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引言:文本定位与问题提出

《学记》全文仅千余字,却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教育理论体系,其论述之精微、立意之高远,堪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最高总结。其中,“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一段,位于全文后部,在详尽论述了大学之道、教学原则、为师之道后,骤然将视角提升至形而上的层面,可视为全篇思想的理论制高点与逻辑归宿。

此段文字以“君子曰”起首,彰显其权威性与经典性。随后提出的“四重大”命题——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均以“大”为修饰,以“不”为否定,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辩证表达。其结论“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以及与“三王之祭川,皆先河而后海”的譬喻相连,共同将论述焦点指向了教育之“本”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当今教育日益被技术化、工具化、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发掘“四重大”思想所蕴含的超越性智慧,不仅具有学术史研究的意义,更关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

《学记》“四重大”思想构建了一种深刻的教育本体论,它通过对世俗价值标准的超越性否定,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能够体认并践行“大道”的完整人格,从而为一切具体教育活动确立了价值根基与终极方向。

一、“四重大”命题的语义辨析与思想溯源

欲明“四重大”之深意,必先正其名义。此四句看似平行并列,实则内含严谨的逻辑递进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

(一)“大德不官”:超越政治建制的德性完满

“大德”,指至高无上的德性、最完善的品格。《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已将“德”提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不官”非指排斥为官,而是言明大德之境界已超越任何特定官职的局限与界定。官者,职分也,各有其守、各司其职。然“大德”如天地化育,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是一切具体官职背后普遍的道德根基。一个有“大德”之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德性之光皆能朗照,其人格力量皆能感化。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培育这种超越具体社会角色限制的内在德性,使学者成为德性上的“通人”而非“专人”。

(二)“大道不器”:超越实用技艺的真理认知

“大道”,即根本的规律、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老子》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强调道的普遍性与无限性。“器”则指有具体形制、功用的器具,引申为专门技能、实用知识。孔子曰“君子不器”,正与此处“大道不器”相呼应。掌握“大道”者,不为任何单一技能所束缚,其心智通达无碍,能应对万变。现代教育常陷于培养“人力资源”的窠臼,将人训练成社会机器中的特定“零件”,而“大道不器”则警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培养人的根本智慧与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思想的自由与创造的活力,而非沦为某种功能的“器具”。

(三)“大信不约”:超越契约约束的诚信自觉

“大信”,是最高的诚信,乃信之本体。《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辨,儒家亦将“信”列为五常之一。“约”指盟约、合同等外在规范。在世俗社会中,诚信往往依靠契约、法律等外部力量来维持。而“大信”则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品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强制与约束,发乎本心,自然流露。如天地运行,四时更替,从不违期,此乃“不约”之“大信”。教育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发自生命本真的真诚无妄,使诚信成为人格的内在构成,而非权衡利害后的策略选择。

(四)“大时不齐”:超越整齐划一的时机智慧

“大时”,指根本的时机、天道运行的节律,类似于希腊哲学中的“凯罗斯”(Kairos)概念。“不齐”意为不追求表面的一致、不固守僵化的标准。天地化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有其时,从不强求一律。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并顺应这种根本的节律,在教育中则体现为“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它反对用统一的模式、机械的时间表来禁锢所有学生,强调尊重个体差异与发展节奏,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适宜的引导。

综上,“四重大”命题的思想渊源,可上溯至先秦儒道两家对形上之道的共同探求。它既吸收了道家(如《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辩证思维与超越精神,又融入了儒家对道德主体性与社会关怀的执着,形成了《学记》特有的教育形而上学。

孟云飞书法

二、“四重大”作为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四重大”思想绝非零散的教育格言,而是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教育本体论体系。所谓教育本体论,即对教育之存在依据、根本目的与终极价值的哲学探究。“四重大”从四个维度系统回答了“教育究竟为何”这一根本问题。

(一)教育的目的论:培育“超越性人格”

“四重大”的每一命题,均指向一种超越世俗价值尺度的人格理想。“不官”、“不器”、“不约”、“不齐”的连续否定,构成了一种“祛蔽”的过程,剥离了附着在人格之上的各种外在标签、实用功能、社会契约和统一标准,直指人的内在精神与本质自由。这种人格,不为官职所限,故能胸怀天下;不为技能所固,故能智慧通达;不待契约约束,故能真诚无妄;不求整齐划一,故能灵动活泼。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要唤醒并培育人的这种超越性维度,使人从“工具性存在”跃升为“本体性存在”。

(二)教育的价值论:确立“本”优于“末”的秩序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一句,明确揭示了“四重大”与“务本”之间的逻辑关联。“本”即根本、本源;“末”即枝节、表象。在《学记》看来,追求“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即是“有志于本”,而沉溺于具体的官职、技能、契约、整齐划一的形式,则可能迷失于“末”。三王祭川“先河而后海”的譬喻,形象地说明了“源”(本)与“委”(末)的关系。海虽浩瀚,其源在河;一切伟大的事功与成就,其根本在于内在德性与智慧的培育。现代教育常常本末倒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训、证书的获取(末),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思维的训练、德性的涵养(本)。“四重大”思想为教育价值的重估提供了经典依据。

(三)教育的过程论:强调“化育”而非“制造”

“四重大”所蕴含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自然天成式的“化育”,而非工业流水线式的“制造”。“大德不官”提示德性成长是整体性的生命浸润;“大道不器”指明智慧开启需要心灵的豁然贯通;“大信不约”意味着诚信品格的养成依赖于主体性的自觉;“大时不齐”则主张教育节奏应契合生命内在的节律。这种教育观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环境的熏陶、导师的点拨与自我的觉悟,追求的是“不教之教”的最高境界。这与将学生视为被动容器的“填鸭式”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教育的境界论: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四重大”描绘的最终教育境界,是孔子所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与智慧的自由状态。“不官”而德泽天下,“不器”而智周万物,“不约”而信孚众望,“不齐”而时措咸宜。这种自由,并非放任不羁,而是深刻把握了宇宙、社会与人生之“道”后所获得的从容中道。达到此境界的君子,其一切言行发乎本心,却又无不合乎天道人情。教育的最崇高使命,便是引导学习者朝向这一自由境界不断攀登。

三、“务本”的教育哲学与实践指向

“四重大”的落脚点是“务本”。何为教育之“本”?根据全文的脉络,此“本”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性回归

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是人本身。在“四重大”的视域下,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的累积、技能的熟练,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完善。这意味着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发展潜能(大时不齐),致力于唤醒其内在的德性自觉(大德不官)、思维活力(大道不器)与真诚品性(大信不约)。当教育偏离了这一根本,沦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庸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的异化。

(二)以“道”为本:教育的内容超越

教育所传递的,最根本的应是“大道”——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生的根本智慧。各种具体的知识、技能(“器”)是必要的,但它们是承载“道”的舟车,而非目的本身。现代大学分科过细,专业壁垒森严,容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狭隘化。“大道不器”启示我们,在专业教育之上,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培养学生贯通融汇的能力与宏观的视野。

(三)以“师”为本:教育的关键保障

《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出“师严然后道尊”。“四重大”的境界,并非学生可以自发达到,必有待于明师的引导。能够领会并践行“四重大”的教师,本身便是“活”的教材。他们不把自己局限于“教书匠”的角色(不官),不拘泥于单一学科(不器),以真诚的人格感召学生(不约),并能洞察每个学生的特质而因材施教(不齐)。尊师重道,实质是尊崇教师所承载的“道”与“德”。

在实践层面,“务本”的教育要求我们将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外在的、量化的指标(分数、排名、就业率),转向内在的、质性的成长(德性、智慧、创造力);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思维的训练与人格的熏陶;将教育的关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对话与生命的互动。

四、“四重大”思想的当代启示与价值重估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教育面临着技术主义泛滥、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片面发展等严峻挑战。《学记》“四重大”思想如同一面古老的明镜,映照出当代教育的诸多迷思,并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超越之路。

(一)对“教育异化”的批判与救赎

现代教育在追求效率与规模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已异化为一种“规训”机制。学生被按照统一的标准(齐)塑造,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器),其诚信依赖于学分、文凭等制度约束(约),其价值被简化为未来的职业地位(官)。人在这场教育马拉松中,失去了内在的丰盈与创造的喜悦。“四重大”思想通过对这种异化状态的全面否定,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指引教育回归其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的初心。

(二)为“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提供古典支持

面对专业教育的日益碎片化,全球高等教育界正在重新倡导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与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而“四重大”思想,尤其是“大道不器”与“大德不官”,堪称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最精炼、最深刻的东方古典表述。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产品不应是“专家”,而是“通人”;不应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胸怀天下的君子”。这为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重复性、规则性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将被机器取代。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机器难以具备的能力:崇高的德性(大德)、跨界的创新思维(大道)、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信任(大信)、以及对复杂情境的洞察与把握(大时)。《学记》的古老智慧,意外地成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南。教育必须更加专注于培养那些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而非与机器竞逐那些即将被淘汰的技能。

(四)对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启示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记》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其“四重大”与“务本”思想,完全可以与西方进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进行深度对话,并贡献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它强调内在超越、整体关联、有机生长、时机智慧的思想特质,能够弥补西方教育理论中过于强调外部建构、分析理性、技术控制的不足,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哲学范式。

结语

《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的论断,以其简洁而恢宏的辩证思维,构筑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本体论框架。它通过四重超越性的否定,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的精神自由与人格完整,确立了“务本”这一根本的教育价值秩序。这一思想不仅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想,而且以其高远的立意与永恒的智慧,超越了时代局限。

在当代社会,当教育日益陷入功利化、技术化、碎片化的困境时,“四重大”思想如同一剂清醒剂,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在追逐“河流”的喧嚣时,忘记了“海洋”的浩瀚?是否在忙于采摘“枝叶”的繁茂时,忽视了“根本”的深固?重温《学记》,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探本溯源,更在于实践上的返璞归真。让教育回归其“务本”的初心,致力于培养德性充盈、智慧通达、诚信自足、与时偕行的君子人格,这或许是《学记》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郭沫若. 十批判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杜成宪. 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M].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 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6] 张岱年.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廖清生:当代艺术融合创新的开拓者

子非鱼:原名廖清生,《云意山水》画创立者。中国第一部督察题材电视剧《警中警》原创编剧。世界最长的史诗般原生态纯文学作品,240万字,50年跨度,200多个人物,七大家族中国各阶层的心历路程《死活》。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联合国采购注册书画家。“国际文化艺术传承奖”“新中文化大使”日本四...1天前

《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引言:文本定位与问题提出《学记》全文仅千余字,却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教育理论体系,其论述之精微、立意之高远,堪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最高总结。其中,“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一段,位于全文后部,在详尽论述了大学之道、教学原则、为师之道后,骤然...1天前

刘迅甫——当代艺文兼修诗书合璧践行者

当代艺文兼修诗书合璧践行者《刘迅甫诗意书法》前言孟云飞文墨并重,诗书合璧,实中华书法之良规。诗词者,乃中华文化瑰宝,以凝练之言、深远之境,载中华儿女之智与情。书法者,为东方传统艺术之核心,以笔墨为媒,尽显汉字形态之美、结构之妙,蕴含无尽韵味与意境。然书法之美,非惟笔墨技艺之精湛,更在其对所载内容之精...1天前

孟云飞:简论孙过庭《书谱》中的“骨气”与“遒丽”

孙过庭《书谱》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其美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历来为学界所重。其中关于"骨气"与"遒丽"关系的论述,更是触及书法艺术的本体论核心。目前学界对《书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整体书学体系的探讨,而对"骨气"与"...4天前

《国之瑰宝》非遗文化传承代言人——姜大文

在岁月长河的奔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口传心授的技艺瑰宝,更是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然而,在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击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与消逝的危机。——国之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家”,以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化身传统文...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