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独具匠心——中国实力派油画大家赵瀛洲作品欣赏(组图)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艺术简历】

赵瀛洲,知名油画家,196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大学油画指导老师是中国老一辈油画家冯法祀、张重庆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煤矿美术创作中心主任、文化部(现文旅部)侨联徐悲鸿画院油画创作部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从1996年至今,作品多次在中国嘉德拍卖、太平洋拍卖、北京荣宝拍卖、北京华辰拍卖等拍卖公司上拍,广受藏界好评、收藏。

中国煤矿文工团举办退休艺术家、著名油画家赵瀛洲先生作品收藏仪式。赵瀛洲先生所创作的两幅作品《天河雪影》《天路》极具收藏价值,被文工团收藏。刘中军书记代表全团干部职工向赵瀛洲先生表示感谢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中国商报》总编辑、《中国收藏》杂志社编委会徐舰主任对赵瀛洲点评:

赵瀛洲的油画画风纯正,功底深厚,中国元素表现得很到位,他的中国油画受到收藏者极度好评。

专访赵瀛洲│学术引领市场,他的油画有一种独立的笔墨精神

文│张永敏 李东升

在中国,不管是哪种画,用什么方法表达,都离不开中国的千年笔墨传承,否则无论你多么出名,都不能算是中国画家。这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要求,也是中国绘画的标准。笔墨不行,再怎么画,也没有中国的味道。

如若中国的油画,并不是谁能改变了谁,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中国的笔墨,融合了西方的方法。纵观中国油画发展,不管其外在形式如何发展,其内质必然是中国的。

《天路》《与时间赛跑》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2022年冬奥会书画艺术展展出,受到国内外观赏者的好评。

中国绘画来自于自然与生活,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画家与中国绘画紧紧地绑在一起。人画一体,每个画家的风格,不可复制。面对赵瀛洲,我们觉得,他的画,被我们严重低估。

这次专访,期许颇久。赵瀛洲说,中国油画,一经出现,就在艰辛曲折中跋涉。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油画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与中国绘画而言,文化不同,书画工具不同,方法不同,审美不同。中国人怎么画中国油画,一直是争议焦点。

飞透纸窗斜取势,吹回溪面舞因风。尽精微、致辞广阔。中国油画大家中,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徐悲鸿的。当代中国普遍认为徐悲鸿是第一代油画大家,他的大弟子冯法祀,是第二代油画大家,而我们这次走访的,是冯法祀的学生赵瀛洲。

早在90年代,在中国画坛的很多场合,赵瀛洲的油画与徐悲鸿、吴作人、吴冠中、陈逸飞的作品并列出现。这样一位老画家,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作品老道,厚实,意深味浓,瓜熟蒂落。现在国力强盛,中国文化,中国味道世界注目,我们讲文化自信、传统回归,我们采访赵瀛洲,更具时代意义、典型意义。

中国油画本土化,最大程度融入了中国人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内质是中国式的。

走进画室,我们的眼睛立马不够用了。早先从各种渠道欣赏过赵瀛洲的油画图片,感觉画面的艺术冲击力已到极致,但站在真实的油画作品前,才知那是不可比的。真画的艺术震撼,直抵内心。

赵瀛洲成名于一幅名为“北京门楼”的油画。那一年,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以专题形式向全国观众隆重推出。驻足画前,有一种历史的沉寂的文化厚重感。拿放大镜看,你会惊叹于画家的笔墨笔触,相机照不来,西方画家画不来。

那是淡忘了的流年,那是千年历史的回响。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那种滋味,那种味道,那种文化的沉淀,只有中国画家能画出来,也只有中国人能深切体味。赵瀛洲认为,中国的绘画,一定是中国的元素为主导,其他来自西方的形式方法只能是辅助。

在中国,不管是哪种绘画,用什么方法表达,都离不开中国的千年笔墨传承,否则无论你多么出名,都不能算是中国画家。这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要求,也是中国绘画的标准。笔墨不行,再怎么画,也没有中国的味道。

“北京门楼”之外,赵瀛洲还有许多“门楼”画作。门楼背后是老北京人的过往。老北京人的情怀情感。是悠久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宅门。砖雕。门墩。咖啡馆。西餐厅。创意小店。进画室之前的,我们从五道营胡同走过。

老北京,老胡同。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也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这条长仅600米的胡同,是老北京最为“文艺”的胡同,火得不像样。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群中国文人在经营。有导演,有画家,有作家。这条老胡同,杂糅了国际商业形态。各种文化与中国传统元素在这里相融化。

但是不管五道营胡同怎么变化,它的魅力均来自于传统文化。如若中国的油画,并不是西方的油画改变了中国画,而是中国的笔墨,融合了西方的方法。纵观中国油画发展,不管其外在形式如何发展,其内质必然是中国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为什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

今年75岁的老画家,精神矍铄。交谈中,感觉这个年岁是赵瀛洲油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大半生的恒久积淀与坚持,每一笔每一画,已臻化境。笔随心动,运用自如,构思意境,相机相生。自成一体。这也是他人生经历、生活实践,文化修为的升华与总结。

父亲也是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小时候,赵瀛洲受父亲的影响,特别喜欢画画,喜欢画家乡的风景。中央戏剧学院的入学考试,画得就是鸭绿江畔的景色。他上学的时候,全村乡亲为他送行,送他那个时代乡亲们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鸭蛋。还有送他裤子和汗衫的。

那份深情,赵瀛洲终身难忘。他觉得,他的根在农村,根在自然。离开了这个根,他是画不好画的。在他心里,为什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由于历史的某些原因,别人上大学4年,赵瀛洲上了整整7年。也所幸是这七年,遇上了他的恩师冯法祀,成就了他的艺术生涯。

赵瀛洲说,跟恩师冯法祀学画,学到的不只是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国精神、处事态度和治学精神,影响到他的一生。他说,从东北边陲到大漠边塞,在他远足写生的艰苦岁月中,眼前浮现的都是老师的影子。

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蓝天、白云、草原。羚羊、牦牛、骏马。赵瀛洲数次远赴西藏,因景忘情,手持相机激烈奔跑。众所周知的高原反应,差点要了他的命,也因此有了雪域风情系列油画。

冯法祀评价自己的学生说,赵瀛洲坚持到自然采风写生,保持与自然密切的真实感受,作品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情趣自然朴素,浑厚而纯真,富有内涵与个性。用笔落落大方、不拘细节。发挥主观取舍的概括能力,闪现现实主义的光彩。是当今最具有创作实力的油画家。

源自传承,源自生活,又回到传承,回到生活。接地气,又不失传统。这是赵瀛洲的成功之道。冯法祀之子冯世光,特别喜欢赵瀛洲画的马,认为赵老师笔下的马有一种独特的美,有一种和谐与融洽,有一种友谊与善意。

中国绘画自身系统强大,中国油画中,传承、笔墨、时代、自然、自我,缺一不可。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心游物外,物我为一。

现在有一个词,叫代入感。我们觉得,赵瀛洲的油画,更有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代入感,有一种唤起现实生活记忆,期待赏心悦目的追求。

画室的主位上,有一幅名为“龙马精神”的新画。赵瀛洲说,这是第三稿,画了整整三个月。那云为龙形,从上千幅采风摄影中偶得。近山浓,远山淡。山是神山,冈仁波齐,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水是圣湖,玛旁雍措还是什么湖,据说是龙的宫殿。马为神马,由龙幻化而成。

绿色的草地,白色的龙云,纯净的湖水,迷濛的山峰,蓝色的天空,奔驰的骏马。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祖国的龙马精神。心随境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辽阔、明亮、高昂、升腾。昌盛、发达,生生不息。

中国绘画来自自然与生活,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画家与中国绘画紧紧地绑在一起。人画一体,每个画家的风格,不可复制。面对赵瀛洲,我们觉得,他的画,被我们严重低估。

赵瀛洲的油画,沿续徐悲鸿、冯法祀的油画精髓,画面开阔,生活气息浓郁,有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强烈的时代烙印,艺术技巧上,深厚的中国笔墨,独特而力量。是当代难得的“很中国”油画。能抓住主体、深入细部,致广大,尽精微,用笔刚健、准确,色彩丰富、响亮,大气磅礴,生动强烈。

他本人的气质,也跟他的油画作品一样。诚挚。严谨。果敢。朴实。永远怀着一颗强烈而执着的爱国爱民之心。我们真心地向赵瀛洲致敬,这样的画家才是中国的画家,这样的画家才是人民的画家。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刘伟:绘画笔触下的生机与共鸣

刘伟,又名刘蔚,女,安徽省滁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驻留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黄河文明考察写生系列成员。2017年毕业于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学绘画方向硕士研究生,2024年毕业于韩国世翰大学教育学美术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绘画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并荣获国内外多个...6天前

孟云飞: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的历史定位与美学解析

唐代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孕育了诸多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然而诗仙李白的书法造诣却长期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这种境遇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李白诗歌成就的过于耀眼,以致掩盖了其书法艺术的光芒;另一方面则因为李白传世墨迹稀少,可供研究的实物依据极为有限。在这样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李白作为书法家的身份长期...7天前

孟云飞:孤峰独照——孙过庭《佛遗教经》的章草艺术与佛学意蕴

在唐代书法史的璀璨星河中,孙过庭犹如一颗独特的双面星辰,《书谱》的理论光辉与其草书创作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罕见的"知行合一"典范。然而在这片耀眼的光芒之下,其章草作品《佛遗教经》却宛若隐逸山林的禅者,静默中蕴含着深邃的艺术智慧。这部以佛教经典为载体的章草作品,不仅承载着孙...9天前

画品见性地 笔下起雄风 ——观读张玉根山水画摭谈

中央美院高研班导师李刚近些年来,在多种书画展览交流活劢中,我注意到一位相比本地区画界前驱,年龄属于晚一辈的画家张玉根,他在地区性画家群体中称得上是一位入古出新,师出有门,砥砺研磨,既勤奋不懈,又可见才情的后起之秀。我多次观读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感觉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折转进程,以一个画界同道人的冷静...11天前

吴茀之写生观:由外而内,化境生情

吴茀之 蓖麻 128×62cm 1973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国画写生,着重在各种形态之变化,构图之发生不已,确足医临摹徒窃纸上形似之病,济创造凭空结想之穷,为求国画新发展之道。若必专事写生,将吾国数千年来精神所寄之笔墨与气韵,一概废而不讲,则何以修养身心,提高品格,尽其所至,亦郎世宁之流亚也,吾未敢...1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