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清朝学霸何绍基的书法人生(组图)

清朝学霸何绍基的书法人生(组图)

2017-08-17 09:04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双钩碑文  尺寸:134x63cm  成交价:RMB  2817500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双钩碑文  尺寸:134x63cm  成交价:RMB  2817500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

隶书临张迁碑  尺寸:30.2x40.7cmx24  成交价:RMB  1265000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隶书临张迁碑  尺寸:30.2x40.7cmx24  成交价:RMB  1265000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

行书画论一则  尺寸:169x45.5cmx4  成交价:RMB  1265000  北京观唐皕榷国际拍卖行书画论一则  尺寸:169x45.5cmx4  成交价:RMB  1265000  北京观唐皕榷国际拍卖

何绍基的书法,被后人誉为有清 二百余年第一人,其杰出成就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家学渊源, 其父何凌汉虽然并未留名书史,但在当 时也是擅书者,殿试时名在第四,因笔 墨飞舞,拔置第三。于是,何氏一门四 代无不擅书。其次,何绍基的师友圈, 也影响着他的书法格局。何绍基是阮元 门下士,阮不但是一代经学大师,在书 法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书法 史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的碑学理论,何 氏一生论书,极力阐明阮氏观点。此外,何绍基交游圈中,还有包世臣、张琦这样 的碑学实践者,何氏与他们砥砺技法。

何绍基的书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20-30 岁,受碑学思想的启蒙,论书崇尚北碑。使用回腕法、提出化分入楷、推崇北魏《张黑女志》,乃至与包世臣、 张琦的交游,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在在 都符合碑派书家的特征。然而由于没有作 品存世,我们依然不甚明了何氏碑派书法 的真正面目。

31-48 岁,筑基于颜真卿。这一转 变首先缘于何凌汉晚年师颜的实践,在他 的熏陶下,何氏一门四代均能颜书。何绍 基中年颜体书法,更是臻于极致。绍基云: “余平生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又 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大 字《麻姑坛记》、《李元靖碑》。”自称“少 壮时,喜临《坐位帖》,廷对策亦以颜法 书之”。尽管何氏一生书风多变,颜体仍 是他书法的底色。由于何绍基对颜书用功 至深,后人公认其为有清颜书四大家之一。

何氏受颜书沾溉最多,然而存世临颜 作品,远不及晚年临汉隶之夥。其早年 临《争坐位帖》,目前已知者仅三件, 一为上海博物馆藏道光十四年三十六岁 所临,一为道光二十一年左右约四十三岁为霁南所临,另一件即为三十九岁为陈 庆镛所临。

此外,何绍基中年行书,除了受颜体 影响,也转向对二王等更为优雅的帖学传 统的皈依。《汉书补注稿》、《赠汪菊士诗册》 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汉书补注稿》为戴隆厚旧藏,朱龙湛鉴定并题跋。手稿 内容系何氏过录《汉书》颜师古注,间亦有何氏自作注。何绍基为阮元、程恩泽门 下士,治学深受乾嘉以来考据学的影响。 何氏一生对《汉书》用力尤为持久,道光 二十二年四月,何氏致书苏州友人,“问 《班书地理志补》”,二十四年四月,“厂 市取来沈小宛注《班书》二十本”,咸丰 八年十月一日,“看《班书》起”,十年 三月四日,“两日看《班书》,未写隶”,同治元年正月十日,“昨日批《班书》”。

49-59 岁,何绍基在中年后期,又经历了一次书风的微变,主要表现为在颜体书法中融入《道 因碑》笔意。何绍基于 50 岁时临习《道因碑》,此 后倒薤笔法成为显著特征。其实此前,48 岁小楷书《郁氏书画记、石渠随笔》、49 岁行书《拜潜邱生日诗卷》, 其波拂处已开此风。

60岁以后,何氏进入晚年变法期。何绍基晚年 书风之变是由大量临习汉碑引起的。虽然何氏早年 也曾习隶书,只是到了晚年才更为专勤。时间上主 要集中在咸丰八年至同治元年间,所临汉碑有《礼 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十余种,其中 尤以《张迁碑》及《礼器碑》用功最勤,动辄百通 以上。

何氏存世所临汉碑也较多,风格也各异。大致以 63 岁为界,前此忠实原作,气息醇和。后此则用 笔质实多取《张迁》,结体奇矫多取《礼器》。

何绍基在专攻隶书之余,间亦临习篆书,何氏 篆书创造性地将金文与小篆结合,即以古籀为质, 以小篆为形,有意强化其生拗奇崛甚至粗服乱头的 特点。

何绍基晚年行书不名一体。大字创作常将篆隶 笔意融入行书,以线条的平推来取代点画使转,结 字横平竖直,因其特殊的执笔法,又以生宣及羊毫 的特性,形成苍润奇崛的效果,极富金石气。

小字如诗文稿类,则常将颜、苏、篆籀书风随 手拈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衫不履,一派天 机,如传世《金陵杂述》之类即如此。有的文稿, 几至不能识读,却愈看愈妙,这类作品虽残纸断简, 人皆珍若拱璧。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