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下观看西周青铜器復鼎。
3000年前北京已有排水系统
昨天的展览中,一段貌不惊人的陶制圆筒,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原来,这竟是一节排水管。
“3000多年前的燕国都城,就已经有了排水系统,不是简单的挖沟渠,而是做成水管。”房山琉璃河遗址发掘专家田敬东介绍说,这些陶制水管一节一节头尾套接,连成长长的管道,应用于古燕国大型宫殿,很好体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建筑智慧。
这节陶制水管出土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该镇以河命名,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都流经此地,与北拒马河交汇,而大石河下游就是“琉璃河”。古时,从 中原北上大漠,或者从大漠南下进入中原腹地,都要经过琉璃河地区。这个普普通通的镇子,就是北京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地方。现在,燕都遗址还有很大一部分 沉睡在该镇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地下。
此次展览选取了4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琉璃河古燕国出土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并一直珍藏在首都博物馆的堇鼎、伯矩鬲。两件重器,从造型上就很是抓人眼球。
“堇鼎”,是北京地区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内壁铭文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伯矩鬲”,则是目前全国惟一一件造型如此奇特的青铜器,器具之上坐拥7个牛头,牛头造型与青铜鬲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一件国宝级青铜器。
史料记载,那时的“鬲”一般为陶器,用于煮粥,最早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炊器。鬲的发明,标志着我们祖先的食物正式从生食进化到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