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罗玉鑫与作品《寂照》(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

罗玉鑫

广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以工笔画见长,擅长细腻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兼具诗性与象征意义。

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有时似乎也有好结果。

罗玉鑫从小爱画画。父母在闹市开了一家很大的糖烟酒公司,她捡着那些撕掉的烟壳、纸皮,着了魔一般在上面画满图案。不认识的路人说了一嘴“你女儿很有天赋,要好好培养”,文化程度不高但十分开明的父亲真的听进去了。

儿时开始学画画,一路顺利地进入美术中学,并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十几年前从广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广州画院工作,罗玉鑫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家。

刚进画院时,罗玉鑫被分配到的是面积最小的三级美术师画室。如今她已经是一级美术师兼副院长了,却一直舍不得换地方。推门进去,很难判断这井然有序的明亮空间,究竟是画室还是茶室。罗玉鑫一袭长袍,说话时笑眼盈盈、轻言细语:“我觉得一个场所是要养的,你很不容易把它养好了,换地方太浪费精力了。每个画家的画室,你进去会感受到不同的气场,这就是养出来的。在这里待了十几年,不舍得离开。因为有很多回忆、很多的作品,都是在这诞生的。”

罗玉鑫《家园》纸本设色182cmx91cm,2022年

她擅长工笔画画动物,画室墙面上挂得最多的就是她画的猫。2008年左右,她在读研期间便开始画猫。国画里面分人山花(人物、山水、花鸟),学生们按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方向。好动的男孩子们大多选择山水,要外出爬山涉水去写生,女生们则更青睐人物和花鸟。

读小学时,罗玉鑫家里便开始养猫,她在家做作业,小猫就蹲在旁边陪着。母亲喜欢养鸟,家里逐渐成了小型动物园,陆续养过兔子、八哥、猫、狗、乌龟、龙猫……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根本离不开动物。她习惯且喜欢跟动物打交道,自然选择了花鸟方向。

如今,她不再跟父母一起住,自己家里同时养了14只猫和1条狗。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流浪猫。有一些品种很特别的,例如东短彼得秃猫,则是特地买的。她对它们了如指掌,常常闭着眼睛都能清晰浮现它们的样貌。

“每一只猫都有不同的性格,就像人一样,没有一样的人。从它们的眼神就看得出来,哪怕是同一个品种的狸花猫,有一只很醒目(聪明),知道自己的名字,一喊名字它会跳过来跟你互动;另外一只就呆呆的,你跟它说什么它都不管,也不知道听不懂还是太高冷了。其实画人跟画动物在我看来是很像的,因为动物也是很有灵性的。”

一开始,她也掌握不好五官与神态,几年打磨后,靠着总是最晚离开画室的勤奋劲和喜欢不断突破的胆大精神脱颖而出。本科毕业创作罗玉鑫画了一幅很大的鸵鸟。“那会儿考虑的是古人没有怎么画过鸵鸟,因为古人没见过鸵鸟,也很少(画)这种外来的物种。指导老师那时也很担心,觉得这个选择很危险,但我就想做一个突破。当时我有个同学,他家在广州增城开了一个鸵鸟养殖场,放假的时候我就跟着他去玩。近距离接触,我发现鸵鸟很好玩,它们很高,比人高太多了。一群鸵鸟当中好像有一个带头的,它一旦突然转变方向,全部鸵鸟都会跟着,好像有一个(头鸟)效应。看它们整体有序地移动,像在跳芭蕾舞那样。所以我本科毕业就画鸵鸟,叫《欲舞》,后来被评为优秀的留校作业。我也趁这个机会,决定以后就专攻走兽类。”

“敢为人先”是罗玉鑫的行事准则,她不愿重蹈他人验证过的安全路线。真正让她感到兴奋的,是无视甚至背离成规。“我有一个为了去德国参展的地砖画系列作品。动笔前,我在想如何创作出能表现岭南特色的作品:广东的鸟和北京的鸟可能没有太大分别,最后想到我家不是养很多猫吗?它们总是在地上滚、趴着睡觉,能不能把我儿时生活的西关花砖画到我的画面当中?此前似乎还没有人画过地,也没有画过地砖,我能不能画?而且它有透视,我能不能画透视呢?因为中国画是不画透视的,甚至是反透视。我在处理这批画的时候,刚开始是画了一点点透视的。随后请教一些老前辈,他们说你可以再大胆一点。最后我将小猫、小狗,还有一些我年轻时候生活的场景和记忆融入到里面去,也是本土情怀的一种表达。”

罗玉鑫《无忧之地》纸本设色120cmx200cm,2021年

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好

常年画动物,罗玉鑫自认养成了比旁人更为敏锐的观察力。“我有很多师弟师妹,他们没有画过动物,只是画植物。他们想尝试去画动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观察力很多就不到位。可能他是没有养动物,表现出来的就像一个标本,很僵硬很死板。做艺术一定要自己真正非常热爱,对下笔的对象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情感,你怎么感动观众。一定要找到共鸣的话,你首先要感动自己。”

对此,她的建议是不能着急,不妨好好地去观察、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要真正地跟自己对话,问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你真的喜欢那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钻进去。从古画开始研究,你跟古人有什么不一样;同样一个景,你的观察(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都是画动物,你和我有什么不一样……例如广东画院的冯建平,他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姐姐养了很多狮头鹅和柴鸡(又名笨鸡),他就很擅长观察这个,我说那你就专注于画这些题材。我在城市长大,我没见过笨鸡,我见到的动物都来自动物园或是家里养的宠物。虽然我们都画鹅,但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气息。”

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季节观察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像冬天各种动物都会换毛,鸟或者猫会换出一层特别厚的细绒毛,因为它们要保暖。到了夏天它们又会换掉一层毛,会清爽很多。”

顺德的长鹿动物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广州动物园,都是罗玉鑫平日经常去的地方。最近她受到长鹿动物园在空中装置的网状通道启发,看到很多动物在其中穿过或者趴在那,便构思了一个全是动物的天空之城的画面。

观察实物之外,她还翻阅了大量与动物相关的图像信息,她买许多摄影书籍,喜欢看《动物世界》和BBC的纪录片。赵佶的珍禽、崔白的麻雀、卢梭的秘密森林里突然冒出的散发着窥探意味的兔子……中外画家笔下的创作不断地滋养着她。

“研究生阶段,老师要我画身边最熟悉的动物,对我的这个要求为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多动物的结构,我觉得我已经很熟练了。你看古人有画龙、有画神、有画鬼,其实他们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东西。为什么能画出来并且把它画得很生动?我想是借助于跟它们形态相同的一些动物或者一些人来做转换。例如龙,它会通过画蛇,或者观察蜥蜴的爪子,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你想画一个你没见过的物体,就画不了。

像我画的那幅以水豚为主角的《无忧之地》,当时在日本的网站看到它们顶着橘子泡温泉的视频,我就觉得这个动物特别好玩。查到它叫水豚,那时候还不叫卡皮巴拉。我又查了它很多的生活习性,得知它在水里或陆地都可以生活得很好,而且它非常友善,所有动物都喜欢它。所以我就画了它,并且把它的身体放大到两米宽,其实真实的水豚我没见过,是想象出来的。我就想象它性格很稳重,很安定,想把它画成像一座山一样,很多小动物都依靠着它,跟它玩,坐在它身边,或者依偎在下面。它是融入了我内心的一些想法在里面,通过水豚的性格再结合我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超现实的一种表现。

画是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去调整的。它从来不是画客观的,而是画自己心中理解的、想表达的。经常是突然之间画面出来,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我觉得这是经过很多的积累,连AI可能都算不出来的(一种顿悟)。有时我也好奇为什么会突然这样想?”

罗玉鑫和她的猫(受访者提供/图)

应照内心的画

在广州画院工作了九年后,罗玉鑫2019年前往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在北京的那几年,她每个周末都去798看展,一逛就是一整天。“通过学习去参观很多跟国画无关的一些当代艺术展览,我觉得对我的思维开发特别有帮助!”

博士毕业时,她写了一篇远超要求的16万字论文,探究的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因为什么机缘想写这个题目?我画室外面的阳台种了很多花草。每天下午,太阳西晒,走廊的地上就会有那些植物的投影,有风吹过它们就在动,好像一个水墨的长卷。冬天的时候,我会在外面晒太阳喝咖啡,看到这些会觉得特别感动。

看着这些光影,我就在思考古人应该也能看到光影,但是为什么中国画不画光影?我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翻古代的那些画作,找到底有没有画光影。后来找到有一幅北宋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其中四个人在山里面,有四个投影。但是你看一下他的题跋——苏轼的《后赤壁赋》,就是‘人影在地’。因为它整个长卷里面其他任何的东西都没有投影,包括山、任何的草木、船、后来的场景都没有,就只有开头那四个人有投影。它其实只是做一个诗文的呼应,并不是贯穿于所有的投影。我就觉得很好奇,其实古代的中国画家能看到也能画投影,但是他们基本选择不去画,这是为什么?我就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去做研究,完成了我的博士毕业论文。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国古人画光影,是画他所理解完以后的光影,而不是客观的固定的光影。他们游玩山水以后,回到自己的案头去画,是画自己心中的山水,并不是在写生。你画客观的山,如果你前面有棵树,整个景观都会被遮挡住。就像我画室里挂的那幅《溪山行旅图》,你可以看到它的视角有平视的、有仰视的、有俯视的。怎么去解决这种空间布局,就是要把整个溪山行旅理解完(再去画)。

西方重再现,以写实为主;我们重表现,以写意为主,是画我们理解的景和物象,而不是画眼睛所看到的实物。我觉得古人太伟大了,这种思想也会影响到我后面画的一些作品。它会让我的作品更加有想象力,要突破时空,不要限制在某种时空里面,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我觉得这是古人给我的一个鼓励。”

博导也鼓励她大胆地画。“我的博导他有一个理念是既要当代又要笔墨。他的作品就很抽象,他说不管画的是什么,叫不出名字都没关系,只要画面好看,要有冲击力、吸引眼球。”

从北京回来之后,罗玉鑫开始挑战北极熊等更不常见的濒临灭绝的动物题材。她最新的一幅作品是一只娇憨的北极熊趴在石头上香甜地睡眠,头顶一轮巨大的月亮。这个画面源于《动物世界》的其中一帧,同样经过了她的大幅改造:“绝对要调整,不能照搬,照搬是最忌讳的。看到那种它生存的一种场景以后,根据自己的一种意境去做一个转换。”

“这个作品我准备叫《寂照》,一只熊、一座山、一轮月,很寂静。这月亮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个阴晴圆缺是真的吗?其实就是我们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所以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月亮,它是有缺有圆的。实际上它一直都是这样,没有变过,只是我们看到它好像在变。我当时想画这个场景,还有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说我们还是要在一个很孤独很安静的环境里做一个自我思考,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幅画也是影射我自己的一个思考。我觉得我的画面不单单是一个还原的场景,都是为了要表现我的内心想法。”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铁军将才 丰碑永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在1943年“9·28王厂突围战斗”中为国捐躯的朱程烈士。朱程被开国上将杨得志誉为“铁军将才”,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被浙江省民政厅、省委党史研究室列入浙江省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名字载入《全国...20小时前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罗玉鑫与作品《寂照》(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罗玉鑫广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以工笔画见长,擅长细腻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兼具诗性与象征意义。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有时似乎也有好结果。罗玉鑫从小爱画画。父母在闹市开了一家很大的糖烟酒公司,她捡着那些撕掉的烟壳、纸皮,着了魔一般...3天前

棋枰烟雨忆:街头弈者与我的人生对局

大学期间我与中国象棋结下不解之缘,虽未曾精心研习棋谱,却因喜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家典籍,常能于对弈中出奇制胜。那时与师友切磋,输的次数不多,少年意气,不免暗自生出几分骄矜。直至1995年7月,我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的第一个暑假,在学校南门古城的街角遇见拜绍武(音)先生,才真正明白什...4天前

《阅兵展国威 文化铸丰碑》特别推荐艺术人物——朱寿友

铁流滚滚展雄师气概,翰墨丹青铸就新时代精神丰碑。当铿锵步伐踏响时代节拍,钢铁长城巍然矗立,这是捍卫和平的铮铮誓言;当翰墨丹青流淌精神血脉,千年文脉生生不息,这是民族魂魄的深沉回响。这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不仅重温受阅方阵气贯长虹的磅礴瞬间,更将目光投向铸就这钢铁雄风的深厚根基—...9天前

刀痕如河:木魂的呼吸与时间的刻痕——郑方杨先生

木雕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仪式,而刀锋正是这仪式中最直接也最真诚的语言。在在郑方杨先生那里,刀痕远非粗暴的征服,而是与木纹进行一场深情的对话。木的肌理是自然写下的诗行,先生以刀为笔,或顺应或打破那些蜿蜒的纹路,让木的秉性与人的意志交织共生。令人惊叹的细节处,是先生将木料中天然的裂痕或结节,巧妙化为衣袂...1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