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下的彩色世界——清华艺博藏葫芦形网纹彩陶壶赏析(组图)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让我们看看五千年前的先民,如何给自己的生活加点彩。黄土下的彩色世界清华艺博藏葫芦形网纹彩陶壶赏析

典藏部 龙云

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其中分布于黄河流域上游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更是代表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从距今约五千年开始到四千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的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连续发展的文化类型。今天,透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彩陶壶,我们可以领略到马家窑文化高度发达的彩陶艺术风貌。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口径7cm 腹径20cm 底径8.5cm 高18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这件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施黑、红复彩。颈部用黑彩描绘网纹和锯齿纹,中间以一圈红彩条带纹分隔。肩、腹部先用红彩绘出葫芦形轮廓,再内填细密齐整的网纹,外绘黑色锯齿带纹。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侧视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葫芦形网纹是半山类型的典型纹饰之一。这是一种将葫芦纹与网纹相结合的复合纹饰,一般由四组或六组相互对称的束腰葫芦形组成。早期束腰不明显,之后葫芦形下半部逐渐变大,到晚期变得又大又圆。

左:葫芦形网纹彩陶壶,葫芦形中间两侧微内收

右:葫芦形网纹彩陶罐,葫芦形束腰明显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锯齿纹在半山时期也很流行。最初的锯齿及齿尖夹角比较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由大直角锯齿变为小锐角锯齿,锯齿窄长,齿尖锋利。最后退化为细密的毛发状锯齿,齿尖较钝。

左: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锯齿较宽

右:平行锯齿带纹彩陶罐,锯齿细密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葫芦是人类最初使用的天然容器,菱形网格和三角锯齿是常见的几何图案。它们在陶器圆形表面上相结合,构成均匀而有规律的二方连续图案,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流露出自然质朴的和谐之美。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俯视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常将他们眼中的世界抽象化、艺术化,或在几何图案中发现规律,或在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并将其描绘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面。在这种红与黑、虚与实、繁与简、抽象与具象的艺术表现里,隐藏着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

彩陶头像

马家窑文化

瑞典东方博物馆藏

历史赋予彩陶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在承载着中华文明古老历史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文化自信重建的过程。

1921年,一位叫安特生(J. G. Andersson)的瑞典学者,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厚厚的灰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经过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他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又称之为“彩陶文化”。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查看地层

图片来自瑞典东方博物馆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这一发现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中国最远古的文化,进而开始了中国文化起源的探讨。彩陶则成为寻找中国文化与西方史前文化之间联系的关键。

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彩陶

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Anau)文化和特里波列(Tripolje)文化彩陶纹饰相近,据此推测中国彩陶并非起源于本土,它的技术与文化传统应当来自遥远的西方。


仰韶文化与安诺文化彩陶纹饰对比

图片来自BMFEA (1943), Vol. 15, Fig. 136

为了验证中国彩陶西来说,他继续沿黄河西行,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这里,安特生发现了比中原数量更多的彩陶。这些看起来既与仰韶文化有渊源,又彰显着地域特色的彩陶,似乎支持了他的观点。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成为主流。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临洮县辛店遗址发掘的陶片

瑞典东方博物馆藏

在近代民族存亡之刻,如何建立文化自信,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自安特生提出中国彩陶西来说后,李济、尹达、裴文中、贾兰坡等中国学者就提出多方质疑。而要研究清楚这一问题,如何认识甘青地区彩陶的年代和文化性质,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李济在殷墟发现一块仰韶文化彩陶片

1945年,考古学家夏鼐通过在甘肃的一系列发掘,澄清了安特生在层位认识上的错误,并将过去认为的甘肃仰韶文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随着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开展,学界对彩陶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于本土,逐渐成为共识。


宽带纹三足彩陶钵和彩绘符号陶片(大地湾一期文化)

上世纪70年代起发掘的甘肃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这些距今约8000年的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哈苏纳(Hassuna)文化年代大致相当如今,彩陶研究已经回归学术本身。这些内涵丰富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在空间上互动交流,共同构建起了欧亚大陆东部完整的彩陶文化谱系。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国之瑰宝》非遗文化传承代言人——刘楚照

在岁月长河的奔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口传心授的技艺瑰宝,更是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然而,在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击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与消逝的危机。——国之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家”,以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化身传统文...13小时前

何永忠:浅析杨舒涵大写意花鸟画与书法

文:何永忠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摘要:在当代书画艺术的多元景观中,杨舒涵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和深刻的创作内涵,展现出出色的才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出身于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门第,自幼随父亲杨向阳先生学习书法和绘画,在父亲的悉心引领下踏入书画艺术的神圣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1天前

《国之瑰宝》非遗文化传承代言人——蔡笃棠

在岁月长河的奔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口传心授的技艺瑰宝,更是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然而,在现代文明的浪潮冲击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与消逝的危机。——国之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家”,以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化身传统文...1天前

以书入画 墨舞云烟——李孟智书画论

以书入画,笔走龙蛇,墨舞云烟,李孟智之书画,以书为骨,以画为魂,如鲲鹏借风,抟扶摇而凌太虚。其书,或苍劲如鹰隼之喙,啄破鸿蒙;或流转似莲茎之柔,萦绕清塘。其画,鹰击长空则骨力尽显,荷绽池塘则气韵悠然,书之笔法融于画之形神,如泉入溪,浑然无间。赏其荷卷,墨色如行书之潇洒,泼洒荷叶则浓淡相宜,勾描花脉则...1天前

雁山即是我家乡

艺术家名片:施乐平,雁荡土著,雁社后人,斋名鸿园小筑,1968年生于雁荡山谢公岭飞机屋祖居,幼承庭训,少年求学各地,有幸得中国美院名师教诲,修成师范美术专业。家山情结,而立文旅,不惑创办雁荡山画院,天命文创故园,谙工艺美术,擅书画,尤工雁荡山水,传承科班艺文,力创雁荡画风,师造化,得心源,作有20米...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