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一座民艺的灯塔,永不消逝的“汉声”:怀念黄永松先生

一座民艺的灯塔,永不消逝的“汉声”:怀念黄永松先生

2024-03-08 15:35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黄永松在《汉声》北京编辑部 图片提供:汉声工作室

直至2004年,汉声杂志社在北京成立分部,由于缺少刊号,汉声以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延续民间手工艺文化的采集和传播。对于很多艺术高校学生而言,《黄河十四走》《剪花娘子库淑兰》《山西面食》《古镇碛口》……这些汉声出版物如同“引航标”,影响着学生们投身到民间美术领域的发掘、保护和研究。

《汉声》虽然以杂志立身,但无论出版形式还是选题内容,都远远超越了一本杂志的范畴,此后汉声工作室打造的民间文化系列、文化丛书、儿童书刊等诸多出版物都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结》系列丛书整理中国古老结艺,将传统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黄永松首次提出的“中国结”概念随之享誉世界华人地区。黄永松在浙江意外发现夹缬工艺,结识村庄里最后从事夹缬生产的陈康算和薛勋郎,购买千余条夹缬布维系作坊经营,直到1997年《夹缬》的出版为八岱村吸引学界关切,夹缬技艺得以留存。1988年,汉声编辑在北京参加研讨会时,结识费保龄、孔祥泽先生,经历十余年编辑,于1999年集合《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将费保龄绘制的73幅扎燕风筝图谱数字化,在孔祥泽摹抄的曹雪芹扎燕风筝歌诀基础上详细解释了扎燕风筝的工艺技术。自1994年,汉声每年出版一册以当年生肖为主题的“大过新年”,精选雕塑、陶瓷、剪纸、刺绣、版画、面花等各项民间美术物品,让民间吉祥元素跳出生活,变为十二张供每月观赏的民俗大海报……汉声出版物呈现鲜明的编辑特色,其一深度记录民间文化,研究成果呈现科学化、细密化、图像化特点,其二不拘一格、自由洒脱的排版与装帧风格,依据主题选择装帧材质,凸显技艺质感。

黄永松在陕西凤翔考察 图片提供:汉声工作室

在半个世纪的奔波中,黄永松有一个不大的腰包,装着莱卡相机、电池、零钱包、手机、行事历、笔记本、护照、折叠眼镜、微型酒起子、药、三本指头大小的书,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对他而言,包是保护他的“行脚”,随时可以行动。人生都有包袱,放下包袱,何等自在,可是放不下的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期待。他曾说,“很多技术在逐渐消失和退步,过去的老师是一生投入这项事业,现在的人可能没有一直学,或者学的不精,但是《汉声》团队会一直追溯下去,尽量去重现这些民间的工艺。”

黄永松和汉声团队建立一套严谨、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即“考工四法十六则”:

体——形、质、色、饰

用——人、地、事、用

造——材、具、序、诀

化——天、地、人、变

在创刊的五十余年来,凭借这一套调查方法,《汉声》记录了陕北剪纸、贵州蜡花、山西面食、惠山泥人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保留了最真切的民族之声,并归纳了“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5大种10类56个项和几百个目的选题,建立起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如读者所说,“《汉声》图书对自己的土地、乡亲和手艺、传承,是一种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

《汉声》出版物无疑是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翘楚之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74年,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以ECHO为主题举办长期展览;得益于ECHO报道的浓油纸伞专篇,美国IBM公司特地成立了基金会,派研究者学习、报道、介绍制伞技术。2006年,美国《时代》(TIME)周刊在一年一度的“亚洲之最”(the Best of Asia)指南中将《汉声》杂志誉为“最佳行家出版物”(Best Esoteric Publication)。黄永松曾在一份报道的影印件上为同事写下,“辛苦你,辛苦我,谢谢你,谢谢我。”

黄永松先生和汉声团队一路走来,似明灯指引,照亮了中国曾经隐晦多时的民间艺术;难以想象当年《上山》中的俊朗少年是怎样变为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其中一定有田野中的孜孜不倦,书窗前的皓首穷经,用一生岁月凝视民间艺术的自然生长。

黄老师总是希望读者“日日是好日”。如今,黄老师驾鹤已去,相信先生会在另一个世界自在逍遥。(撰文 张晓萌)

沉痛悼念挚友黄永松先生

我与中国台湾《汉声》杂志一伙朋友相识相交,正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民间美术系期间开始的。真乃志同道合、密切支持、相互合作着,可以说我们的友谊几十年间真诚相连不断。

万未料想孟嘉先生离世,二〇一六年可爱的社长吴美云病逝,今天又惊悉黄永松主帅仙世(逝)。我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2019年10月,黄永松与杨先让在北京建投书局做民艺访谈时合影 图片提供:杨阳

在中国创办一个民间美术系很艰难,是《汉声》杂志给了我极大勇气,主动为我出版了考察黄河流域民艺一大套专著曰《黄河十四走》,其影响深远,我感激不尽,又共同合作出版了《剪花娘子库淑兰》专著,功德无量。他们——《汉声》不愧是为中国民间艺术事业呐喊传播的大功臣,我由衷感恩与敬佩。海峡两岸同行者将会永远纪念《汉声》、吴美云、姚孟嘉、黄永松。

安息吧!我的好朋友黄永松先生。

杨先让敬拜

二〇二四年三月四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