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我与中国象棋结下不解之缘,虽未曾精心研习棋谱,却因喜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家典籍,常能于对弈中出奇制胜。那时与师友切磋,输的次数不多,少年意气,不免暗自生出几分骄矜。直至1995年7月,我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的第一个暑假,在学校南门古城的街角遇见拜绍武(音)先生,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拜老先生时年七十有六,与同龄的妻子相依为命。二人自江苏流落至开封已近半个世纪,每日在街边摆开六副棋局,宛若设下六军阵势,迎接四方挑战。我驻足观察数日,见诸多挑战者皆铩羽而归,其中不乏白发老者与翩翩少年。初生牛犊不畏虎,我欣然入座对弈。不料三局皆北,每局不过二十余着便陷入绝境。最令人心惊的是,败北之时竟不知自己何时露出破绽,仿佛每一步都在对方算计之中。
次日再战,我凝神屏息,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一败涂地。棋盘上仿佛有无形的手,我的每一步都像是自投罗网。这时我才恍然醒悟,遇上了真正的高人。于是诚恳提出求教之请。我们约定:每日午后与他对弈授艺两小时,我付二十元学费,另加一包石林牌香烟。
此后五日,古城街角便多了一道风景:老少二人对坐枰前,周围常聚二三十观棋者。我每走一步都慎之又慎,时而长考半刻钟之久,而老人总是安然等待,目光如古井无波。尽管我竭尽所能,却始终未能赢下一局。他的棋风看似平和,实则暗藏玄机,常常在看似无关紧要处落子,十步之后才显杀机。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哲理。
第六日午后,天色骤变。我们正在推枰对弈,忽然乌云压城,顷刻间暴雨倾盆。围观者纷纷走避,我欲收棋改日再战,却见二老安坐如磐石。拜老先生平时罕言,此刻却在雨声中开口:“人生没有回头路,棋如人生,真正的棋者落子无悔。”
雨珠砸在棋盘上迸溅如水花,他的话语却清晰入耳:“下棋者自然都想赢,但过分执着于胜负自然心不静,不静则躁,躁则乱,乱则输。高手过招,胜在心态。”此言如醍醐灌顶,让我顿悟这些日子的症结所在——我太想赢,反而失了平常心。
望着雨中岿然不动的两位古稀老人,我深感羞愧。他们历经战乱流离,饱尝人世艰辛,却在这街头棋局中寻得内心的宁静。而我一个年轻后生,竟还惧怕一场雨淋?我深吸一口气,让清凉的雨丝洗去心头的焦躁。说也奇怪,心态转变之后,棋路顿时开阔起来。先前看不见的妙手接连浮现,原本沉重的棋子执在手中竟有了灵性。暴雨如注,却在耳中化作高山流水之音;电闪雷鸣,反成了天地为我助兴的鼓点。
那一局,我们最终战平。是我连日来首次不败。事后曾疑心是老人相让,但细想也许不是。四十分钟后暴雨骤歇,云破天青,阳光洒在三人湿透的衣衫上。我们相视而笑,浑身的泥浆仿佛都成了见证悟道的勋章。
次日我因公出差,未能完成约定的七日之期。两周后归来,拜老先生夫妇已杳无踪迹。问及周边街坊,竟无人知晓他们的去向,仿佛二老只是古城夏日的一个幻影。此后我忙于考研、赴京求学、工作安身。棋枰尘封!
白驹过隙,忽忽廿载。这些年来,每当我在人生抉择处徘徊不定时,总会想起那个暴雨中的午后。拜老先生不仅使我明白棋道,更示我以人道。棋局中的得失胜负,何尝不是人生的缩影?有时候我们太过执着于眼前得失,反而迷失了全局观照。就像下棋需要“复盘”研习,人生也需要时时回望来路,才能看清前路方向。
那位在街头摆棋为生的老人,或许正是大隐于市的高人。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我诠释了中华棋道乃至人生哲理的深邃境界:棋不在胜,而在悟;人生不在得,而在明。随着韶华的流失,愈发理解当年老人话语中的深意。每念及此,常向南方默祝:不知拜老先生夫妇是否健在?若得再见,必当奉上一包石林烟,在晴好阳光下再摆一局,告诉老人:当年雨中的那盘棋,我用了二十年时间来体悟。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我们在纵横各十九路的棋枰上演绎的,何尝不是自己在时光棋盘上的落子?而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追求全盘人生的和谐与圆满。这大概就是中华棋道最深远的意境吧。
(本文写于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