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虹报道:11月9日下午,“以美淑世 经世致用——弘一大师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乐清市图书馆圆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书画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与温州、乐清本地文化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人生境界、法脉探源及文化遗产价值等核心议题,展开了三个多小时的深度研讨,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墨香与哲思交织,文脉与时代共鸣。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人民美术网联合主办,乐清市三禾文化俱乐部协办,是弘一大师书法艺术展系列活动的核心学术重头戏。
学术研讨会由弘一大师研究专家、书画鉴定家清无法师主持。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代表、人民美术网执行总裁陈俊贤在欢迎词中介绍,本次弘一大师书法艺术展缘起于半年前与清无法师的一次交谈。当时多地有意举办相关活动,但法师与他深入交流后认为,弘一大师在温州生活12年,其“弘体”书法风格的关键转变正是在温州完成的。随后两人实地考察了乐清博物馆、雁荡山等地,清无法师对乐清博物馆的硬件设施,特别是书画展厅的条件表示满意,当场决定:“这个展览别的地方都不去了,就在你老家乐清办。”由此,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最终落地乐清。
研讨会正式开始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通过视频致辞,对本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实现了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最终升华至“人文层面”的三重境界跨越。“弘一大师以书法为媒介,传递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态度,这正是‘以美淑世’最深刻的体现。”在他看来,这种跨越使“弘体”书法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将个人修养、艺术形式与精神境界完美融合的典范。
随后,专家学者们从多元视角解读弘一书法的深厚内涵与当代价值。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李叔同研究会副会长刘金库从书法史与哲学宗教交叉的维度切入,将弘一大师的书法实践视为一场深刻的生命哲学修行。他提出“哲学性思考”与“佛学性规律”这一对核心概念,揭示了弘一书法中“哲”与“佛”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将其定义为“般若美学”的终极体现。

研讨会现场
那么,“弘体”为何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坐标?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给出了深刻答案。他指出,弘一大师在出家后的24年修行生涯中“诸艺皆废,唯留书法”,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其精神追求与艺术自觉高度统一的必然结果。出家前,他深耕北碑,兼收师辈与古迹养分,书风奔放刚健;出家后,佛学修行加速了其风格蜕变,世俗气息渐褪,禅意日渐浓厚。最终,弘一大师的书法以从容不迫为底色,既摒弃棱角又暗藏匠心,更巧妙以西洋图案原理经营布局,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质的“弘体”风格。
《大公报》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则以佛教唯识学为独特视角,开启了对弘一书法的另一重解读。“弘一大师的书法,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交融,是‘转识成智’的视觉化呈现。”他指出,弘一大师出家后的作品刻意淡化传统笔法章法,追求简明清透,恰好体现了唯识“三性说”对实执的消解,实现了书法与佛法的圆融统一,成为以艺弘法的典范。
随着研讨的深入,专家学者们的视角进一步延伸至美育与城市文化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郭淑兰女士从美育视角指出,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现代艺术与文化史上贡献卓著,其精神核心是大爱与慈悲。作为教育家,他以美育人、以爱感化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用无私奉献与人格魅力影响后辈,师德堪称典范。她建议乐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让大师的美育精神与大爱传承下去,持续浸润人心。宁波市原文旅局局长张爱琴女士在现场讲述了弘一法师在宁波修行时发生的两个感人故事,指出其精神内核是“大爱”,艺术若脱离“真善美”便失去意义,而弘一精神正是真善美的体现。本次展览既是对大师的致敬,也是对城市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激活,将大师的光辉传递给更多人,这才是活动的深层意义。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不仅聚焦学术深度,更着眼于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徽州美术馆原馆长陈沐建议,弘一书法不应仅停留在展览的“一次性呈现”,而应通过刻碑等方式永久留存于,避免因作品归还藏家而使文化交流中断,此举还能带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它在乐清落地生根、长久传播。
在现场,乐清文化界代表赵乐强、高公博、倪永、项宏志、陈华荣、倪朔野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弘一法师书法艺术、人生境界与高尚品德的理解,表达了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大师精神的坚定决心。
暮色渐浓,研讨会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弘一大师研究学者、书法鉴定专家清无法师在总结中深刻阐释了展览的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重新发现和弘扬弘一大师‘以美淑世’的精神,对于抵御浮躁风气、引导公众沉潜内心、提升全社会的精神品格和审美格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乐清的这次展览,正是这样一次及时而深刻的文化实践。”他指出,此次公益展览能让观众直观大师墨宝,感受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净化心灵,见贤思齐”,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摄影:郑剑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