,版画艺术和文学诗性密不可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文学书籍上都有木刻版画,比如版画家陈烟桥就为丁玲的文学作品《母亲》作过插图。

1946年,在鲁迅墓前合影。前排右起:余白墅、李桦、王麦秆、汪刃峰、陈烟桥、王树艺;后排右起:杨可扬、戎戈、史良黻、丁正献、章西厓、郑野夫、王琦、吴平、陈珂田、邵克萍。
《美术》:您强调版画艺术语言和文学诗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您也提及鲁迅对版画的关注也与此相关,能否详情谈一谈您对此的观点?
王炜:探讨版画精神内核时提及了“文学的诗性”,我认为版画艺术的独特语言和文学诗性是分不开的。版画语言有别于其他绘画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具备“文学的诗性”,这种诗性体现在音乐性、节奏感、意象化,并且常借助象征与隐喻表现生活,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是真正懂版画的人。从最根源上去看,木刻版画跟宗教、文字起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宗教典籍和书籍插图通常都用版画木刻的表现形式;从历史渊源上,版画跟文学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重大历史题材,版画艺术总能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去表达。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掀起了一股关于木刻版画的讨论热潮,今天再来回顾峥嵘岁月时期的抗战木刻,具有史诗般的精神启发作用。当木刻青年们拿着木刻刀从事抗战木刻的时候,他们是带着革命的诗性去创作的,甚至作品标题都带有一种诗性,比如张慧的作品《恶的交响曲》,即使在表现人民的苦难、表现战斗时,仍然充满着诗性;比如我称古元是黄土高坡第一抒情歌手,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木刻青年,他反映的陕北人民形象,充满着朴实淳厚的诗意,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现着陕北农民淳朴的美,他如实地反映真切的现实生活,用诗意的情怀、音乐的节奏去表达热切的生活美。

李桦《抗战贺年片》 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章西厓《藏书票》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美术》:如果请您分享此书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篇章、故事和作品?您首先会推荐什么?
王炜:本书呈现了多个独立篇章,比如木刻函授班、木刻连环画、木刻版画与诗歌的关系、木刻版画与漫画的关系等呈现抗战版画综合立体面貌的章节,每一个专题都可以继续向更深层次展开研究;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照片,所有照片都直接取自我保存的原始底片,这本出版物是一份非常客观且学术的文献。
“木刻函授班”章节中呈现了我一直珍藏着一组“木刻函授班”学员的藏品。1931年,鲁迅培训了中国首批“木刻函授班”学员,共计13人,并从此与学员们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鲁迅当时的寓所几乎成为一所义务木刻函授学校。第一批学员在抗战时期成了新兴木刻运动的骨干力量,成了全国木刻函授班的指导老师。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木函班”开展得如火如荼。“木函班”划分指导区及导师也非常正规,金华区有万湜思、章西厓、杨可扬等人,丽水区有野夫、潘仁等人,桂林区有李桦、黄新波等人。“木函班”按时分发讲义和《木刻丛集》。这批学员的木刻习作,在艺术上虽然还显稚气和有模仿的痕迹,但已显露出他们的艺术个性,表现出各自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他们“捏刀向木,放刀直干”,刻出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刻出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学员们的这些作品,很快发表在抗战的画刊报纸上,迅速与广大读者见面,发挥了抗日宣传的战斗作用。我在书中还介绍了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办的“少儿木刻” 函授班,都是十几岁的儿童创作的木刻,版画家伍必端就参加过“少儿木刻” 函授班,书中的这些作品都是我的收藏,第一次正式出版。



《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内页
《美术》:您的父亲王琦是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成员,您曾经总结过父辈一代,温和的古元、奔放的彦涵、严谨的李桦、质朴的力群、含蓄的黄新波、睿智的王琦,父辈中哪些共同的艺术信念和理念影响了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些打动您的故事?
王炜:很幸运,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群“木刻青年”的身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体会他们的木刻精神和艺术理想。比如我记忆中的版画六老,力群是个大嗓门,他是山西人,非常朴素、率真。我和力群的儿子郝明是小画友,经常去他家。我父亲王琦入党比较晚,但是他一直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力群就跟我父亲讲:“入党,就要像追你的爱人那样,要有一种穷追不舍的劲头。”当年我们都是小孩儿,听到‘穷追不舍’的形容还不太理解,后来我觉得这句话就说明力群老人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性情中人。彦涵是一个非常奔放、有激情,也很冲动的人,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常请他吃饭,能够看到木刻青年们之间珍贵的情谊。

王琦《跃马杀敌》 木刻版画 11cm×9cm
抗战结束后,版画艺术家们合并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社等不同单位;70年代后期,他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方向,认为要传承鲁迅的遗志。鲁迅曾说版画应该要有一个组织,要有一本刊物,《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五十年》的出版就成为一个契机,这个契机造就了他们那一代版画艺术家的再次青春焕发,编委会在上海讨论决定成立中国版画家协会,王琦就首先站出来拍着胸脯说要办起来,他和李桦负责起草报告、筹备名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筹备完成。1980年4月,中国版画家协会在安徽黄山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版画再次走向了辉煌,我也有幸参加了那次会议。
老中青三代版画人齐聚,大家爬黄山、意气风发开大会,盛况空前。会上王琦作报告,会议分小组讨论,强调大家要拿出作品来。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版画家协会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任务。关于这段历史,在我和王琦的对话录中专门谈及。
回顾中国版画家协会的20年历史,正是第一代“木刻青年”们都健在并且处于艺术旺盛时期,他们发起过几件版画界重要事件,其中就包括“鲁迅版画奖”的设立和三次颁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版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家。第一次是“杰出贡献奖”,1991年授予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为中国新兴版画作出杰出贡献的版画元老,第二次是1996年授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版画家,第三次是1999年授予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杰出的版画家。
这三次颁奖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版画艺术的成就,为推动全国版画艺术发展、促进中国版画创作进一步繁荣和提高做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进入21世纪,新时代版画呈现多元化局面,新一代将创造新的版画辉煌,当下版画艺术的发展应沿着新兴版画道路前行,坚定不移地走前辈们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版画艺术之路。

彦涵《狼牙山五壮士》 木刻连环画 12.3cm×9.4cm

力群《优异的革命老教师刘保堂》 木刻连环画 11.9cm×12.9cm

李少言 《地雷战》组画 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美术》:您个人从事版画创作实践,同时也从事版画研究,能否结合您个人的创作实践探讨对木刻精神的致敬?
王炜:我个人的版画创作是从1955年开始,至今已有70年。1957年,我以套色木刻创作的《踢足球》参加了全国儿童画展,我的创作是从现实主义风格的版画创作开始的;1961年,我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二年创作了第一幅木刻肖像画《农家女》;80岁左右,我刻了一组“木刻青年”肖像,包括鲁迅在内共28人,虽然没办法涵盖所有“木刻青年”,但能够呈现出一个群体的面貌,这些木刻肖像的创作不是照片式的再现,而是捕捉他们的真实状态,版画史学家齐凤阁把我定位为“肖像木刻画家”。

王炜《刻痕:向抗战木刻致敬》丝网版画 68cm×137cm 该作品被北京鲁迅博物馆、浙江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王琦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2015年,我创作了丝网版画《刻痕》,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这件作品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文献性,将很多元素进行拼贴,特别突出了色彩表现力,打破了木刻作品固有的黑白两色的束缚,整个画面呈现了烈火中燃烧的景象,体现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强烈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心是一把木刻刀和一块木板,并用火焰将所有的图像联系起来,能看到经典文献资料与经典版画作品的图像等元素。这样一种创作方式突破了我过去一贯的写实手法。
回顾我一路走来的创作经历,可以总结为“以生活为伴、与时代同行”。我也始终坚信: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看清今天、预见未来,青年人应该把视线回到历史深处,用真正的优秀作品说话。而我自己审视过去,回望这些年来与版画先驱们的对话,更坚定了我的艺术创作方向,更坚定了我所走的艺术道路。(本文文稿源于2025年8月于北京采访整理)附:请在留言中分享您所了解的“木刻青年”的趣事、故事,或分享您所认为的“木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本书作者将在留言中甄选3位读者,送出《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每人一本),赠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