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风神:王羲之《龙保帖》的文本流变、书艺特征与唐人临本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引言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世尊为“尽善尽美”,其《十七帖》作为一部草书尺牍汇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历来被奉为草书艺术的“书中之龙”,是探求王羲之晚年书风与心迹的关键文献。《龙保帖》位列其中第三通,其内容为问候子侄平安、表达对妻舅思念之情的家常书信,文辞质朴,情感真挚。然而,正是这样一封短札,却在书法史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与《逸民帖》直抒隐逸胸臆不同,《龙保帖》更侧重于日常人伦情感的流露,展现了王羲之作为一位家族长辈的温情一面。其书法艺术性亦极为突出,在有限的二十字空间内,通过精妙的章法布局与多变的笔势,创造了“小中见大”的审美世界。尤为重要的是,敦煌石室所出唐人临本《龙保帖》墨迹的现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后世刻帖的、更为直观的唐代王书风貌,使得《龙保帖》成为连接晋人原意、唐人体认与宋人刻帖的重要桥梁。

目前学界对《十七帖》的研究虽丰,但多集中于整体性考察或如《远宦帖》、《瞻近帖》等名品,对《龙保帖》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书艺、临本三个维度,对《龙保帖》进行一次立体化的深入探究,旨在厘清其历史面貌,挖掘其艺术精髓,并评估其在王羲之书法传播史中的独特价值。

一、 文本的歧路:《龙保帖》的释文流变与考辨

《龙保帖》的文本虽短,但在历代著录与刻帖中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讹误,而是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文献流传谱系。

(一) 核心异文与版本系统

《龙保帖》的释文,主要存在两个核心版本系统:

其一,《右军书记》系统。唐代褚遂良奉敕编撰的《右军书记》是记录王羲之书帖最权威的早期文献之一。其著录的帖文为:“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 清人严可均所编《全晋文》亦沿用此说。

其二,《淳化阁帖》系统。北宋初年刊刻的《淳化阁帖》,作为“法帖之祖”,其卷七所刻《龙保帖》文为:“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之。” 此版本明显短小,缺失了“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等关键内容。

敦煌出土的唐人临本,提供了第三个参照。其文本与《右军书记》系统基本吻合,为“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此处细微差别在于“可早至”与“可耳”之别。“可耳”意为“尚可”、“还好”,侧重于对舅舅近况的询问;而“可早至”则更侧重于期盼对方早日到来。结合帖文“甚迟见”(非常盼望见到)的语境,两者皆可通,但“可耳”作为家常问候,或许更贴合尺牍语气。清代碑学大家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证〉》中采纳的亦是“可耳”之说。

(二) 流变成因探析

版本差异的成因,主要在于母本的不同与流传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首先是母本阙失。正如资料所指,《淳化阁帖》在摹刻时所依据的母本,很可能是一个已经残缺的本子,丢失了第二行后半部分“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等字。这导致其刻本仅存前三句,文意虽尚算完整,但失去了对“卿舅”的具体关怀与“简隔”的深切感慨,使得书信的情感厚度大打折扣。

其次是抄刻之误。“早”与“耳”二字,在草书中形态或有相似之处,在传抄、摹勒过程中可能发生混淆。这种细微的文本变动,反映了法帖在从墨迹到刻石、从一种摹本到另一种摹本的复制链条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噪音”。

通过对文本流变的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流传图景:王羲之原迹 -> 唐代多种摹本/临本(部分如敦煌本母本,部分如《右军书记》所据本) -> 宋代刻帖(《淳化阁帖》据残本摹刻,后世《大观帖》等或沿袭或校正)。这一过程清晰地表明,《龙保帖》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文本,其生命史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书法传播史。

二、 书艺的凝练:《龙保帖》的章法与笔势分析

《龙保帖》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在不经意间展现出的极高形式美感,完美体现了王羲之“不贵平正安稳”的书法美学思想。

(一) 章法:“偃仰欹侧”的节奏空间

传为王羲之的《书论》有云:“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龙保帖》的章法正是这一理论的视觉典范。

首先是字组关系。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篇“龙保”二字的处理。“龙”字取势向左上仰侧,体态开张,富有动感;紧接着的“保”字则向右下偃伏,重心下沉。一仰一俯,一欹一正,形成了强烈的节奏对比与动态平衡,如同舞蹈的起首动作,瞬间激活了全篇的气韵。这种手法并非孤例,在《十七帖》的《诸从帖》、《严君平帖》等帖中亦有类似表现,构成了王羲之草书独特的“开场白”。

其次是行间节奏。纵观全帖三行,其内部的空间节奏亦极具匠心。第一行,“龙”(小)->“保”(大)->“等”(大)->“平”(大)->“安也”(小),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充满张力。第二行,“谢”(大)->“之”(小)->“甚”(小)->“迟”(大)->“见”(小)->“卿舅”(大),则变为大小错落、起伏不定的复杂节奏,与第一行形成对比。第三行虽残,但依《右军书记》本,亦是长短参差。这种精心营造的“奇崛”章法,打破了均匀分布的板滞,在方寸之间创造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韵律。

(二) 笔势:圆活与骨力的辩证统一

在笔法上,《龙保帖》展现出王羲之融通古今的高超能力。

其一是圆势为主导。清人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强调:“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龙保帖》整体笔势以圆转、流畅为主,线条遒劲而富有弹性。如“平”、“也”、“谢”等字,笔画连绵环绕,气息贯通,充分体现了草书“流而畅”的本体特征,给人以圆融、浑穆的审美感受。这种圆活,是王羲之革新古质书风、开创妍美流便新体的核心成就。

其二是方折为风骨。然而,王羲之并未一味求圆。在关键节点,他巧妙地融入方折之笔,以增其骨力。最典型的例子是“之”字。该字在晋人草书中多有习见写法,多为圆转连带,但在此帖中(尤其以部分刻本为显),其转折处顿挫分明,棱角峭拔,顿时显得“骨健气清”。这种圆中寓方、活中见骨的笔法,使得作品在流畅之余不失峻利,在婀娜之中内含刚健,避免了柔媚无骨的弊病,这正是王羲之书法超越时代的高明之处。

三、 墨迹的见证:敦煌唐人临本的价值与意义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书法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材料。其中与《瞻近帖》同纸的《龙保帖》唐人临本,虽已残损,但其价值无可替代。

(一) 连接晋唐的桥梁

敦煌临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件有明确年代上限(唐代)的墨迹本。在王羲之无一件真迹传世的情况下,唐代摹本和临本是最接近原作的“下真迹一等”的珍品。相比于经过勾摹、刻石、拓印数道工序后难免失真的宋拓刻帖,墨迹临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写的“原生状态”。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首先是笔锋的出入。墨迹本中起笔、收笔的锋芒,转折处的细微调锋动作,都清晰可辨。这与刻帖中经过刀工改造的“石刻味”线条截然不同,更能让我们体会晋唐笔法的精微。

其次是墨色的韵律。尽管年代久远,依然可以通过笔画的浓淡、枯湿变化,感受到书写时的节奏与速度,这是刻帖完全无法传达的生命气息。

再次是行气的连贯。刻帖为追求单字完美,有时会破坏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而墨迹本中,字组间的呼应、行气的贯通,表现得更为自然生动。

(二) 勘正刻帖的参照

敦煌本作为早期文本系统的实物证据,有力地印证了《右军书记》著录的可靠性,并揭示了《淳化阁帖》系统的残缺。同时,在具体字形上,临本与刻帖也存在细微差别。例如,临本笔法更为洒脱不羁,有些结构的处理可能更带临写者的个人习惯或当时的风尚,这为我们理解王羲之书法在唐代的接受与诠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它告诉我们,后世所尊奉的《十七帖》经典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经过历史层累建构的结果,而唐人临本则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建构过程的一个早期环节。

四、《龙保帖》的综合定位与历史回响

通过对《龙保帖》的多维剖析,我们可以对其在书法史中的定位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首先,作为尺牍,它是魏晋“礼”与“情”的载体。其内容虽家常,但格式规范,用语典雅(如“谢之”、“甚迟”、“简隔”),体现了东晋士族阶层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礼仪规范。它与《十七帖》中其他谈及仕隐、服食、游赏的帖文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王羲之形象。

其次,作为法书,它是“技”与“道”的合一。其精妙的章法与笔势,是纯粹形式技巧的巅峰展现;而形式之下,流淌的是书写者从容、真挚的情感。书艺与文心在此完美交融,使得这通短札超越了实用的通信功能,成为一件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作品。

最后,作为流传个案,它是“经典化”过程的缩影。从东晋的墨迹,到唐代的著录与临写,再到宋代的汇刻,以及后世不断的鉴藏、考辨,《龙保帖》的生命跨越了千年。它的文本歧异、风格特征、版本真伪,都成为了后世书学、考据学反复讨论的议题。它不仅是王羲之个人的艺术创造,更是无数收藏家、鉴赏家、刻工和学者共同参与塑造的文化纪念碑。

结论

王羲之的《龙保帖》,以其精炼的文本、高超的书艺及其独特的唐人墨迹临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经典法书多重价值的绝佳范本。本文通过文本考辨、艺术分析与实物比对,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龙保帖》的文本存在以《右军书记》为代表的完整系统与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残损系统,敦煌唐人临本为前者的可靠性提供了实物支撑,其流变过程清晰地反映了法帖传播中的复杂性与历史性。

第二,《龙保帖》的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王羲之“偃仰欹侧”的结字理念与“圆活遒劲间杂方折”的笔法特征,在微小尺幅内通过极富变化的章法节奏与刚柔相济的线条,营造出深邃的审美意境,是“趣长笔短”的又一典范。

第三,敦煌石室所出《龙保帖》唐人临本,作为连接晋唐的墨迹桥梁,具有勘正刻帖、揭示笔法原貌的重大史料与艺术价值,它提醒我们,对王羲之书风的认知,应建立在刻帖与墨迹的综合考量之上。

《龙保帖》的研究,远未终结。它如同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不仅能看到王羲之那一代人的温情与风雅,更能窥见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漫长历史中,如何通过不断的临摹、刻拓、阐释而被赋予永恒的生命力。这封问候子侄平安的短札,最终自身也成为了艺术史中一位重要的“龙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安然穿越时光,抵达今人面前。

参考文献

[1](唐)褚遂良,《右军书记》.

[2](宋)《淳化阁帖》.

[3](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十七帖疏证〉》.

[4](清)严可均 辑,《全晋文》.

[5]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祁小春,《王羲之〈十七帖〉汇考》,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7]王玉池,《王羲之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8]施安昌,《唐代临摹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文物》,1991年第6期.

[9]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王羲之(传),《书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尺素风神:王羲之《龙保帖》的文本流变、书艺特征与唐人临本

引言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世尊为“尽善尽美”,其《十七帖》作为一部草书尺牍汇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历来被奉为草书艺术的“书中之龙”,是探求王羲之晚年书风与心迹的关键文献。《龙保帖》位列其中第三通,其内容为问候子侄平安、表达对妻舅思念之情的家常书信,文辞质朴,情感真挚。然而,正是这样一封短札...3小时前

孟云飞:孙过庭《书谱》中的“迟速兼通”论

引言:迟速之间的美学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这句话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点出了书法创作中“速”与“迟”所对应的不同审美特质。“劲速”代表一种飞跃灵动、意气风发的动态,是“超逸”境界的契机;而“迟留”则体现为沉静含蓄、韵味深长的静态,是“赏会”意蕴的所在。然而...1天前

平安贵寿如冈如陵:白石四子齐良迟的祈愿与祝祷

媒体支持《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华网》《长江网》《朝闻天下》《中国文艺新闻网 》《人民美术网》《艺术中国》《美术大观》前言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齐派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今日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走进齐良迟先生的书画世界,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巡礼,更是一场与传统的对话,一次...2天前

逸民之怀与书道之境:王羲之《逸民帖》的隐逸思想与书法特征

引言东晋书法,冠绝古今,而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其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仅开创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更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度灌注于笔端,达到了“书以载道”的至高境界。在王氏传世诸帖中,《十七帖》作为其草书尺牍的合集,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其中,《逸民帖...2天前

王羲之《郗司马帖》的文本内涵、书法艺术及经典化历程浅析

引言:尺牍之艺与《郗司马帖》的研究价值东晋时期,书法艺术尤其是行草书,在士族文人的日常书写中臻于成熟,王羲之正是这一高峰的缔造者。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已负盛名,更经唐代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与系统收集,由褚遂良等人鉴定编次,汇刻为《十七帖》等丛帖,成为后世习书之典范。其中,《郗司马帖》位列《十七帖》卷首,...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